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小麦K型细胞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基因的标记定位和效应分析

作 者: 孙文鑫
导 师: 詹克慧
学 校: 河南农业大学
专 业: 作物遗传育种
关键词: 小麦 K型不育系 恢复基因 标记定位 效应分析
分类号: S512.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小麦K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是非常有应用潜力的一种不育系,现已证明小麦K型雄性不育系的主效恢复基因有两对,分别是位于1BS上的Rfk1和2BL上的Rfk2,挖掘与恢复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对恢复基因进行基因定位和搞清两对恢复基因的效应和作用方式,将有助于选育出恢复度高而稳定的恢复系。本文选用了不诱发单倍体的K型不育系豫麦3号与恢复系豫麦2号构建的遗传背景为豫麦3号的恢复基因Rfk1和Rfk2的近等位基因系,豫麦2号/豫麦3号F5重组近交系,以及5个K型不育系K豫麦3号、K豫农43、K豫教1号、K豫农93151和K豫麦21,对两个恢复基因Rfk1和Rfk2进行了分子标记的定位和效应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利用所筛选的与恢复基因连锁的SSR标记对豫麦2号/豫麦3号F5重组近交系进行标记鉴定,根据杂交组合的育性分离和豫麦2号/豫麦3号F5重组近交系的带型对Rfk1和Rfk2进行基因定位,1BS染色体上的5个SSR标记TAGLGAP、Xgwm374、Xgwm18、Xgwm11、BARC061与恢复基因Rfk1的遗传距离分别为10.1 cM、7.1 cM、3.0 cM、3.0 cM、13.4 cM,该恢复基因位于标记Xgwm18和Xgwm11之间。恢复基因Rfk2与引物cfd26和Xgwm526遗传距离为5.2和18.8 cM。2.根据豫麦2号/豫麦3号F5重组近交系群体带型和重组近交系/K豫麦3号杂交F1群体育性恢复情况对重组近交系/K豫麦3号杂交F1群体的基因型进行判定,只携带Rfk1恢复基因的单株有69株,平均国内法恢复度为64.92%,国际法为106.68%;只携带Rfk2恢复基因的单株有56株,平均国内法恢复度为57.82%,国际法为93.35%;同时携带2个恢复基因的单株有66株,平均国内法恢复度为73.98%,国际法为117.37%。因此,可以初步证明Rfk1的恢复力较强,Rfk2的恢复力较弱,2个恢复基因有累加效应。同时,还可以看出,育性恢复度较低的单株(<45%),大多携带恢复基因Rfk2。3.利用5个K型不育系K豫麦3号、K豫农43、K豫教1号、K豫农93151和K豫麦21与Rfk1和Rfk2的近等位基因系组配杂交组合,进一步明确恢复基因Rfk1和Rfk2的效应大小,结果表明Rfk1对5个不育系的国内法、国际法恢复度均高于Rfk2,进一步证明恢复基因Rfk1的效应大于Rfk2。

