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基于性别视角的媒介暴力研究

作 者: 范红霞
导 师: 邵培仁
学 校: 浙江大学
专 业: 传播学
关键词: 媒介暴力 性别 话语霸权 符号暴力 性别秩序 性别政治
分类号: G206.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62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人们对于媒介暴力的问题关注始于上个世纪60年代,随着电视等大众媒介的普及,人们开始担忧媒介中的暴力内容会引发现实中的暴力行为,而儿童和青少年在何种程度上受到媒介暴力的影响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这个时期,关于媒介暴力的效果研究成为主导范式。当媒介日益渗透进我们的日常生活,影响我们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并且在观念和制度层面建构起媒介与公共生活的重要关联,“媒介化生存”成为新的生活方式,我们由此也进入了“媒介化社会”。如此一来,媒介暴力的内涵也随之扩大了,由媒介呈现的暴力内容这一客体化的存在发展到媒介自身成为施暴者,“媒介暴力”的内涵延伸为话语霸权和象征性权力(符号暴力)。现有的研究主要关注媒介暴力对儿童或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以及论证媒介暴力与现实暴力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但针对其他群体的相关研究成果较少,事实上,媒介暴力也往往与性别、阶层、族群或某个群体相关,现代社会中,几乎所有人都会受到媒介象征性权力的规训,成为话语/权力的潜在受害者。作为权力实施统治的形式之一,媒介暴力成为针对女性等弱势群体与阶层的一种隐性暴力。通常,性与暴力是媒介极力表现的内容,并因此成为媒介暴力的体现之一。而女性,往往是性与暴力指向的最终客体。因此,本文通过研究女性形象的再现与表征,话语/权力操控与争夺方面所体现出的媒介暴力,并揭示这种以符号暴力形式对女性实施的性别规训、权力宰制和“象征性歼灭”。而且,女性作为一种相对弱势的社会性别,以及女性群体内部的阶层分别,这种由媒介产品和媒介文化构成的符号暴力从社会意识和象征性权力层面对女性产生了性别与阶层的双重压迫,尤其值得学者关注和思考。本文主要从媒介文本(微观)、媒体机构(中观)和宏观政治场域三个层面着手进行相关分析,研究媒介内容再现性别刻板印象、媒介机构再生产社会性别权力结构的机制,以及媒介如何通过“议程设置”功能发挥建构社会性别秩序,推行男权文化和性别政治。本文立足于媒介、社会和文化场域的批判性立场,审视当前媒介文化中的暴力内容和意识形态偏向对女性和包括女性在内的社会弱势阶层造成的影响,以及由此复制和再生产的社会权力结构和主流意识形态,旨在从文化研究的批判性视角出发,对中国的性别平等和社会公正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希冀个人的见解与观点能够为推动中国的性别传播与女性主义理论建设,对实现性别公正和文化民主有所启示。

