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从目的论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两个中译本

作 者: 石冠峰
导 师: 黄远鹏
学 校: 中北大学
专 业: 英语语言文学
关键词: 《麦田里的守望者》 功能目的论 连贯原则 忠实原则
分类号: H315.9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4年
下 载: 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塞林格所著《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二十世纪美国当代文学中一部经典,影响与日俱增。我国杰出的文学翻译家,美国文学研究专家施咸荣首先把它介绍到中国,出版了《麦田里的守望者》中译本。翻译界后起之秀孙仲旭于2008年再次重译本小说,出版了另一个版本。两个中译本都深受广大读者欢迎。翻译目的论是20世纪70年代起源于德国的翻译理论,经过赖斯、弗米尔等人发展之后已形成完整的框架。它认为翻译是有明确目的的跨文化交际行为。翻译由源语中心转移到译语中心。评价翻译的标准不再是与原文的对等,而看译文是否达到预期的翻译目的。目的论的三原则分别是“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其中,目的原则是首要原则,而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从属于它。目的论对文学翻译具有指导作用。本文以目的论为指导和基础从目的论三原则来详细分析探讨两译本的翻译。在连贯原则中,本文从语言、写作风格和文化三方面进行分析;在忠实原则中,本文从口语体表达、习语翻译、复杂句子三方面探讨,最后进行两译本评价。文本分析和对比研究表明:施译源于19世纪60年代。当时大众对西方了解甚少,他的翻译目的是向中国人民介绍真实的西方世界和文化,增进了解,因此他的译本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文特色;孙则由于读过原文后与主人公产生强烈共鸣及对翻译的热爱,且孙不满于施译,开始重译。他的译本更倾向于中国特色。两译本翻译目的不同且译文均实现了其不同的翻译目的;施译比孙译更忠实于原作,更符合“忠实原则”;孙译比施译更连贯,更符合“连贯原则”。由于译者所处社会背景、目标读者群体不同和译者不同的身份,决定两人的翻译目的不同,而不同的翻译目的又决定其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施译多用异化而孙译多用归化。而且,不同文化背景也是影响翻译的一个重要因素。两译者在不同翻译目的指导下,译出了各具特色的作品。总之,两译本都实现了其翻译目的,满足了不同时代读者的需求,都是成功的译著。

全文目录


Abstract  5-7
摘要  7-10
Chapter Ⅰ Introduction  10-14
  1.1 Research question  10-11
  1.2 Research methods  11-12
  1.3 Thesis structure  12-14
Chapter Ⅱ The Catcher in the Rye and Its Two Chinese Versions  14-21
  2.1 An introduction to The Catcher in the Rye  14-18
  2.2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translation of The Catcher in the Rye  18-21
    2.2.1 Shi Xianrong's Chinese version  18-19
    2.2.2 Sun Zhongxu's Chinese version  19-21
Chapter Ⅲ Skopostheorie and Skopos Rules  21-31
  3.1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Skopostheorie  21-25
  3.2 Fundamental rules of Skopostheorie  25-29
    3.2.1 The Skopos rule  25-27
    3.2.2 The coherence rule  27-28
    3.2.3 The fidelity rule  28-29
  3.3 Skopostheorie and literary translation  29-31
Chapter Ⅳ Contrastive Analysis o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Based on Skopostheorie  31-51
  4.1 Analysis of the two versions of The Catcher in the Rye from Skopos rule  31-33
    4.1.1 The Skopos of Shi Xianrong's version  31-32
    4.1.2 The skopos of Sun Zhongxu's version  32-33
  4.2 Analysis of the two versions of The Catcher in the Rye from Coherence rule  33-45
    4.2.1 Coherence rule in language  34-41
    4.2.2 Coherence rule in writing style  41-42
    4.2.3 Coherence rule in culture  42-45
  4.3 Analysis of the two versions of The Catcher in the Rye from fidelity rule  45-49
    4.3.1 Fidelity rule in colloquial expressions  45-46
    4.3.2 Fidelity rule in idioms  46
    4.3.3 Fidelity rule in complex sentences  46-49
  4.4 Summary  49-51
Chapter Ⅴ Conclusion  51-53
Bibliography  53-56
Papers published during MA program  56-57
Acknowledgements  57-58

相似论文

  1. 基于杂合现象的文学翻译策略研究,I046
  2. 人物维度与时间视角之功能性差异《麦田里的守望者》叙事进程研究,I712
  3. 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I712
  4. 目的论指导下的旅游文本翻译研究,H315.9
  5. 目的论指导下的英文合同汉译,H315.9
  6.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人物形象塑造,I712
  7. 目的论视角下的幽默英汉翻译,H315.9
  8. 从目的论角度看《雷雨》英译本,H315.9
  9. 目的论观照下幽默性语言翻译,H315.9
  10. 功能目的论指导下的体育英语翻译,H315.9
  11. 评《麦田里的守望者》与《局外人》中的青少年话语,I106.4
  12. 成长小说视域下的《麦田里的守望者》,I712.074
  13. 霍尔顿的困境,I712
  14. 赖斯翻译批评理论关照下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中译本研究,I712
  15. 对《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弗洛伊德式精神分析研究,I712.074
  16. 概念与识别,H315
  17. 病态社会里的挣扎,I712
  18. 从目的论角度评析《海狼》的两个中译本,I046
  19. 从安德烈·勒菲弗尔的翻译四层次比较《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中译本,I046
  20. 逃离中的成长—《麦田里的守望者》“成长”主题解读,I712
  21. 操纵论视角下《麦田里的守望者》两个中译本对比研究,I046

中图分类: > 语言、文字 > 常用外国语 > 英语 > 翻译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