全文目录


致谢  4-7摘要  7-81 文献综述  8-27  1.1 杂交小麦的研究进展  8-9  1.2 小麦杂种优势利用途径  9-15    1.2.1 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的研究进展  9-11    1.2.2 小麦核基因雄性不育的研究进展  11-12    1.2.3 小麦光温敏感型雄性不育研究进展  12-14    1.2.4 化学诱导雄性不育  14    1.2.5 小麦雄性不育的基因工程研究  14-15  1.3 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遗传机理的研究  15-19    1.3.1 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遗传机理的研究  15-17      1.3.1.1 细胞学方面的研究  15-16      1.3.1.2 生理生化研究  16      1.3.1.3 分子生物学研究  16-17      1.3.1.4 基因工程的研究  17    1.3.2 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育性恢复机理的研究  17-19  1.4 小麦K 型雄性不育系的研究  19-23    1.4.1 K 型雄性不育系的来源  19    1.4.2 小麦K 型雄性不育系的杂种优势表现  19-20    1.4.3 小麦K 型雄性不育系单倍体的研究  20    1.4.4 小麦K 型不育系育性恢复基因的配子传递  20    1.4.5 小麦K 型雄性不育系育性恢复机理的研究  20-23      1.4.5.1 小麦K 型雄性不育系育性恢复机理的研究  20-22      1.4.5.2 小麦K 型雄性不育系易恢性机理的研究  22-23  1.5 分子标记在杂交小麦研究中的应用  23-27    1.5.1 分子标记的类型  23-24    1.5.2 分子标记应用  24-27      1.5.2.1 分子标记在雄性不育基因的应用  24      1.5.2.2 分子标记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基因的应用  24-25      1.5.2.3 分子标记与杂种优势  25-272 引言  27-283 材料与方法  28-32  3.1 试验材料  28  3.2 田间调查和育性统计  28  3.3 与两个恢复基因紧密连锁的SSR 标记筛选和重组近交系的标记检测  28-31    3.3.1 DNA 的提取及纯化  28-29    3.3.2 BSA 法建池  29    3.3.3 SSR 法分析  29-31      3.3.3.1 SSR 引物  29-30      3.3.3.2 PCR 反应体系  30      3.3.3.3 PCR 反应程序  30      3.3.3.4 扩增产物电泳检测  30-31      3.3.3.5 扩增产物的银染检测  31  3.4 连锁分析  31-324 结果与分析  32-40  4.1 与恢复基因连锁标记的筛选  32-35  4.2 扩增多态性片段与恢复基因的连锁分析  35-36  4.3 遗传距离的计算  36-37  4.4 两个恢复基因的效应和作用方式分析  37-40    4.4.1 重组近交系的分析结果  37-39    4.4.2 近等位基因系的分析结果  39-405 结论与讨论  40-42  5.1 小麦K 型雄性不育系育性恢复基因的定位  40  5.2 小麦K 型不育系育性恢复基因的效应及作用方式  40-41  5.3 小麦K 型恢复基因紧密连锁分子标记的开发  41  5.4 小麦K 型恢复系的鉴定与选育  41-42参考文献  42-49ABSTRACT  49-50

相似论文

  1. 小麦黄花叶病毒(WYMV)RNA2编码基因的功能研究,S435.121
  2. 河南省小麦纹枯病菌致病力分化及遗传多样性研究,S435.121
  3. 河南省小麦根腐线虫病原鉴定和RAPD分析,S435.121
  4. 高产小麦—玉米轮作体系氮素的调控与管理,S512.1
  5. 施氮模式对冬小麦/夏玉米农田土壤硝态氮变化及产量的影响,S512.11
  6. 10t/hm~2冬小麦氮素营养特性及诊断和氮肥运筹研究,S512.1
  7. 重组脂肪氧合酶的培养条件优化及其在小麦粉中的应用,TS201.25
  8. 麦胚多糖提取、纯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TS210.1
  9. 解磷菌K3的溶磷特性及其在不同土壤中定殖研究,S144.9
  10. 小麦群体生长可视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S512.1
  11. 江苏省小麦孢囊线虫的发生调查及其核糖体DNA-ITS序列分析,S435.121
  12. 豫、鄂、渝三省(市)小麦白粉菌群体遗传结构研究,S435.121
  13. 新疆小麦1Dx5基因的分离克隆及表达载体构建,S512.1
  14. 施氮量对小麦籽粒淀粉粒粒度分布的调控效应研究,S512.1
  15. 施氮量对小麦籽粒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积累的调控效应研究,S512.1
  16. 花前干旱锻炼对花后干旱逆境下小麦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S512.1
  17. 小麦主茎和分蘖根系发育的差异及对籽粒产量和品质的贡献,S512.1
  18. 两类不同小麦品种花后群体生理特性和物质积累运转规律的研究,S512.1
  19. 涉及大赖草7Lr染色体的普通小麦—大赖草易位系的分子细胞学鉴定,S512.1
  20. 一个新的小麦白粉病抗性基因的发现与分子标记定位,S512.1
  21. 小麦品质性状的环境效应和配合力与杂种优势研究,S512.1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 小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