全文目录


致谢  5-6
中文摘要  6-8
Abstract  8-10
插图和附表清单  10-11
目录  11-14
1 导论  14-44
  1.1 媒介暴力议题的提出  14-33
    1.1.1 媒介暴力研究的起源  14-33
  1.2 媒介暴力议题与女性研究的结合  33-35
    1.2.1 选题的意义  33-35
  1.3 研究理论和方法  35-44
    1.3.1 国外研究成果综述  36-39
    1.3.2 国内的相关研究成果  39-42
    1.3.3 研究方法简介  42-44
2 性别化的文本——符号暴力与权力编码  44-79
  2.1 语言中的性别差异与性别歧视  46-51
    2.1.1 语言中的性别差异  46-48
    2.1.2 语言中的性别歧视  48-51
  2.2 符号权力与媒介暴力  51-65
    2.2.1 政治场域的边缘化  52-54
    2.2.2 经济场域的色情化  54-59
    2.2.3 社会场域的污名化  59-61
    2.2.4 话语/权力与象征性暴力  61-65
  2.3 媒介文本中的符号暴力与权力编码——剩女话语解析  65-78
    2.3.1 “剩女”话语的制造与知识考古  67-71
    2.3.2 女性神话的破灭与厌女症的流行  71-75
    2.3.3 符号暴力与性别控制  75-78
  2.4 小结  78-79
3 脆弱的受众——媒介暴力对女性的影响  79-120
  3.1 女性身体:受辱与反抗的双重之域  79-103
    3.1.1 身体的社会建构  79-82
    3.1.2 身体与社会不平等  82-85
    3.1.3 身体叙事:受辱与反抗  85-103
  3.2 艳照门:从女性噩梦到游戏策略  103-114
    3.2.1 艳照门事件之梳理  103-106
    3.2.2 艳照门事件中的女性侵害  106-109
    3.2.3 作为一种游戏策略  109-114
  3.3 女性自杀现象与媒介诱导机制关系探析  114-119
    3.3.1 中国女性的自杀问题  114-116
    3.3.2 不知生,焉知死?——为何她们走上绝路  116-119
  小结  119-120
4 “他者”的景观——女性形象与性别秩序  120-145
  4.1 塑造成见——媒介中的女性刻板印象  120-128
    4.1.1 女性作为“他者”形象的建构  122-125
    4.1.2 媒介中的刻板印象  125-127
    4.1.3 大众媒介对性别角色刻板化的作用  127-128
  4.2 性别歧视、污名化与厌女主义  128-135
    4.2.1 媒介产品和内容中的性别歧视  128-130
    4.2.2 对偏离女性的污名化与厌女主义  130-135
  4.3 庶民能说话吗?——被遮蔽的底层声音  135-139
    4.3.1 暴露与遮蔽——媒介暴力的双重面孔  135-139
  4.4 定型化——性别秩序的生产  139-145
5 场域的角逐——性别政治与权力宰制  145-195
  5.1 新闻、性别与权力  145-155
    5.1.1 新闻中的女性形象  145-148
    5.1.2 政治新闻中的女性参政及边缘化地位  148-152
    5.1.3 中国女性参政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52-155
  5.2 “性别政治”的生产及女性话语的“式微”  155-162
    5.2.1 “性别政治”的概念  155-156
    5.2.2 公共领域中的性别政治  156-162
  5.3 反拨:女性问题进入公共视野——以家庭暴力立法为例  162-169
    5.3.1 李阳殴妻——名人家暴风波使家暴议题进入话语中心  162-163
    5.3.2 从私域到公共领域——性别政治的博弈  163-164
    5.3.3 家庭暴力反映了男权统治的性别权力结构  164-167
    5.3.4 媒介报道与公共议程的建构  167-169
  5.4 强奸报道中的意识形态分析——以宋山木强奸案报道为例  169-194
    5.4.1 研究概述——概念及方法说明  169-171
    5.4.2 媒介话语及其意识形态建构  171-174
    5.4.3 对报道文本的话语分析  174-188
    5.4.4 预先假设和隐喻的建构  188-194
  5.5 小结  194-195
6 结论性别公正与公民社会  195-206
  6.1 媒介暴力与性别公正  195-197
  6.2 是关系而不是差异——新的两性视点  197-200
  6.3 从性别到公民——社会性别秩序的重建  200-206
参考文献  206-222
  1. 英文参考文献  206-210
  2. 中文参考文献  210-215
  3. 期刊及学位论文  215-220
  4. 网络资源  220-221
  5. 相关网站  221-222
作者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工作和研究成果  222-224
后记  224

相似论文

  1. 论王安忆《长恨歌》的中国现代海派文学特征,I207.42
  2. 民族旅游地少数民族妇女性别角色变迁研究,F592.7
  3. 胡子鲶Dmrt1基因全长cDNA的克隆和时空表达,S917.4
  4. 语文教材性别文化研究,G633.3
  5. 公共治理视角下的“计生两非”问题研究,C924.21
  6. 不同性别角色中学生的自我构念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B844.2
  7. 千岛湖岛屿社鼠的巢区和领域研究,Q958.1
  8. 两种泥鳅中CYP19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S917.4
  9. 《最蓝的眼睛》的生态女权主义解读,I712.074
  10. 决策者情绪、性别与建议者专业水平对建议接受的影响,B842.6
  11.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女性职业教育与培训研究,G725
  12. 媒介性别歧视的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G206
  13. 女性公务员和知识分子与男性同龄退休的需求及对策研究,D669.6
  14. 性别,种族,和谐—妇女主义观下的《紫色》,I712.074
  15. 中国当代家庭伦理剧的女性主义研究,J905
  16. 雪域高原的女性呼喊,I207.42
  17. 男女生在高中英语学习中的差异研究及对策,G633.41
  18. 《老友记》中抱怨言语行为性别差异的语用研究,H313
  19. 江苏现行高考模式下女生高考成绩优于男生现象研究,G632.474
  20. 不同性别大学英语教师指令性言语行为语用研究,H319
  21. 离婚经济帮助制度研究,D923.9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信息与知识传播 > 信息与传播理论 > 传播理论 > 传播媒介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