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基于操作视角的城市空间色彩规划研究

作 者: 王岳颐
导 师: 王竹
学 校: 浙江大学
专 业: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关键词: 城市空间色彩 操作视角 归类化 层级化 社会化
分类号: TU984.113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2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水平大幅提升,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的扩张与更新在为人们带来便利的现代化生活的同时,也对传统城市格局与面貌造成了一定影响,城市环境品质亦亟待改善。如何在城市的高速发展的冲动与传统面貌的延续、环境品质的改善之间协调,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城市色彩问题即此类议题的代表之一。在大拆大建背景下形成的国内城市色彩景观混乱失序、千城一面的状况使得原本富有地域特色、美观和谐的城市色彩面貌消失殆尽。面对这一现状,国内规划人员师从国外经验,引入城市色彩规划理论以期解决城市色彩问题。城市色彩规划近年来在国内多个城市推广运用,取得了相当的成果,也暴露出了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现有城市色彩规划理论与空间结合不紧密,控制策略与手段缺乏可操作性。因此,如何从操作视角出发,将色彩与城市空间相结合并提出一套城市空间色彩规划的理论与操作框架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由四部分构成逻辑体系:问题分析——理论建构——操作框架——实证研究。通过对色彩问题的成因、城市色彩规划中的借鉴与不足的分析研究,找到城市色彩规划的改进方向;引入并融合城市空间与色彩的相关理论,提出城市空间色彩规划的策略;建构城市空间色彩规划的操作框架,最后通过实证案例进行验证。第一部分为问题分析,分1、2两章。第1章为绪论,介绍了研究的背景、相关概念、对象、范围以及研究体系。第2章首先对城市色彩问题进行了剖析,介绍了国内外城市色彩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分析了实践案例的经验教训与启发,最终总结出国内现有城市色彩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城市色彩规划的改进方向:将色彩与空间结合,提升可操作性。第二部分为理论建构,分3、4两章。第3章为城市空间与色彩的相关理论,引入了色彩学与城市空间美学的相关理论,构建了城市空间色彩的理论基础;第4章从不同层级将城市色彩与空间融合,在前章基础上构架了城市空间色彩规划的策略。提出了城市空间色彩的整体意象、中观结构和微观界面,分别对应辨析了不同城市间色彩面貌的异同,城市色彩整体与局部间的关系,空间色彩规划在城市微观的落实等三个方面,为建构城市空间色彩规划的操作框架搭建了理论平台。第三部分操作框架。第5章基于前章的理论基础,建构了城市空间色彩规划操作框架。提出了框架的核心思想:归类化、层级化社会化,以期弥补现有城市色彩规划体系的不足,并对整个框架的具体策略与方法进行了阐述和探讨。第四部分为实证研究,第6章结合实际案例,进一步检验了基于操作视角的城市空间色彩规划的理论、策略与操作方法。并做出总结与应用前景展望。

