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空气源热泵热水装置优化分析与运行策略研究

作 者: 郭俊杰
导 师: 吴静怡
学 校: 上海交通大学
专 业: 制冷及低温工程
关键词: 空气源 热泵热水装置 优化 运行策略
分类号: TU83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24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空气源热泵热水技术是一种节能型热水技术。随着能源和环保压力的日益加大,通过优化现有空气源热泵热水装置(Air-source heat pump water heater,简称ASHPWH)的设计,拓展使用范围,是一条促进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但是,囿于设计理论和实验条件的限制,多数研究者着眼于部件如何匹配、设计参数如何选取和经济性评价等问题,而对如何在实践上对运行策略进行优化使装置保持长期高性能运行、如何改善变工况下的热力学性能满足能量需求的多样化方面,鲜有考虑。此外,空气源热泵热水装置具有变工况运行的特点,特定工况下的有效能分析难以全面准确地反映系统的热力学特性,为了实现有效能理论在该类型系统中更好地应用,通过结合空气源热泵热水装置变工况运行的特点和有效能的基本理论建立相应的分析模型,将有助于更加准确发现系统设计和运行的薄弱环节。为此,本文从系统优化设计和运行的角度进行了实验和理论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冷凝器采用板式换热器循环加热的小型家用空气源热泵热水装置,采用实验与数值仿真方法,研究了环境参数、装置结构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以指导优化。仿真数据和实验对比结果显示,仿真模型具有较好的精度。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对于采用该类型冷凝器的系统,冷凝器和蒸发器的面积比在一定范围内系统可以确保较高的热力学效率,计算条件下,最佳面积比在0.1到0.118之间。循环水进水高度(即水箱热水入口的位置)是影响系统性能的重要因素,循环水进水高度越高,系统COP越高。当其他条件固定,进水高度从水箱高度的0.167调整到水箱顶部,系统COP会从2.58增加到2.70,有4.65%的增幅。尽管水箱整体的等效平均温升随着进水高度的提升略有下降,约1℃,但其差别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从提高系统COP的角度来说,最佳进水口应位于水箱的顶部。(2)结合空气源热泵热水装置变工况运行的特点和有效能的基本理论建立了当量有效能分析模型,并通过样机实验验证了其分析结论,该模型综合考虑了热泵热水装置热水不断升温的影响。模型分析结果表明,环境温度7℃时,在其他部件不变的情况下,当压缩机绝热效率从0.6增加到0.85,压缩机有效能损失减少三分之二,系统有效能效率从35%增加到45.5%,系统不可逆程度改善10.5%。当压缩机的绝热效率低于0.78时,压缩机为有效能损失最大的环节。从本模型的分析中也可以发现,当其他条件不变,冷凝器换热温差从8℃降低到3℃,系统有效能效率从41.5%提高到46.2%,系统的不可逆程度改善了4.7%。