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两系超级杂交稻的配合力及遗传力分析

作 者: 陈小龙
导 师: 邓启云
学 校: 湖南农业大学
专 业: 作物遗传育种
关键词: 超级杂交稻 不育系 恢复系 产量性状 株叶型性状 配合力 遗传力
分类号: S51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水稻(Oryza sativa L.)隶属于单子叶植物禾本科稻属,是我国乃至世界最重要的粮食作物。自2000年以来,我国相继实现超级杂交稻第一、第二、第三期育种目标,为水稻产量潜力的不断突破以及大面积应用对粮食连年增产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如何进一步挖掘水稻产量潜力,实现超级杂交稻接力赛,促进现代化作物育种,需要科学的理论与实践。为继续实现超级杂交稻新品种产量潜力的持续突破是育种的首要目标,以提高单产为主攻方向,对产量、株型等性状的配合力遗传分析有利于确定育种目标和方向。筛选和创制配合力好、株型优良且利用价值高的水稻优异种质新材料,对拓宽水稻亚种间遗传基础,提高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两系超级杂交稻骨干亲本进行产量性状和株叶型性状配合力及遗传力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供试材料所配组合各产量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方差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除空秕粒数、结实率、单株产量外,其它7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方差贡献率大于特殊配合力方差贡献率,说明基因加性效应比非加性效应对杂种各产量性状的表达潜力更重要。在杂交水稻配组应用中,应重视亲本产量性状一般配合力,同时,需大量测交,挖掘产量性状特殊配合力。2.根据产量性状配合力方差贡献率的结果与分析,杂种F1株高、秆长、穗长、空秕粒数、结实率、单株产量受不育系影响较大,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受恢复系影响较大。表明超级杂交稻产量的提高,关键在于亲本的改良,不育系应强调大“库”优势、提高库/源比,恢复系更应重视增“源”扩“库”。3.不育系Y58S、广占63S和恢复系远恢2号、R0293一般配合力高,是选育超高产杂交组合的优良亲本;杂交组合广占63S/远恢2号,广占63S/明恢63,Y58S/9311,P88S/R0293,培矮64S/Q460(SCA>10)单株产量特殊配合力效应值高,具有培育成强优势组合的潜力。4.各产量性状的狭义遗传力大小顺序为:穗长>千粒重>穗实粒数>株高>秆长>每穗总粒数>结实率>空秕粒数>有效穗数>单株产量。穗长、千粒重、穗实粒数、株高为高遗传力性状,是实现杂交稻超高产潜力的重要支点,以便杂种F1对加性效应的利用。5.株叶形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方差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表明基因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同时影响杂交水稻组合叶形叶姿性状的表达。在水稻株型育种上,既要考虑亲本株型的一般配合力,还要考虑杂种组合的株型特殊配合力。6.根据株叶形性状配合力方差贡献率的结果与分析,F1倒二叶长、剑叶基角、倒二叶基角、剑叶卷曲度和上三叶厚度受母本的影响较大,而剑叶长、倒三叶长、倒三叶基角、倒二叶卷曲度、倒三叶卷曲度、上三叶宽、上三叶叶面积均受父本的作用程度较大;上三叶叶宽、上三叶叶面积、上三叶卷曲度、倒三叶长、剑叶厚、倒二叶厚、倒三叶基角为高遗传力性状。表明超级杂交水稻理想株型的塑造,需优化亲本株叶形态,母本改良叶姿,延长光合时间;父本塑造叶形,提高光合叶面积,充分发挥亲本“源”性状的最佳互补效应对杂种产量的潜在贡献。7.叶姿以不育系Y58S和培矮64S最优;叶形以P88S和广占63S最佳。恢复系远恢2号、9311、R1128、丰香恢1号、Q460叶形叶姿较优,符合理想株型模式的要求。Y58S/远恢2号,Y58S/9311,培矮64S/9311等组合表现超高产理想株型模式特征,为优异的株型组合。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1
第一章 超级杂交稻配合力遗传力研究进展  11-18
  1 前言  11
  2 超级杂交水稻育种的关键  11
  3 杂交水稻的配合力研究  11-15
    3.1 杂交稻配合力研究的作用  11-12
    3.2 主要产量性状的配合力研究  12-13
    3.3 主要品质性状的配合力研究  13-14
    3.4 株型性状的配合力研究  14
    3.5 光合性状的配合力研究  14-15
  4 水稻群体遗传力研究  15
  5 小结与展望  15-16
  6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7 技术路线  16-18
第二章 两系超级杂交稻主要产量性状的配合力及遗传力分析  18-29
  1 前言  18-19
  2 材料与方法  19-20
    2.1 材料  19
    2.2 试验设计  19
    2.3 观测项目与方法  19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19-20
  3 结果与分析  20-26
    3.1 主要产量性状方差  20-21
    3.2 产量性状配合力方差贡献率  21-22
    3.3 配合力效应值及遗传力  22-25
      3.3.1 一般配合力效应值  22-24
      3.3.2 特殊配合力效应值  24-25
    3.4 群体产量性状遗传力  25-26
  4 讨论  26-29
    4.1 主要产量性状的配合力遗传特点  26-27
    4.2 产量性状遗传改良与超高产育种  27-29
第三章 两系超级杂交水稻株叶型性状的配合力及遗传力分析  29-41
  1 前言  29-30
  2 材料与方法  30-31
    2.1 材料  30
    2.2 试验设计  30-31
    2.3 观测项目与方法  31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1
  3 结果与分析  31-38
    3.1 叶片形态性状方差  31-32
    3.2 叶片形态性状配合力方差贡献率  32-33
    3.3 叶片形态性状配合力  33-36
      3.3.1 一般配合力效应值  33-35
      3.3.2 亲本特殊配合力方差  35-36
      3.3.3 特殊配合力效应值  36
    3.4 群体叶片形态性状遗传力  36-38
  4 讨论  38-41
    4.1 功能叶形态性状的配合力遗传特点  38-39
    4.2 株叶形改良  39-41
第四章 全文主要结论  41-43
  1 农艺性状的配合力遗传特征  41
  2 群体农艺性状遗传特点  41
  3 种质资源利用与农艺性状改良  41-42
  4 供试材料的配合力评价  42
  5 水稻配合力研究的深入  42
  6 研究的创新点  42-43
参考文献  43-47
附录  47-50
致谢  50-52
作者简介  52-53

