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论张贤亮小说的才子佳人模式

作 者: 田秀平
导 师: 李建周
学 校: 河北师范大学
专 业: 中国现当代文学
关键词: 张贤亮 才子佳人模式 身份建构 心理结构
分类号: I207.4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2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1957年,张贤亮因在《延河》杂志上发表诗《大风歌》被打成“右派”。随后,张贤亮在大西北地区度过了长达22年的炼狱般的“右派”生活,直到80年代才重返文坛。然而这22年的苦难经历和人生体验却成了他小说创作的不竭源泉。成就了《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诸多内涵丰富的小说。而这些小说也受到读者和评论家的高度关注。本文从张贤亮作品惯用的才子佳人模式入手,试图通过反观历史和传统,运用文化关照和文本细读及探求个体经历的方法,重点展示才子佳人的创作模式,以期在更深层次上探求个体写作中的思想内涵和性别文化。引言部分主要交代了研究的过程、方法和目的。正文部分共四章。第一章,穿越历史与传统。本章以截取重点、总结归纳的方式,再现了才子佳人模式的历史渊源和这种模式在主题原型上的延伸和演变,进而探及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才子佳人模式的现状。同时从传统理念下的文人价值观取向角度延伸到张贤亮的苦难人生,通过对他苦难人生的展现突出了文人在作品中的身份优势。第二章,才子佳人模式写作的多重指向。这一章共分成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再现张贤亮个体苦难中的痛苦的心路历程,突显出文人在黑暗政治压迫下的心灵扭曲和本能压抑。第二部分是应时代的召唤,张贤亮以才子佳人模式的写作方式对新时期文学做出积极响应,突出了知识分子身份建构的必要和意义。第三部分是从读者的角度,结合现状和作者本人的写作优势,阐释才子佳人写作模式的应时性、可行性。第四部分则是情感纠结中的身份焦虑,这部分笔者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传达了知识分子在苦难中矛盾的生存状态。第三章,男性优势和女性悲情。这一章是解读和论述的重点,共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文本细读法、分析归纳法,解读了张贤亮才子佳人模式写作中的变革和重构。并细化到男女形象、故事情节和结构布局,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对比分析的阅读思路。第二部分则回归文本,结合心理分析、历史文化分析,通过文本细读法展示了作品中的男性和女性,使二者形成鲜明对照,凸显了男性的家国情怀、女性的情感迷恋。第三部分是男性主体下的话语优势,从男权意识视角指出男性主体写作的话语优势,男性作家在心理上的性别优越感,他们往往以一种居高临下的俯视姿势对待写作中的女性。从历史和传统文化心理角度分析了男性的男权意识,指出对女性始乱终弃的重要原因。第四部分是女性情迷后的主体丧失,这部分是从社会制度、历史文化及个人角度对女性的主体丧失进行了分析和论说,并指出对于女性的悲剧,最终是因个性主体意识的严重缺失,同时进行了现状反思。第四章,模式化写作的当代反思。指出张贤亮才子佳人模式写作的固化式心理结构的局限,并提出期待。结语部分归纳了基本结论,为进一步深入的探究提出了展望。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0
引言  10-13
一、穿越历史与传统  13-18
  (一) 才子佳人模式的源远流长  13-14
  (二) 才子佳人主题的历史延伸和演变  14-15
  (三) 才子佳人模式下的文化心理观照  15-18
    1. 传统理念下的文人价值观  15-16
    2. 身份优势显现下的苦难人生  16-18
二、才子佳人模式写作的多重指向  18-22
  (一) 苦痛的心路历程  18
  (二) 强烈的时代气息  18-19
  (三) 现实的读者期待  19-20
  (四) 纠结的身份建构  20-22
三、男性优势和女性悲情  22-38
  (一) 模式变革中的特色创作  22-24
  (二) 形象对照下的别样性情  24-31
    1. 才子为人生上下求索  24-26
    2. 佳人为爱人倾情奉献  26-31
  (三) 男性主体下的话语优势  31-34
    1. 对女性的始乱终弃  31-32
    2. 强烈的男权意识  32-34
  (四) 女性情迷后的主体丧失  34-38
    1. 盲目崇文  34
    2. 情感的痴迷  34-35
    3. 传统的圭臬  35-36
    4. 精神的缺失  36-37
    5. 痛定思痛  37-38
四、模式化写作的当代反思  38-39
结语  39-40
参考文献  40-42
附录  42-44
后记  44-45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45

相似论文

  1. 中国“负责任大国”身份建构研究,D820
  2. 网络艺术对中小学生人文素质的影响,G632
  3. 论科学实施德育的路径,D648
  4. 试论西方抽象绘画艺术,J205
  5. 郁达夫与张贤亮小说创作之比较,I207.42
  6. 陈忠实文艺美学思想初探,I207.42
  7. 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内涵与结构研究,B844.2
  8. 社会幸福感心理结构的跨群体研究,B844.2
  9. 种族装扮—菲利普·罗斯小说《人性的污点》族裔研究,I712
  10. 中国青少年社会公平感的结构与测量,C913.5
  11. “结构—定向”教学理论在高校公共体育排球选项课中的应用研究,G842
  12. “三线人”身份认同与建构的个案研究,C912
  13. 论戴乃迭译《绿化树》中译者的主体性,H315.9
  14. 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的心理预防研究,D917.2
  15. 《莎乐美》内部心理结构分析,I561.073
  16. 劳伦斯与张贤亮小说“创伤—拯救”叙事结构分析,I106.4
  17. 荣格原型理论初探,I022
  18. 对广西优秀少年跳远运动员认知心理结构的初步研究,G823.3
  19. 汉语“人格”与“性格”的内隐概念及其心理结构的本土化研究,B848.6
  20. 在此岸与彼岸之间,I206.7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 > 小说 > 新体小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