全文目录


致谢  5-6
摘要  6-8
ABSTRACT  8-20
1. 绪论  20-32
  1.1. 研究背景  20-24
    1.1.1. 课题的缘起  20-23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3-24
  1.2. 概念界定  24-27
    1.2.1. 相关概念  24-25
    1.2.2. 规划与设计的相似概念辨析  25-27
    1.2.3. 城市空间色彩规划的概念  27
  1.3. 研究对象和范围  27
    1.3.1. 研究对象  27
    1.3.2. 研究范围  27
  1.4. 研究体系设定  27-31
    1.4.1. 研究内容  27-28
    1.4.2. 研究方法  28-29
    1.4.3. 研究框架  29
    1.4.4. 主要创新点  29-31
  1.5. 本章小结  31-32
2. 城市色彩规划的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  32-73
  2.1. 城市色彩规划的缘起:解决城市色彩问题  32-46
    2.1.1. 城市色彩面貌的断代化问题  32-37
    2.1.2. 城市色彩面貌的破碎化问题  37-39
    2.1.3. 城市色彩面貌的极端化问题  39-44
    2.1.4. 城市色彩的社会化问题  44-46
  2.2. 国外对城市色彩规划的探索与实践  46-59
    2.2.1. 对建筑色彩的系统探索  46-48
    2.2.2. 对城市色彩的自发探索  48-50
    2.2.3. 对城市色彩规划设计的多方实践案例  50-59
    2.2.4. 对国外案例的思考  59
  2.3. 国内对城市色彩规划的探索与实践  59-63
    2.3.1. 对城市色彩问题的自发探索  59-60
    2.3.2. 对城市色彩规划理论的引入与拓展  60-61
    2.3.3. 对城市色彩规划的多方实践  61-63
  2.4. 国内城市色彩规划的失效  63-71
    2.4.1. 核心定义含混,难以跨学科合作  63-65
    2.4.2. 理论基础薄弱,难以满足实际操作需求  65-66
    2.4.3. 调研不分主次,难以解读色彩整体意象  66-69
    2.4.4. 分区模式机械,难以梳理色彩空间结构  69-70
    2.4.5. 规划脱离空间,难以指导色彩微观设计  70-71
    2.4.6. 缺乏社会支持,难以保障规划落实  71
  2.5. 本章小结  71-73
3. 空间与色彩的基本理论  73-96
  3.1. 空间美学的相关理论  73-76
    3.1.1. 街道美学理论  73-74
    3.1.2. 城市意象理论  74-75
    3.1.3. 景观视觉连续性理论  75-76
  3.2. 色彩学的基本理论  76-88
    3.2.1. 色度学  76-81
    3.2.2. 色彩与视知觉  81-83
    3.2.3. 色彩的对比与调和  83-88
  3.3. 空间与色彩的关系  88-92
    3.3.1. 色彩的空间效果  88-90
    3.3.2. 空间与色彩对心理的共同作用  90-92
  3.4. 色彩地理学  92-94
    3.4.1. 色彩地理学的产生背景与意义  92-93
    3.4.2. 色彩地理学的调研与分析  93-94
  3.5. 本章小结  94-96
4. 城市空间与色彩的多层融合:城市空间色彩规划的基本策略  96-131
  4.1. 城市空间色彩的基本概念  96-97
    4.1.1. 基本概念  96-97
    4.1.2. 城市空间与色彩融合的必然性  97
  4.2. 城市空间色彩的宏观意象  97-111
    4.2.1. 城市空间色彩的宏观意象:个体特征、群体特征和共性特征  97-99
    4.2.2. 个体特征、群体特征与共性特征的表现及演化  99-105
    4.2.3. 个体特征、群体特征与共性特征的联系和转化  105-111
  4.3. 城市空间色彩的中观结构  111-119
    4.3.1. 城市空间色彩中观结构:空间色彩分区  111-112
    4.3.2. 城市空间色彩的整体与局部  112-113
    4.3.3. 空间色彩分区的依据与种类  113-119
  4.4. 城市空间色彩的微观界面  119-129
    4.4.1. 城市空间色彩的微观界面:空间色彩界面  119-121
    4.4.2. 基于操作视角的控制性原则  121-127
    4.4.3. 空间色彩界面的简单例证  127-129
  4.5. 本章小结  129-131
5. 城市空间色彩规划操作框架的建构  131-159
  5.1. 城市空间色彩规划的操作框架  131-134
    5.1.1. 框架的提出  131-132
    5.1.2. 框架的核心思想  132-134
  5.2. 城市空间色彩规划的操作前提:归类化  134-139
    5.2.1. 城市空间色彩规划的分类  134-137
    5.2.2. 对城市空间色彩规划类型的选择  137-139
  5.3. 城市空间色彩规划的操作主体:层级化  139-153
    5.3.1. 调研选型层级  140-143
    5.3.2. 总体规划层级  143-148
    5.3.3. 分区规划层级  148-150
    5.3.4. 街区规划设计层级  150-153
    5.3.5. 公众参和与监管层级  153
  5.4. 城市空间色彩规划的操作保障:社会化  153-158
    5.4.1. 社会公众回馈机制的构建  154-157
    5.4.2. 政府与专业机构的后期监管  157-158
  5.5. 本章小结  158-159
6. 实证研究  159-187
  6.1. 调研选型层级  159-163
    6.1.1. 初步调研分析  159-163
    6.1.2. 选定规划类型  163
  6.2. 总体规划层级  163-168
    6.2.1. 调研色彩信息  164-166
    6.2.2. 定位宏观意象  166
    6.2.3. 梳理总体结构  166-167
    6.2.4. 制定宏观措施  167-168
  6.3. 分区规划层级  168-176
    6.3.1. 划定控制分区  169
    6.3.2. 整理区域要素  169-172
    6.3.3. 划定控制结构  172-174
    6.3.4. 指定分区措施  174-176
  6.4. 街区规划设计层级  176-183
    6.4.1. 制定调和策略  176-177
    6.4.2. 制定规划导则  177-180
    6.4.3. 设置空间色彩界面  180-181
    6.4.4. 设计配色方案  181-183
  6.5. 公众参与和监管层级  183-186
    6.5.1. 构建公众回馈机制  183-184
    6.5.2. 政府与专业机构的后期监管  184-186
  6.6. 本章小结  186-187
7. 结语  187-189
参考文献  189-195
附录  195-198

相似论文

  1. 建国初期学校教育的政治社会化历史考察,G529
  2. 江永县植烟从业人员状况分析及职业烟农队伍建设探索,F326.12
  3. 中等城市电视台生存问题及对策,G229.24
  4. 济南市高校酒店发展战略研究,F719
  5. 城市公园绿地社会化管理的分析与研究,S731.2
  6. 社会转型期流动儿童社会化偏差问题研究,B849
  7. 乡村文化变迁对村落儿童社会化的影响,C913.5
  8. 城市道路交通社会化管理研究,D631.5
  9. 基于位置的社会化移动电子商务客户端的设计与实现,TP311.52
  10. 互联网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研究,C913.5
  11. 建筑层级化结构初探,TU-05
  12. 我国水污染侵权民事救济制度研究,D922.6
  13.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财政支持问题的研究,G647.4
  14. 联想公司社会化CRM体系优化策略,F626
  15. 社会转型期大学生道德社会化问题及其对策研究,G641
  16. 电视文化与苗族侗族青少年社会化,G206
  17. 城市中农村流动青少年的情感社会化状况研究,C913.5
  18.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研究,G258.6
  19. 大学生科技创业社会化的对策研究,F276.44
  20. 期待可能性命运分析,D914
  21. 大学生军官职业角色转换研究,E0-052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建筑科学 > 区域规划、城乡规划 > 城市规划 > 城市规划布局 > 总体规划 > 城市空间规划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