当其他条件不变,蒸发器换热温差从15℃降低到10℃,系统有效能效率则从41.4%提高到46.3%,系统的不可逆程度改善了4.9%。基于实验数据的分析显示,压缩机的平均有效能损失系数最高,冷凝器平均有效能损失所占的比例仅次于压缩机损失所占的比例。考虑到提高压缩机的效率涉及到整个制造工艺的提升,非短期可实现,因此,从改进系统热力学循环的角度来讲,强化冷凝器的换热过程更加关键。(3)基于上述理论和实验研究,考虑到实际运行时存在昼夜温度的差异以及用户热水需求曲线的不同,为了实现运行策略的优化,分别对定时和定温两种典型的控制模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定时控制而言,昼夜温差的差异和峰谷电价政策是设定启动加热时刻最大的影响因素。在定温控制模式中,设定水温直接影响到热泵系统的热力学特性和热水的供应能力,而这两个因素往往又是互相冲突的。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引入一个参数,即送水系数,定义为每天满足用户45℃水温要求的热水实时放出量与热水需求曲线之间的比值,反映的是居民对热水的满足程度。设定水温越高,送水系数也会越高,但系统COP会越低。当送水系数达到100%时,进一步提高设定水温,送水系数将维持100%不变,而系统COP仍会降低。因此,为了最大程度的满足用户基本热水需求,同时达到良好的节能效果,以满足送水系数为100%的最低设定水温为基准点,实现运行优化。优化分析结果表明,空气源热泵热水系统的最佳设定水温应该根据季节气温的变化进行调整,以上海气候为例,夏季、过渡季和冬季的最佳设定水温分别为46℃、48.2℃和55.4℃。(4)以前述工作为基础,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了空气源热泵热水装置的家庭热水消耗和能耗模型,并对典型上海家庭全年各月的热水消耗和能耗进行了预测,旨在利用灰色理论通过少量历史数据实现大时间跨度预测的特性,实现准确预测并节省实地测试成本。样本数据分析显示,尽管样本数据随着时间表现出一定的无序性,但样本数据的分布满足灰色理论的要求,且样本累加值呈现指数增加的趋势,符合灰色理论的适用条件。建模过程中发现,模型精度会随着采样周期的变长而逐渐提高,当采样周期达到四周时即可满足灰色理论的精度要求。基于此,建立了以四周为采样周期的灰色预测模型,并和后续场地测试数据进行了比较,预测和实测对比表明,模型预测精度良好。基于此模型,可以获得COP、全年各月的各个参数、碳减排量以及节省的费用。(5)通过实验测试与数值仿真,详细分析了空气源热泵热水装置分级供热的热力学过程。为了更好的利用冷凝热量,对热泵工质进行了筛选,并设计了相应的测试样机和测试平台。针对空气源热泵分级供热热水装置的工质选优结果表明,由于更佳的热力学循环特性和物性,R410A和R22为较优选择。样机实验结果显示,该实验样机能够在确保高效的前提下同时满足两种不同温度范围的供热需求,对于同时存在生活热水和地板采暖两种热水品质需求的场合,能够实现一机两用的功能。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空气源热泵分级供热热水装置的数学模型,并对影响系统性能的各参数进行了讨论。研究结果显示,在分级供热的模式下,两个冷凝器的进水温度直接影响冷凝器内部的换热模式,其中,初级进水温度是系统热力性能的最大影响因素。当初级进水温度上升到一定的临界值时,初级冷凝器内的换热全部为过热蒸气和水之间的单相换热,且环境温度越高,临界值越低。

