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武汉市低碳工业化城市建设研究

作 者: 刘晨明
导 师: 陈祖海
学 校: 中南民族大学
专 业: 区域经济学
关键词: 碳排放 增量分解 低碳城市 产业结构 循环经济
分类号: F299.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1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当前,温室气体所带来的气候变暖问题已经成为各国政府普遍关注的重点。全球气候变暖不仅会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还会引起干旱、冰雹、飓风等极端灾害天气。为阻止这一趋势,恢复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1992年联合国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世界上第一个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暖的国际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京都议定书》的签订使温室气体减排成为发达国家的法律义务。2009年《哥本哈根议定书》的诞生会接替2012年到期的京都议定书,继续发挥其法定作用。可见,节能减排已经成为全球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此背景下,如何协调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发展低碳经济、打造低碳生态城市成为各国各地区探讨的热门话题。本文遵循先理论后实证、先剖析后建议的技术路线,在综合运用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等理论的基础上,运用迪氏对数指标分解模型以武汉市为例对我国低碳城市发展模式进行了探索。从调查武汉市的工业发展现状和碳排放特征出发,剖析武汉市转型低碳城市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并对国际上较为典型的低碳城市加以经验借鉴,然后构建武汉市低碳工业化城市发展体系,同时提出有利于武汉市打造低碳生态城市的政策框架。本文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1)武汉市的发展特征和碳排放现状分析。首先探讨了武汉市发展特征:以石化、汽车、电力和钢铁为支柱产业的工业城市[1]。进而分析武汉市的工业碳排放现状,研究发现,武汉市工业碳排放强度、人均工业碳排放量、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等指标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呈现出“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特征;再加上经济增长指标约束、重化工业比例偏重、能源结构不合理、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政策机制不健全等因素的制约,建设低碳城市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2)实证检验武汉市建设低碳工业化城市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首先构建驱动因素分解模型,采用迪氏对数指标分解法(简称LMDI),将武汉市工业碳排放按照能源结构效应、技术进步效应、产出结构效应和经济规模效应进行分解,分别测算各个因素对工业碳排放的累积增量影响。研究发现,经济规模是主要正向影响因素,产出结构次之,技术进步是主要反向影响因素,能源结构的作用很小。可见武汉市建设低碳工业化城市应该从以上四个方面着手,尤其是经济规模和技术进步将成为节能减排的关键突破口,为工业低碳化提供理论基础。(3)尝试构造武汉市低碳工业化城市的发展模式和相关支持措施。通过借鉴英国低碳社区伯丁顿、瑞典低碳城市马尔默和日本低碳模范城市富山市的先进经验,构建符合武汉市特色的低碳城市之路,包括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础上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加快工业空间转移以促进生态型城市发展和借助工业企业的循环经济为城市化预留空间。同时,为促进武汉市低碳工业化城市的构建,本文提供了相应的财税政策、产业政策和保障体系以供参考。

全文目录


摘要  5-7
Abstract  7-12
第1章 绪论  12-20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13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3-18
    1.2.1 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现状综述  13-14
    1.2.2 低碳经济研究现状综述  14-16
    1.2.3 低碳城市研究现状综述  16-17
    1.2.4 小结  17-18
  1.3 研究方法  18-19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9-20
    1.4.1 创新点  19
    1.4.2 不足之处  19-20
第2章 低碳城市建设的理论基础  20-28
  2.1 环境经济学理论  20-21
    2.1.1 环境伦理观  20
    2.1.2 环境价值论  20-21
  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3
    2.2.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1-22
    2.2.2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  22
    2.2.3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22-23
  2.3 生态城市理论  23-25
    2.3.1 生态城市的概念  23-24
    2.3.2 生态城市的内涵  24
    2.3.3 生态城市的规划原则  24-25
  2.4 低碳经济理论  25-28
    2.4.1 低碳经济的概念  25
    2.4.2 低碳经济的内涵特征  25-26
    2.4.3 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  26-28
第3章 武汉市建设低碳工业化城市的必要性分析  28-36
  3.1 武汉市工业发展现状  28-30
  3.2 武汉市工业碳源  30-31
  3.3 武汉市工业碳排放量  31-32
  3.4 武汉市工业碳排放特征  32-36
第4章 武汉市建设低碳工业化城市的驱动因素  36-42
  4.1 武汉市碳排放驱动因素分解模型  36-37
  4.2 武汉市工业碳排放驱动因素分解  37-42
    4.2.1 经济规模效应  38-39
    4.2.2 产出结构效应  39-40
    4.2.3 技术进步效应  40
    4.2.4 能源消费结构效应  40-42
第5章 国外低碳城市实践模式借鉴  42-49
  5.1 零能耗社区伯丁顿  42-43
  5.2 重工业城市马尔默  43-44
  5.3 沿岸工业城市富山市  44-46
  5.4 模式评价  46-49
第6章 武汉市低碳城市发展模式构建  49-55
  6.1 依据区域功能定位确定低碳城市发展任务  49
  6.2 基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城市可持续发展  49-51
  6.3 加快工业空间转移以促进生态型城市发展  51-53
  6.4 借助工业企业的循环经济为城市化预留空间  53-55
第7章 武汉市低碳工业化城市的发展策略研究  55-60
  7.1 基础框架  55
  7.2 财税政策  55-56
  7.3 产业政策  56-57
  7.4 保障机制  57-58
  7.5 技术支持  58-60
结论与展望  60-62
参考文献  62-66
致谢  66-67
附录: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7

相似论文

  1. 云南旅游小镇循环经济建设研究,F592.7
  2. 基于福利经济学的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研究,F590
  3. 中国碳排放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X502
  4. 基于循环经济的生物质能利用模式研究,S216
  5. 安徽省体育产业结构研究,G812.7
  6. 重庆建设低碳城市的问题与对策研究,X321
  7. 我国三次产业变化与就业之研究,F249.2
  8. 山西省体育产业结构和布局政策选择的研究,G80-05
  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份额的演变及原因分析,F249.2
  10. 西宁市产业结构演变对交通运输影响研究,F127;F224
  11. 重庆市出口贸易与产业结构演进的关系研究,F121.3;F224
  12. 珠三角地区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问题研究,F127
  13. 绿色金融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研究,F832;F205
  14. 中部地区融合金融服务业的产业结构升级研究,F832.2
  15. 基于能源效率视角的重庆经济发展转型研究,F206
  16. 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问题研究,F205;F299.2
  17. 煤炭矿区规划环评中的循环经济评价研究,F426.21
  18. 可持续发展的低碳城市规划模式研究,TU984.115
  19. 政府产业经济决策支持系统研究,TP311.13
  20. 2000-2009年中国居民生活能源消费与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分析,X24
  21. 山东省对外可持续贸易发展效率的评价研究,F224

中图分类: > 经济 > 经济计划与管理 > 城市与市政经济 > 世界各国城市市政经济概况 > 中国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