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农民工城市社会网络对其社会融合的影响研究-以大连市为例

作 者: 张璐璐
导 师: 刘杰
学 校: 东北财经大学
专 业: 社会学
关键词: 社会网络 社会资本 农民工 社会融合
分类号: C912.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2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农民工是中国社会转型和城市化进程中特有的产物。由于城市化对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城市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城市人口不断地增长,那么城市中增长的人口数更多地要通过农村的人口来进行填补,所以说农民进城或者说农转非已经是历史不可更改的一个发展趋势,因此对农民工社会融合方面的研究就显得非常的重要。近年来,分别对农民工社会网络和社会融合方面的研究已经非常的多,但是用社会网络来深入的探讨对其社会融合的影响方面的文章却较少。由于关系网是农民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下,除制度性帮助以外的另一个有利的生存依靠,所以对农民工社会关系网的探究可以很好地了解到农民工目前和未来在城市中的融合状况,了解到有哪些不足,在政策上给予制度性的措施来进行弥补,进一步地为促进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在本研究中本人将调查地点选在大连,是因为大连市是东北地区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的一个沿海城市。在两会期间,被定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核心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全国城市第八位。因此,凭借着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吸引着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为了对大连市农民工社会网络对其社会融合的影响进行研究,本文对大连市的农民工进行了抽样调查,测量了其基本信息和社会网络的一些构成情况。参考了以往社会网络学者的研究成果,在文章中将农民工的社会网络划分为情感讨论网络、互动交往网络和实际找工作帮助网络三种类型,因为这三种类型的网络是农民工在城市中进行工作与生活主要依赖的网络。本人将社会融合划分为经济层面的融合、文化层面的融合和心理层面的融合三个方面,并且研究了农民工未来是回老家还是留在城市中作为研究农民工未来社会融合的参考依据。在数据分析部分,首先探讨了情感讨论网、互动交往网络、实际找工作帮助网络的规模和构成情况,以及规模和构成的影响因素有哪些。之后,又对农民工社会融合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来探讨农民工社会融合中各个层面的融合情况。因为社会融合不仅包括了对新的社会环境中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的适应和认同,也包括了对原有社会环境中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继承和保持。所以,在探讨社会融合程度时分为了同化、融合、分离和边缘化四种情况。最后,探讨了社会网络的规模和构成对社会融合的三个层面的影响和功能性质。研究发现,情感讨论网络、互动交往网络和实际找工作帮助网络中的网络成员的规模越大,农民工在经济层面、文化层面和心理层面的社会融合情况越好;情感讨论网络和互动交往网络中的网络成员与农民工群体的异质性越强,越能够适应新的社会环境中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并且会造成对原生活环境中文化的淡忘;情感讨论网络和互动交往网络中的网络成员与农民工群体的同质性越强,越能保持原有社会中的文化和心理认同,并且很难适应新的社会环境中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经济融合层面,农民工开始进入到城市中由于网络资源的缺乏和信任的重要性,在初次找工作的时候,同质性较强的社会网络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但是,在后期的经济融合上,社会关系网络中异质性的社会关系网络成员所占的比例越多,农民工的社会融合状况越好,并且在未来会更愿意留在城市中发展。因此,不管是同质性的社会网络关系还是异质性的社会网络关系在社会融合的影响上都有积极和消极的作用。只有达到彼此之间的均衡,才能挥发他们各自的作用,实现他们的最大功能。如果片面地去追求其中的一个,而忽略了另一个便不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融合。由于较多的同质性和异质性的社会网络成员关系要依赖于社会网络成员规模的扩大,但是并不是每个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在开始进入某一城市的时候就有亲属和老乡的陪伴,在后期的发展中很可能也会缺乏与异质性群体进行互动的机会与途径,所以在文章的最后提出了几点政策上的建议去尽量地用这种制度化的方式来弥补社会网络这种非制度化的方式在社会融合影响上的不足。