全文目录


摘要  5-8
ABSTRACT  8-12
目录  12-15
符号说明  15-17
第一章 绪论  17-31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7-18
  1.2 国内外生活热水需求的现状  18-22
  1.3 空气源热泵热水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挑战  22-29
    1.3.1 空气源热泵技术的工作原理、发展历史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22-28
    1.3.2 空气源热泵热水装置的研究现状及问题  28-29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29-30
  1.5 论文框架  30-31
第二章 空气源热泵热水装置实验及优化运行分析  31-55
  2.1 空气源热泵热水装置实验样机及热力学分析  31-37
    2.1.1 实验样机部件参数  32-35
    2.1.2 误差分析  35-37
  2.2 空气源热泵热水装置数学模型的建立  37-44
    2.2.1 压缩机模型  37-38
    2.2.2 蒸发器模型  38-40
    2.2.3 节流阀模型  40-41
    2.2.4 冷凝器及蓄热水箱  41-44
  2.3 实验结果分析及模型验证  44-46
  2.4 基于数学模型的系统热力优化运行分析  46-53
    2.4.1 结构参数对热力性能的影响  47-51
    2.4.2 环境参数对热力性能的影响  51-53
  2.5 本章小结  53-55
第三章 空气源热泵热水装置当量有效能分析  55-69
  3.1 空气源热泵热水装置当量有效能分析模型  55-58
  3.2 基于当量有效能分析模型的分析  58-68
    3.2.1 基于当量有效能分析模型的理论分析  58-64
    3.2.2 基于当量有效能分析模型的实验分析  64-67
    3.2.3 各个环节的节能潜力  67-68
  3.3 本章小结  68-69
第四章 空气源热泵热水装置运行策略优化及基于灰色系统理论负荷特性分析  69-89
  4.1 空气源热泵热水装置运行策略优化分析  69-78
    4.1.1 定温控制和定时控制的关系  69-70
    4.1.2 基于定时控制模式的优化分析  70-72
    4.1.3 基于定温控制模式的优化分析  72-78
  4.2 典型家庭热水负荷灰色建模  78-81
    4.2.1 灰色系统理论简介  78-80
    4.2.2 预测结果误差检验  80-81
  4.3 灰色系统理论在家用热水装置上的适用性检验  81-85
    4.3.1 灰色模型的建立  81-84
    4.3.2 改进限定条件下热水耗热量、耗电量的灰色预测  84-85
  4.4 基于上海全年气候条件下热水耗热量及耗电量预测  85-88
  4.5 本章小结  88-89
第五章 空气源热泵分级供热热水装置模型构建及理论与实验分析  89-117
  5.1 空气源热泵分级供热热水装置的应用背景及工作原理  89-91
  5.2 工质的筛选  91-95
    5.2.1 选优的原则  91-92
    5.2.2 理论循环计算与分析  92-95
    5.2.3 选优结论  95
  5.3 空气源热泵分级供热热水装置实验测试系统构建  95-98
    5.3.1 实验样机的整机构建  95-96
    5.3.2 设计指标及参数  96
    5.3.3 数据采集系统及实验方案  96-98
  5.4 空气源热泵分级供热热水装置工作特性实验研究  98-105
    5.4.1 热力性能的评价指标和方法  98-100
    5.4.2 实验样机能量分析  100-102
    5.4.3 实验样机各部件的热力学分析  102-105
    5.4.4 样机测试存在的不足  105
    5.4.5 实验小结  105
  5.5 空气源热泵分级供热热水装置的理论分析  105-111
    5.5.1 双冷凝器模型  106-109
    5.5.2 空气源热泵分级供热热水装置数学模型的求解及检验  109-111
  5.6 空气源热泵分级供热热水装置各参数对热力性能的影响  111-115
    5.6.1 结构参数对热力性能的影响  111-112
    5.6.2 初级进水温度对热力性能的影响  112-115
    5.6.3 环境温度对热力性能的影响  115
  5.7 本章小结  115-117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117-120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结论  117-119
  6.2 研究工作的创新点  119
  6.3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119-120
参考文献  120-128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申请专利与所获奖励  128-130
致谢  130-131

相似论文

  1. 超声波钎焊填缝及钎缝优化工艺研究,TG454
  2. 曲拉精制干酪素褐变因素及工艺优化研究,TS252.5
  3. 压气机优化平台建立与跨音速压气机气动优化设计,TH45
  4. 常温低温组合密封结构的有限元分析与优化设计,TH136
  5. 涡轮S2流面正问题气动优化设计研究,V235.11
  6. 基于蚁群算法的电梯群优化控制研究,TU857
  7. 中心回燃式燃烧室燃烧特性研究,TK223.21
  8. 轴向磁通感应子式高温超导电机的基础研究,TM37
  9. AVS视频解码器在PC平台上的优化及场解码的改善,TN919.81
  10. 多重ANN/HMM混合模型在语音识别中的应用,TN912.34
  11. AES算法及其DSP实现,TN918.1
  12. 多层卫星网络稳定性设计研究,TN927.23
  13. 电视制导系统中视频图像压缩优化设计及实现研究,TN919.81
  14. 海量多数据库集成系统的查询处理研究,TP311.13
  15. 米曲霉FS-1脂肪酶发酵优化、分离纯化与酶学特性的研究,TQ925.6
  16. 大红山铁矿井下人员跟踪定位系统的优化研究,TN929.5
  17. 粘质沙雷氏菌的原生质体诱变及几丁质酶的研究,TQ925
  18. 锌窑渣干燥尾气减排及余热回收利用研究,X756
  19. 极端气象灾害下考虑不确定断线故障的电力系统随机优化调度,TM73
  20. 地黄内生菌的分离鉴定和产梓醇菌株的筛选及其发酵研究,TQ461
  21. Pseudomonas sp.RT-1低温脂肪酶发酵条件优化、纯化及基因的克隆表达,TQ925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建筑科学 > 房屋建筑设备 > 空气调节、采暖、通风及其设备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