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耕作方式对两熟制冬小麦—夏玉米农田土壤水分调控效应

作 者: 常晓
导 师: 王同朝
学 校: 河南农业大学
专 业: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关键词: 耕作方式 冬小麦-夏玉米 秸秆还田 水分利用效率 光合生理
分类号: S512.1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9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研究于2010-2011年在中国农科院农田灌溉研究所商丘国家生态系统野外观测与研究试验站保护性耕作定位试验田内进行,以冬小麦-夏玉米一体化一年两熟种植方式为研究对象。全生育期不进行灌溉,在自然降雨条件下,以小麦矮抗58、玉米郑单958为供试作物,设置了冬小麦秸秆机械化深耕翻压还田、深松覆盖还田、免耕覆盖还田,夏玉米秸秆还田和不还田下深松、深耕、浅旋耕等不同耕作方式作处理,研究了土壤容重、土壤水分及蓄水量动态变化、以及对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农田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相对于免耕处理,深耕处理显著降低了0~40cm的土壤容重,深松显著降低了20~40cm土层的土壤容重。秸秆还田处理对土壤容重的影响主要在土壤0~20cm的耕作层,对较深层次的土壤容重影响较小。不同耕作方式动土程度不同,造成土壤生物量和土壤呼吸等一系列的差异。本试验中不同耕作方式土壤呼吸夏玉米各生育时期均为深耕最高、深松次之、免耕最低。2.秸秆还田少免耕可以提高小麦、玉米整个生育时期的0~100cm土壤蓄水量,秸秆还田的方式不同,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不同,秸秆还田处理对土壤含水量影响主要在0~20cm、20-40cm土层。秸秆还田少免耕土壤水分变化存在着时间与空间上的变异。免耕土壤上下层次间水分含量相差不大,而深耕土壤在作物苗期上层含水量低;在空间上,免耕土壤比翻耕土壤有较高的含水量。在水分充足期,深耕优于免耕和旋耕;在水分亏缺期,秸秆还田少免耕相对于深耕耕具有较好的蓄水保墒和水分供应能力。3.秸秆还田少免耕可以提高冬小麦、夏玉米在灌浆期的光合性能和光系统PSII的潜在活性和最大光化学效率;增强了作物对光能的吸收和转化的能力,降低蒸腾速率,从而提高了叶片的水分利用效率。进一步改变作物的碳同化能力和干物质的积累速率,研究表明,免耕秸秆覆盖还田和深松覆盖还田对地上部的干物质积累的影响要高于翻耕。4.秸秆还田免耕和深松处理的叶面积指数(LAI)在玉米整个生长季均高于深耕,秸秆还田少免耕可以提高冬小麦、夏玉米的产量,降低作物的土壤耗水最,提高水分的利用效率,还田方式不同,对水分的利用效率不同;在冬小麦生长季,秸秆还田浅旋耕效益最好,在夏玉米生长季秸秆还田免耕效果最好。

全文目录


致谢  4-5
目录  5-7
摘要  7-8
1. 文献综述  8-17
  1.1 研究背景  8
  1.2 节水农业的提出  8-9
  1.3 耕作方式对土壤调控效应研究进展  9-17
    1.3.1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10-13
    1.3.2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化学性质及微环境的影响  13-15
    1.3.3 不同耕作方式对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15-17
2. 引言  17-18
3. 材料与方法  18-23
  3.1 试验地概况  18-19
  3.2 试验设计和试验材料  19-20
    3.2.1 2010夏玉米试验设计与管理  19
    3.2.2 2010年小麦实验处理设计与主要管理  19-20
    3.2.3 2011玉米实验处理设计及管理  20
  3.3 测定项目和方法  20-22
    3.3.1 土壤水分动态  20
    3.3.2 土壤分层容重  20
    3.3.3 植株叶面积、单株地上部分干物质重  20
    3.3.4 基础肥力  20-21
    3.3.5 光合性能、荧光动力学参数和叶绿素(SPAD)值测定  21
    3.3.6 根系活力  21
    3.3.7 土壤呼吸  21
    3.3.8 棵间土面蒸发量  21
    3.3.9 测产考种  21
    3.3.10 土壤耗水量和农田水分利用效率  21-22
  3.4 数据分析  22-23
4. 结果与分析  23-43
  4.1 不同耕作方式对冬小麦-夏玉米农田土壤性状及水分的调控效应  23-30
    4.1.1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23
    4.1.2 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23-24
    4.1.3 不同耕作方式对夏玉米田土壤水分的影响  24-29
    4.1.4 不同耕作方式对冬小麦田土壤水分的影响  29-30
  4.3 不同耕作方式对作物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30-36
    4.3.1 不同耕作方式对冬小麦、夏玉米光合特性的影响  30-32
    4.3.2 不同耕作方式对冬小麦、夏玉米荧光特性的影响  32-35
    4.3.3 不同耕作方式对冬小麦、夏玉米叶绿素(SPAD)值的影响  35-36
  4.4 不同耕作方式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36-39
    4.4.1 不同耕作方式对冬小麦、夏玉米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36-37
    4.4.2 不同耕作方式对冬小麦、夏玉米地上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37-39
  4.5 不同耕作方式对作物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农田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9-43
    4.5.1 冬小麦、夏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39-41
    4.5.2 不同耕作方式水分利用效率  41-43
5. 结论与讨论  43-46
  5.1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及土壤水分的调控效应  43-44
    5.1.1.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容重及呼吸的影响  43
    5.1.2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43-44
  5.2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作物的调控效应  44-45
    5.2.1 不同耕作方式对作物光合荧光特性的影响  44-45
    5.2.2 不同耕作方式对作物LAI和SPAD的影响  45
  5.3 不同耕作方式对作物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45-46
参考文献  46-56
英文摘要  56-57

相似论文

  1. 河南境内淮河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模拟研究,X52
  2. 施氮模式对冬小麦/夏玉米农田土壤硝态氮变化及产量的影响,S512.11
  3. 极端温度对佛手光合生理,抗氧化酶系及ROS的影响,Q945.78
  4. 水田秸秆还田机埋草起浆装置的试验研究,S224.29
  5. 秸秆还田施肥播种机的设计与试验研究,S223.25
  6. 不同轮作制度稻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研究,S511
  7. 控制性分根交替灌溉提高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的研究,S532
  8. 不同基因型蚕豆产量与品质形成及调控机理研究,S643.6
  9. 不同抗旱性冬小麦品种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S512.11
  10. 秸秆还田条件下土壤活性有机碳、氮与作物生长间关系动态研究,S158
  11. 太原盆地冬小麦农田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与CO2净交换的关系研究,S512.11
  12. 新型有机无机复混肥对冬小麦水肥利用及农田固碳效应的影响,S512.11
  13. 太原盆地紫花苜蓿水分利用效率研究,S541.9
  14. 气候变化背景下大豆幼苗对土壤干旱和高温的生理生态响应,S565.1
  15. 嫩江县土壤肥力提升技术及模式研究,S158
  16. 整形对油茶幼树的生长特性和光合生理的影响,S794.4
  17. 干旱预胁迫对高羊茅光合特性的影响及外源激素的调控,S688.4
  18. 青藏铁路格拉段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几种主要乡土树种光合生理特性的研究,S718.4
  19. 红花檵木叶片生理生化特性,S792.99
  20. 杂交棉新陆中31号高产性状指标及光合生理特性研究,S562
  21. 灌溉与施氮对石羊河流域紫花苜蓿草产量、品质及氮素利用的影响,S541.9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 小麦 > 冬小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