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研究室的发展历程(1932-1999)

作 者: 杨柳叶
导 师: 肖毅强
学 校: 华南理工大学
专 业: 建筑学
关键词: 华南理工大学 亚热带建筑研究室 建筑设计与技术 热工学 发展史
分类号: TU-09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3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岭南地区所处的亚热带地区,是世界上重要的一个气候分区,亚热带独有的气候特征让亚热带的建筑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一套设计手法。中国的亚热带主要集中在岭南地区,而研究岭南建筑发展的首推代表就是研究华南理工大学整个建筑学院历史的发展,自1932年勷勤大学建校伊始,时至今日,华南理工大学的建筑学科已经有了80多年的发展历程,研究华南理工大学整个现代建筑发展历程已经有了很多相关的文章,但是对于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建筑技术方面的发展脉络却少有人涉猎到。整个建筑技术涉及到建筑的声学,光学,热工学,建筑的结构,研究华南理工大学的建筑技术的发展史无疑会对我们更好的理解岭南的建筑设计有巨大的帮助,对以后我们进行岭南地区的建筑创作也会有很大的帮助。从1958年华南理工大学成立亚热带建筑研究室开始进行热工学的研究直到1999年,这期间的发展脉络是本论文关注的重点,也是梳理的一个主线,本论文还对之前自1932年以来建筑系发展初期的背景进行了整理,其中包括对某些重点人物的建筑创作理论和重点作品进行较详细的分析和研究,来揭示我国亚热带建筑热工学发展的脉络和变化的过程,从而充分说明建筑设计和建筑热工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从建筑设计的发展然后有了对建筑热工学的研究,而建筑热工学的研究成果反过来促进了建筑设计的进一步发展,本文以期对研究国内亚热带的建筑设计有所帮助。本文将探讨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将亚热带建筑技术传承发扬,这将有助于我们思考如何创作有地域特色和气候特色的建筑,这对于我们作为新一代的负有社会责任感的建筑师,如何重新理解岭南现代建筑,如何保持一个清晰正确的专业态度,如何能够在全球化冲击的时代背景下探索出具有我们岭南本土特色的现代建筑道路,有着一定的现实和指导意义。

全文目录


摘要  5-6
Abstract  6-10
第一章 绪论  10-21
  1.1 论文研究的对象、背景和意义  10-15
    1.1.1 论文研究的对象  10-12
    1.1.2 论文研究的背景  12-14
    1.1.3 论文研究的意义  14-15
  1.2 本论文国内外研究情况  15-18
    1.2.1 国内建筑设计与建筑技术之热工学发展历程研究情况  15-17
    1.2.2 国外建筑技术之热工学发展历程研究情况  17-18
  1.3 论文研究范围和历史分段依据  18-19
  1.4 论文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  19-21
    1.4.1 论文研究方法  19
    1.4.2 论文结构  19-21
第二章 亚热带建筑学科的前期发展(1932 年~1958 年)  21-44
  2.1 早期建筑学科的发展对热工学的支持  21-33
    2.1.1 勷勤大学时期建筑学科的发展(1932 年-1938 年)  21-26
    2.1.2 中山大学时期建筑学科的发展(1938 年-1952 年)  26-31
    2.1.3 华南工学院时期建筑学科的发展(1952 年-1958 年亚热带建筑研究室成立)  31-33
  2.2 实践热工学的相关建筑创作  33-43
    2.2.1 中山大学时期(1938 年-1952 年)  33-37
    2.2.2 华南工学院时期(1952 年-1958 年亚热带建筑研究室成立)  37-43
  2.3 本章小结  43-44
第三章 建立亚热带建筑研究室到经历文革的曲折发展阶段(1958 年~1976 年)  44-59
  3.1 发展背景及概况  44-46
  3.2 理论研究发展历程  46-57
    3.2.1 夏昌世从建筑设计方面展开对地域性建筑的研究  46-49
    3.2.2 陈伯齐组织科学实验展开对天井、住宅等建筑进行气候性设计的研究  49-52
    3.2.3 林其标在遮阳隔热理论和初步热工计算方面等展开的研究  52-55
    3.2.4 亚热带热工学初期的研究探索过程  55-57
  3.3 实践热工学的相关建筑创作  57-58
  3.4 本章小结  58-59
第四章 文革结束后理论发展的新阶段(1976 年~1999 年)  59-85
  4.1 发展背景及概况  59-67
    4.1.1 1976 到 1990 年的快速发展阶段  59-65
    4.1.2 1990 到 1999 年的低潮和过渡阶段  65-67
  4.2 理论研究发展历程  67-79
    4.2.1 林其标在通风屋顶、空心砌块和人居环境等方面的研究  67-76
    4.2.2 李建成在建筑热工、计算机辅助设计、建筑数字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76-79
  4.3 科研著作成果及建筑创作  79-84
    4.3.1 科研成果  79
    4.3.2 重点学术著作  79-80
    4.3.3 建筑创作  80-84
  4.4 本章小结  84-85
结论  85-87
附录  87-105
  附录 1. 本文相关建筑师简介  87-94
  附录 2. 访谈录  94-105
参考文献  105-108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108-109
致谢  109-110
附件  110

相似论文

  1. 建筑设计项目应用BIM技术的风险研究,F224
  2. 城市环城绿带的建设策略及景观策略研究,TU985
  3. 华南理工大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研究,G647
  4. 中美私人股权基金业发展史及政府投资的比较研究,F832.5
  5. 古代赣州城市发展史研究,F299.27
  6. 南秦岭构造带旬阳—神河一带地质构造特征,P542
  7. 会展建筑设计研究初探,TU242.1
  8. 长沙市现代旅游业发展史研究,F592.7
  9. 台湾专业院校琵琶教学考察研究,J632.33
  10. 主体的消解与多元化存在,B15
  11. 语境视角下的有限元法发展史,O241.82
  12. 消雪岭华侨茶场发展史研究,F326.12
  13. 山西境内唢呐现状与思考,J632.14
  14. 深圳市绿色建筑设计与施工的技术关联研究,TU74
  15. 发展与变革,J209.2
  16. 数码版画探索,J217
  17. 从求“真”角度透析西方美术发展史及其现实意义,J209.1
  18. 中国近现代体育产业发展史研究,F719
  19. 新中国济南旅游发展史,F592.9
  20. 论中国动漫产业链条始端到中端的合理发展过程,G124
  21. 马太钢琴演奏理论初探,J624.1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建筑科学 > 建筑理论 > 建筑史 > 中国建筑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