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尚书孔传》虚词研究

作 者: 郭爱涛
导 师: 钱宗武
学 校: 扬州大学
专 业: 中国古代文学
关键词: 《孔传》 虚词 语法 辨伪
分类号: H141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8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政史文献汇编。从汉代至今,历代诸多学者对《尚书》做了大量的整理、考辨以及研究工作。《孔传》作为《尚书》的注疏语料,一直是经学研究的热点。《孔传》文本形成时代、作者等问题,仍然存在争议。这就需要我们采用新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深入研究,而语言学方法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语言具有时空性,其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具有比较鲜明的差异性。语言具有社会性,任何文献语言都可以体现出那个时代的语言规则和表达习惯。《孔传》出现的时期是处于上古汉语向中古汉语发展的一个阶段。在语言特征上,不但具有其本身语言的时代性特点,也具有明显的继承性、过渡性等特点。本文通过计量的方法,考察《孔传》所有虚词,并进行详尽的描写以及系统的比较研究,客观、全面地反映《孔传》虚词的实际概况,从而揭示汉语虚词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同时,为文献学、训诂学、经学和学术史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研究资料,也为旷日持久的《孔传》辨伪提供新的方法和新的证据。论文在结构上分为上、下编。上编为《尚书孔传》副词研究;下编为《尚书孔传》代词、连词、介词、语气词、助词研究。凡7章。第一章是《孔传》副词的分类及其特点。主要从副词在句中的语法意义角度,将副词分为判断、时间、程度、状态、疑问、关联、范围、劝令、否定、推度等十类,逐一分析每个副词特点,揭示副词的静态语义的分布情况以及每个副词在具体组合关系中呈现的动态意义。第二章是副词的词频分析及其与古文《尚书》、清华简副词的比较研究。第一节是《孔传》副词词频的统计总表及其分析,主要是对《孔传》副词的数量、类别和个体副词频率进行考察,揭示其内在规律与特点。第二节是《孔传》副词与古文《尚书》副词的比较研究,主要从副词的数量、频率、语音形式、表义特征等方面揭示二者的差异性。第三节是《孔传》副词与清华简副词的比较研究,主要从副词的数量、频率等方面分析两者之间的联系与不同之处。第三章是《孔传》代词的功用及其特点。第一节是人称代词的用法及其特点。第二节是指示代词的用法及其特点。第三节是疑问代词的用法及其特点。前三节主要是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逐一考察每个代词的特点,并解释与分析代词在实际语境中的意义和功能。第四节是代词总表及其分析,主要是比较各类代词和代词内部的词频,进而揭示《孔传》代词词频存在明显差异、语法功能呈现集中化等规律与特点。第四章是《孔传》连词的类型、用法及其特点。第一节至第八节主要是从连词的语法功能角度,将连词分为顺承、假设、递进、并列、选择、让步、因果、转折等八类,并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每一个连词进行描写归纳、解释与分析。第九节是连词总表及其分析,主要是考察每一类连词的使用频率以及分布情况,进而揭示《孔传》连词的使用频率存在不均衡,单音节连词占据优势,语法功能比较齐备,分工比较明确等规律与特征。第五章是《孔传》介词的语法功能分析。第一节至第五节主要是从介词在句子中的功能角度,将介词分为五类:表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工具、条件、方法和依据,表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表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原因或目的,表与动作行为有关的时间,表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或范围,并作详细的描写归纳、解释与分析。第六节是介词词频统计及其分析,主要是从介词的使用频率角度对《孔传》介词进行考察与分析,揭示出不同类、不同个体介词出现频率特点。第七节是关于介词“于”和“於”的讨论,从历时角度指出二者的出现与使用在不同时代存在明显差异。第六章是《孔传》语气词的语用特征。第一节至第三节主要是根据语气词在句子中的语法意义,将语气词分为表陈述语气、表疑问语气、表感叹语气等三类,进而对每一个语气词进行描写归纳、解释与分析,揭示每个语气词在句中所具有的语法意义。第四节是语气词词频统计及其分析,主要是从频率角度对《孔传》语气词进行考察、统计与分析,揭示其内部出现频率、形式与跨类情况等存在差异性。第七章是《孔传》助词的类型及其语用特点。第一节至第三节主要是根据助词的语法功能,把助词分为结构助词、语助词、语缀助词等三类;并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每一个助词进行描写归纳、解释与分析。第四节是助词词频统计及其分析,并对助词“之”和“是”进行讨论,指出两者的历时变化特征。研究表明,《孔传》虚词具有鲜明的语法特点和语用特征,对于汉语语法史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孔传》的有些虚词材料可以为《孔传》真伪的辨析以及成书年代的研究提供新的证据。当然,《孔传》虚词研究本身也可以为中国文献学研究提供方法论参考。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2-4
Abstract  4-10
绪论  10-20
  一、关于《尚书》与《孔传》  10-12
  二、研究意义与价值  12-14
  三、研究现状  14-18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18-20
上编:《尚书孔传》副词研究  20-139
  第一章 副词的分类及其特点  22-121
    第一节 状态副词  22-45
    第二节 时间副词  45-67
    第三节 范围副词  67-84
    第四节 程度副词  84-92
    第五节 判断副词  92-99
    第六节 关联副词  99-103
    第七节 推度副词  103-108
    第八节 否定副词  108-118
    第九节 疑问副词  118-120
    第十节 劝令副词  120-121
  第二章 副词的词频分析及其与古文《尚书》、清华简副词的比较研究  121-139
    第一节 《孔传》副词词频的统计总表及其分析  121-130
    第二节 《孔传》副词与古文《尚书》副词的比较研究  130-133
    第三节 《孔传》副词与清华简副词的比较研究  133-139
下编:《尚书孔传》代词、连词、介词、语气词、助词研究  139-256
  第三章 代词的功用及其特点  139-164
    第一节 人称代词的用法及其特点  140-150
    第二节 指示代词的用法及其特点  150-157
    第三节 疑问代词的用法及其特点  157-159
    第四节 代词总表及其分析  159-164
  第四章 连词的类型、用法及其特点  164-196
    第一节 顺承连词  165-173
    第二节 假设连词  173-177
    第三节 转折连词  177-179
    第四节 递进连词  179-181
    第五节 并列连词  181-185
    第六节 选择连词  185-186
    第七节 让步连词  186-188
    第八节 因果连词  188-191
    第九节 连词总表及其分析  191-196
  第五章 介词的语法功能分析  196-224
    第一节 引进工具、条件、方法和依据的介词  197-201
    第二节 引进对象的介词  201-208
    第三节 引进原因、目的的介词  208-210
    第四节 引进时间的介词  210-214
    第五节 引进处所、范围的介词  214-218
    第六节 介词词频统计及其分析  218-221
    第七节 关于介词“于”和“於”的讨论  221-224
  第六章 语气词的语用特征  224-237
    第一节 陈述语气词  224-230
    第二节 疑问语气词  230-232
    第三节 感叹语气词  232-234
    第四节 语气词词频统计及其分析  234-237
  第七章 助词的类型及其语用特点  237-256
    第一节 结构助词  237-246
    第二节 语助词  246-248
    第三节 语缀助词  248-252
    第四节 助词词频统计及其分析  252-256
结语  256-260
参考文献  260-266
后记  266-267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67-268

