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海洋低温石油降解菌的筛选及其降解机理

作 者: 张月梅
导 师: 祖国仁
学 校: 大连工业大学
专 业: 微生物学
关键词: 石油烃 生物降解 低温石油降解菌 16S rDNA分子鉴定 影响因素 低温降解特性
分类号: X17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石油的开采、运输和使用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其中海洋的石油污染尤为严重,在我国北方地区,尤其北黄海和渤海海域,一年中有近5个月处于低温期,海水温度也多在15℃以下,而中温微生物在该温度下,代谢活动缓慢,不利于污染环境修复,本文从北极沉积物样品中筛选能低温降解石油烃的低温菌,以期为海洋石油烃污染的低温生物修复技术应用奠定基础。本文对从北极沉积物样品中筛选到的3株低温降解菌进行降解率试验;用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DNA测序的方法对3株低温降解菌进行鉴定并构建系统发育树;通过生物摇床进行影响因素试验,确定最适营养条件和生长条件;通过柴油低温降解GC-MS图谱研究它们的降解特性;以汽油、机油、燃料油和原油这几种海上常见溢油为唯一碳源,对这3株菌以及混合菌群的降解率进行测定,研究它们对其它油品的作用。主要获得以下结果:经鉴定海洋低温石油降解菌BJ1、BJ9和BJ19均属于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BJ1、BJ9和BJ19以及混合菌群的最适降解温度分别为:15℃,15℃,20℃,15℃;它们的最适降解pH值为:7~8;它们的最适降解初始油浓度分别为:2.5g/L,2.5g/L,10g/L,10g/L;它们的最适降解初始盐度范围是3.5%~7%;最适初始氮源浓度分别为:3g/L,4g/L,3g/L,4g/L;最适初始磷源浓度分别为:3g/L,2g/L,2g/L,2g/L。BJ1、BJ9和BJ19以及混合菌群对柴油中烷烃的降解效果要比芳烃的降解效果好,在30d内对柴油的降解率分别为68.01%、67.93%、59.52%和73.21%;对芳香烃的降解率分别为33.04%、20.44%、16.99%和13.21%。混合菌群对芳烃的降解效果比单个菌群的降解效果要差,BJ1对烷烃和芳烃的降解都较高并且降解性能稳定。以汽油、机油、燃料油和原油这几种海上常见溢油为唯一碳源,BJ1、BJ9、BJ19和混合菌群对汽油和机油降解效果明显,而对燃料油和原油降解效果较差。海洋低温石油降解菌低温降解特性的研究,将为我国低温海域石油烃污染物的清除,提供有效的生物修复技术方法。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7
缩略词表  7-12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2-24
  1.1 石油污染物的产生及危害  12-13
    1.1.1 石油污染物的来源  12
    1.1.2 石油污染物带来的危害  12-13
  1.2 海洋环境中石油污染物的修复技术  13-17
    1.2.1 物理化学方法的应用  13
    1.2.2 生物修复在海洋石油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13-15
    1.2.3 影响生物修复的非生物因素  15-17
      1.2.3.1 石油烃的种类和组成  15-16
      1.2.3.2 石油烃物理状态  16
      1.2.3.3 温度和 pH 值  16
      1.2.3.4 氧和营养物质  16-17
  1.3 国内外石油降解菌研究现状  17-19
    1.3.1 降解石油的微生物种类  17-18
    1.3.2 优势菌的高效降解性能研究  18-19
  1.4 石油降解微生物的降解机理  19-21
    1.4.1 微生物对烃的摄取  19
    1.4.2 烷烃及芳香烃的降解机理  19-20
    1.4.3 嗜冷性细菌低温降解机理及应用  20-21
  1.5 气相色谱/质谱(GC-MS)方法分析微生物对石油烃各组分的降解效果  21
  1.6 海洋低温石油降解微生物对多环芳烃降解效果的研究  21-23
    1.6.1 细菌对 PAHs 的生物降解  22
    1.6.2 以 PAHs 作为唯一的碳源和能源的代谢机理  22
    1.6.3 PAHs的共代谢机理  22-23
  1.7 低温石油降解菌的应用前景及展望  23-24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4-37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4-26
    2.1.1 优良菌源  24
    2.1.2 实验用油  24
    2.1.3 试剂  24-25
    2.1.4 实验仪器设备  25
    2.1.5 主要培养基  25-26
  2.2 实验方法  26-37
    2.2.1 海洋低温石油烃降解菌的逐级驯化  26-27
    2.2.2 海洋低温石油烃降解菌的筛选与分离  27
    2.2.3 红外测定残油方法  27-28
    2.2.4 菌种的保存  28
    2.2.5 菌种的初步鉴定  28-30
      2.2.5.1 菌种形态学特征  28
      2.2.5.2 菌种生理生化特性  28-30
    2.2.6 海洋低温石油烃降解菌株的 16s rDNA 的分子学鉴定与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30-32
      2.2.6.1 培养菌  30
      2.2.6.2 细菌总基因组 DNA 的提取  30
      2.2.6.3 16S rDNA 的 PCR 扩增  30-31
      2.2.6.4 PCR 产物的纯化与回收  31-32
      2.2.6.5 目的 DNA 与载体连接  32
      2.2.6.6 16S rDNA 序列测定  32
    2.2.7 海洋低温石油降解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32-33
    2.2.8 单一菌株与混合菌比较实验  33
    2.2.9 不同温度对菌株生长及石油烃降解率的影响  33
    2.2.10 不同 pH 值对石油烃降解率的影响  33
    2.2.11 不同初始油浓度值对石油烃降解率的影响  33
    2.2.12 不同盐度对石油烃降解率的影响  33-34
    2.2.13 不同营养盐对石油烃降解率的影响  34
      2.2.13.1 不同氮源浓度对石油烃降解率的影响  34
      2.2.13.2 不同磷源浓度对石油烃降解率的影响  34
    2.2.14 培养天数对石油烃降解率的影响  34
    2.2.15 气相色谱/质谱(GC-MS)方法分析微生物对石油烃各组分的降解效果  34-36
      2.2.15.1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34
      2.2.15.2 样品前处理  34
      2.2.15.3 GC-MS 条件  34-35
      2.2.15.4 定性方法  35-36
      2.2.15.5 降解率计算方法  36
    2.2.16 海洋低温石油降解菌的碳源广谱性研究  36
    2.2.17 海洋低温石油降解微生物对海洋常见几类油污的降解分析  36-37
      2.2.17.1 仪器与方法  36-37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7-60
  3.1 海洋低温石油降解菌的分离与筛选  37
  3.2 菌株的初步鉴定结果  37-43
    3.2.1 菌种形态学特征  37-38
    3.2.2 菌种生理生化特性  38-39
    3.2.3 16S rDNA 序列扩增以及切胶回收结果  39-40
    3.2.4 16S rDNA 的序列分析与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40-43
      3.2.4.1 16S rDNA 的序列分析  40
      3.2.4.2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40-43
  3.3 海洋低温石油烃降解菌的降解率影响因素的研究  43-50
    3.3.1 海洋低温石油降解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43-44
    3.3.2 单一菌株与混合菌比较实验  44
    3.3.3 不同温度对石油烃降解率的影响  44-45
    3.3.4 不同 pH 值对石油烃降解率的影响  45-46
    3.3.5 不同初始油浓度值对石油烃降解率的影响  46-47
    3.3.6 不同盐浓度对石油烃降解率的影响  47-48
    3.3.7 不同营养盐对石油烃降解率的影响  48-49
      3.3.7.1 不同氮源浓度对石油烃降解率的影响  48
      3.3.7.2 不同磷源浓度对石油烃降解率的影响  48-49
    3.3.8 培养天数对石油烃降解率的影响  49-50
  3.4 气相色谱/质谱(GC-MS)方法分析微生物对石油各组分的降解效果  50-58
    3.4.1 海洋低温石油降解微生物对柴油中总石油烃降解效果的研究  50-51
    3.4.2 海洋低温石油降解微生物对石油中正构烷烃降解效果的研究  51-52
    3.4.3 海洋低温石油降解微生物对多环芳烃降解效果的研究  52-58
      3.4.3.1 海洋低温石油降解微生物对多环芳烃总烃降解效果的研究  52-53
      3.4.3.2 海洋低温石油降解微生物 BJ1、BJ9 和 BJ19 对多环芳烃中萘族降解效果的研究  53-56
      3.4.3.3 不同混合菌群对多环芳烃降解效果的研究  56-57
      3.4.3.4 海洋低温石油降解菌 BJ1 对多环芳烃各组分降解效果的研究  57-58
  3.5 海洋低温石油降解菌的碳源广谱性研究  58
  3.6 海洋低温石油降解微生物对海洋常见几类油污的降解分析  58-60
第四章 结论  60-61
参考文献  61-66
致谢  66-67
发表的论文  67-68
附录 A  68-69
附录 B  69-70
附录 C  70-71
附录 D  71