全文目录


摘要  2-4
ABSTRACT  4-9
1 绪论  9-22
  1.1 问题的提出  9-10
  1.2 选题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10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0-16
    1.3.1 国外研究及发展趋势  10-13
    1.3.2 国内研究及发展趋势  13-16
  1.4 研究方法  16-17
    1.4.1 当面访问法  16-17
    1.4.2 深度访谈法  17
    1.4.3 统计分析法  17
  1.5 数据采集  17-19
    1.5.1 调查地与调查对象的选择  17-18
    1.5.2 样本概况描述  18-19
  1.6 逻辑框架及研究的主要内容  19-20
  1.7 创新与不足  20-22
2 基本理论及相关概念界定  22-27
  2.1 社会网理论  22-25
    2.1.1 格兰诺维特的弱关系理论  22-23
    2.1.2 林南的社会资本理论  23-25
  2.2 相关概念的界定  25-27
    2.2.1 农民工  25
    2.2.2 社会网络  25
    2.2.3 社会融合  25-27
3 农民工个体社会支持网络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7-43
  3.1 农民工个体社会支持网络现状  27-37
    3.1.1 规模特征  27-30
    3.1.2 构成特征  30-37
  3.2 农民工个人特征对其社会支持网络的影响分析  37-43
    3.2.1 网络规模的影响因素分析  38-40
    3.2.2 关系构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40-43
4 农民工城市社会融合现状及社会网络对其影响分析  43-57
  4.1 农民工城市社会融合的现状  43-47
    4.1.1 经济层面融合状况分析  43-44
    4.1.2 文化层面融合状况分析  44-46
    4.1.3 心理层面融合状况分析  46-47
  4.2 影响农民工城市社会融合的因素分析  47-57
    4.2.1 社会网络规模对农民工社会融合的影响  48-49
    4.2.2 社会网络的关系构成对农民工社会融合的影响  49-55
    4.2.3 社会网络的关系构成对农民工留城意愿的影响  55-57
5 农民工城市社会网络对其社会融合的功能性质分析  57-62
  5.1 农民工城市社会网络对社会融合的正功能  57-60
    5.1.1 同质性社会网络关系在初次就业中发挥重要作用  57-58
    5.1.2 同质性社会网络关系提供社会支持  58-59
    5.1.3 同质性社会网络关系有助于原有文化的保持  59
    5.1.4 异质性社会网络关系促进其经济融合  59-60
    5.1.5 异质性社会网络关系促进农民工未来身份的转变  60
  5.2 农民工城市社会网络对社会融合的负功能  60-62
    5.2.1 同质性社会网络关系不利于文化和心理层面的融入  60-61
    5.2.2 同质性社会网络关系不利于未来身份的转变  61
    5.2.3 异质性社会网络关系不利于对农村社会原有文化的保持  61-62
6 结论  62-65
  6.1 主要结论  62-63
  6.2 政策建议  63-65
附录A  65-69
参考文献  69-72
后记  72-73

相似论文

  1. 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的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研究,G124
  2. 新生代农民工激励机制研究,F272.92
  3. “中国NGO”的发展现状研究,D632.9
  4. 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平等权问题分析,D412.6
  5. 劳动力市场扭曲背景下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研究,D412.6
  6. 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研究,G647.38
  7.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藏文web链接结构研究,TP393.09
  8. 从虚拟到现实—试析虚拟社区之传播明星地位对现实生活中人脉的影响,G206
  9. 重庆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D412.62
  10. 社会资本视角下流浪儿童社会救助研究,D632.1
  11. 单位型社区社会资本研究,C916
  12. “资本”与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流动,D412.6
  13. 城市新移民社会融入研究,C913
  14. 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及应对策略,D412.6
  15. 中国农民工职业培训问题及对策研究,D412.63
  16. 企业渠道社会资本、营销能力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F224
  17. 供应链社会资本与创业绩效的关系研究,F274;F724.6
  18. 社会资本、情绪智力对销售人员工作绩效的影响,F274
  19. 责任型领导对企业成长绩效的影响,F272.91
  20. 知识的黏着性、组织社会资本对零售企业跨国知识转移的影响研究,F721
  21. G公司技术产品的动态扩散过程研究,F273.1;F407.672

中图分类: > 社会科学总论 > 社会学 > 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 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