相似论文

  1. 红安方言语法研究,H146
  2. 构式语法观照下的高中英语双及物结构教学研究,G633.41
  3. 形式、意义、运用相结合的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研究,G633.41
  4. C++静态代码检测语法树构建方法研究,TP311.53
  5. 话语的多模态性:理论与实践,H04
  6. 对外汉语教材《成功之路》与《博雅汉语》(初)比较研究,H195
  7. 藏语文法《三十颂》与安多(古浪堤)方言语法的比较研究,H214
  8. 黑龙江嫩江方言研究,H17
  9. 吐蕃简牍文献内容及其语法特征研究,K877.5
  10. 初中英语学习中语法频繁出错及应对策略,G633.41
  11. 《藏语语法四种结构明晰》一书研究,H214
  12. 《汉语教程》(修)与《成功之路》(初)比较研究,H195
  13. 中级阶段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模式探索,H195
  14. 敦煌古藏文回向文写本及其语法特征研究,K870.6
  15. 英语教师话语标记语的元功能分析,H319
  16. 演绎法和归纳法在高职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比较研究,H319
  17. 广西博白地佬话比较研究,H17
  18. 《野叟曝言》述补结构研究,H146
  19. 忻州方言四字格俗语探究,H17
  20. 交际教学法在高职院校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研究,H319
  21. 自主学习在高职院校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H319

中图分类: > 语言、文字 > 汉语 > 语法 > 古代语法(文言语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