相似论文

  1. 断指再植患者重返工作的影响因素分析,R658.1
  2. 对农村初级中学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调查与研究,G633.6
  3. 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B849
  4. 福建省业余网球教练员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G845
  5. 中国碳排放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X502
  6. 流动人口的户籍迁移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C924.2
  7. 西安地区少年儿童网球运动开展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G845
  8. 我国足球方向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G843
  9. 地州级卷烟销量预测影响因素研究,F224
  10. 农村留守儿童学业问题影响因素研究,G521
  11. 基于问题解决的物理初高中衔接研究,G633.7
  12. 中职学校课堂管理的影响因素研究,G712.4
  13. 多菌灵降解菌的分离鉴定、生物学特性及多菌灵水解酶基因的克隆和表达研究,X172
  14. 产表面活性剂的石油降解菌的筛选及其特性的研究,X172
  15. 芘降解菌株SE12的分离和鉴定及其降解效果研究,X172
  16. 消费者对转基因食用油的认知及态度分析,F426.82
  17. 西南喀斯特地区不同石漠化阶段土壤黏土矿物组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X171
  18. 江苏省典型区域农村地表水环境现状空间分析及污染评价,S271
  19. 建筑企业财务风险影响因素研究,F426.92
  20. 江苏省水稻、小麦施肥现状的分析与评价,S511
  21. 中亚热带典型植物甲烷排放影响因素及来源探究,S718.4

中图分类: >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 环境生物学 > 环境微生物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