相似论文

  1. 二化螟抗药性监测及对呋喃虫酰肼的抗性风险评估,S435.112.1
  2. 小麦籽粒硬度相关基因分子鉴定及PINA蛋白缺失分子机制研究,S512.1
  3. 大豆杂种优势及其遗传基础研究,S565.1
  4. 粳稻直立穗型恢复系选育和大剑叶角度等位变异的SSR标记,S511.22
  5. 小麦K型细胞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基因的标记定位和效应分析,S512.1
  6. 利用早籼稻珍汕97B改良的新不育系特征特性及配合力分析,S511.21
  7. 大豆产量、品质性状与SSR标记的关联分析,S565.1
  8. 籼粳交偏型恢复系农艺性状及米质性状的配合力分析,S511
  9. 贝类遗传评估体系的建立研究,S917.4
  10. 超级杂交稻苗情动态模拟研究,S511
  11. 牙鲆HSP70与HSC70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SNPs与耐热性状的相关性分析,Q78
  12. 转OsbHLH1或AhCMO基因水稻的性状鉴定与分析,S511
  13. 三个超级杂交稻再生稻物质转运规律比较研究,S511
  14. 籼型水稻地方品种、不育系和恢复系的遗传多样性,S511.21
  15.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水稻抗褐飞虱三系恢复系,S511
  16. 节水抗旱杂交稻亲本的稻瘟病抗性改良及稻瘟病抗性资源筛选,S511
  17. 水稻三系恢复系航1号的白叶枯病和螟虫抗性改良研究,S511
  18. 水稻恢复系镇恢084和宜恢9号的螟虫抗性改良研究,S511
  19. 甘蓝型油菜抗(耐)菌核病恢复系7-5、7-6的选育,S565.4
  20. 万寿菊雄性不育两用系遗传及杂种优势研究,S682.11
  21. 超级杂交水稻抗倒力差异及栽培调控技术研究,S511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