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清代书院的儒学传播研究

作 者: 于祥成
导 师: 肖永明
学 校: 湖南大学
专 业: 专门史
关键词: 儒学传播 清代书院 理学 考据学 讲会
分类号: G649.299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38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清代是书院儒学传播的最重要时期之一。在这一时期,书院与儒学的一体化达到了最高峰。清代书院数量庞大、类型多样、制度成熟,呈现出官学化、普及化、层次化及藏书丰富等特点。清代儒学的发展也是跌宕起伏。清初,程朱理学得以复兴并居于国家意识形态的地位;清中叶,考据学成为当时的学术主流;清代晚期,经世思潮兴起,汉宋兼采成为士人学者的主要选择。清代书院的儒学传播可分为面向士人的日常教育和面向地方社会的儒学传播。清代书院对士人日常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儒学。从传播导向看,官方的训示规条、书院的学规、章程等规定了书院传播儒学的办学宗旨;从传播内容看,书院的教学内容中无论是程朱理学、经史考据之学,还是古文诗赋、时文制艺,都渗透了儒学思想;从传播途径看,清代书院儒学传播中重视祭祀,以之确立生徒的儒学信念,以优美的自然环境陶冶生徒的心灵,以亲密的师生关系化育生徒的德性,并通过藏书、刻书等方式培养生徒的自修精神、增进生徒的知识储备,从多种途径将生徒纳入到儒学的精神世界中。清代书院面向地方社会的儒学传播,几乎辐射到当时整个社会,影响了各个阶层的人员。清代书院讲会已非仅限于书院内的一种教学形式,常常扩展为地方性的学术聚会,对士人、民众开放,大大提升了书院儒学传播的影响;乡村书院主要开展启蒙教育,与义学、社学合流的乡村书院分布极广、数量可观,并与蒙学、乡约结合:扩大了教育面;蒙养育德、化民成俗;宣讲圣谕、彰善纠恶,在基层社会的儒学教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家族(宗祠)书院对宗族子弟的教育也是基层社会教化活动的重要方面,涉及到宗族祭祀、族谱刊印、宗族会与合家祠等宗族教化的多个领域。总之,从士人到乡民再到宗族内部,清代书院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面向地方社会的儒学传播网络。清代书院儒学传播对当时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首先,它对儒学自身的演变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程朱理学、考据学在不同时期各领风骚,到晚清又形成了汉宋兼采的格局;其次,清代书院的儒学传播对当时士习民风也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士人群体中有身居高位的朝廷官僚,他们以经世济民为己任;有教书育人的学者,他们讲学研习,以传承儒家道统为己任;还有沉潜民间的儒士,直接面对民众施行社会教化。除士人之外,清代书院儒学传播对其它社会群体如乡绅、商绅、普通民众及一地学风民风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再次,清代书院儒学传播还有力地促进了区域文化的兴盛,在书院儒学传播比较集中的地区,佛、道势力逐渐转为颓势;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儒家文化也逐渐深入到其中,改变着当地的民风民俗。晚清以降尤其是清朝末季,书院所呈现的制度化、官学化、层次化的特征表明清代书院儒学传播已经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但同时书院与儒学的种种弊端也渐趋突显,儒学已经无力抵抗以西学为中心的现代文明的强烈冲击。于是,清代书院与儒学传播最终都走向衰颓,深刻地展现了书院与儒学一体相关的命运。

全文目录


摘要  5-7
Abstract  7-11
附表索引  11-12
第1章 绪论  12-30
  1.1 文献综述  12-26
    1.1.1 书院研究简述  12-17
    1.1.2 清代书院研究  17-20
    1.1.3 清代儒学传播及社会教化研究  20-26
  1.2 选题意义  26-27
  1.3 基本结构、研究方法、创新点及难点  27-30
    1.3.1 基本结构  27-28
    1.3.2 研究方法  28
    1.3.3 创新点及难点  28-30
第2章 清代书院及儒学的发展演变  30-53
  2.1 清代书院的发展及其特点  30-43
    2.1.1 清代书院的发展概况  30-36
    2.1.2 清代书院的类型及特点  36-43
  2.2 清代儒学的发展演变  43-53
    2.2.1 清初程朱理学的复兴  43-47
    2.2.2 清中叶乾嘉考据学的繁荣  47-49
    2.2.3 晚清汉宋兼采格局的形成  49-53
第3章 清代书院内部的儒学传播:面向士人的日常教育  53-91
  3.1 儒学传播的导向  53-67
    3.1.1 朝廷的训示规条  53-57
    3.1.2 书院的学规章程  57-67
  3.2 儒学传播的内容  67-76
    3.2.1 程朱理学  67-69
    3.2.2 经史考据之学  69-71
    3.2.3 古文诗赋  71-75
    3.2.4 时文制艺  75-76
  3.3 儒学传播的途径  76-91
    3.3.1 日常讲学  76-79
    3.3.2 书院祭祀  79-85
    3.3.3 藏书刻书  85-87
    3.3.4 环境美育  87-91
第4章 清代书院面向地方社会的儒学传播活动  91-123
  4.1 书院讲会面向地方社会的儒学传播活动  91-101
    4.1.1 讲会制度的变迁  91-92
    4.1.2 清代书院讲会的制度化  92-97
    4.1.3 清代书院讲会的儒学传播  97-101
  4.2 乡村书院面向基层社会的教化活动  101-111
    4.2.1 乡村书院与义学(社学):扩大了教育面  102-105
    4.2.2 乡村书院与蒙学:养蒙育德、化民成俗  105-108
    4.2.3 乡村书院与乡约:宣讲圣谕、彰善纠恶  108-111
  4.3 家族(宗祠)书院面向宗族子弟的教育活动  111-123
    4.3.1 家族(宗祠)书院教学与宗族教化  112-115
    4.3.2 祭祀(祭祖):景仰先贤、以敦教化  115-119
    4.3.3 宗族会与合家祠:敦宗睦族、传播儒学  119-123
第5章 清代书院儒学传播的影响  123-174
  5.1 清代书院儒学传播对儒学自身演变的影响  123-132
    5.1.1 书院与清初程朱理学意识形态主流地位的确立  124-126
    5.1.2 书院在清中叶乾嘉考据学兴起中的作用  126-130
    5.1.3 书院与晚清汉宋兼采格局的形成  130-132
  5.2 清代书院儒学传播对士习民风的影响  132-157
    5.2.1 清代社会的基本特点及儒学的社会整合功能  133-135
    5.2.2 对士人的影响  135-141
    5.2.3 对其他社会成员的影响  141-151
    5.2.4 对地方学风的影响  151-157
  5.3 清代书院儒学传播与地区文化地理格局的变化  157-174
    5.3.1 书院的儒学传播与地方儒佛道势力的消长  157-164
    5.3.2 书院与儒学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  164-174
结语  174-178
参考文献  178-193
致谢  193-195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95

相似论文

  1. 朱熹《大学》思想研究,B244.7
  2. 方东树的学术与古文创作,I206.2
  3. 盐酸四环素与依托红霉素致肝脏毒性的代谢组学和毒理基因组学研究,R96
  4. 汉代思想文化传播控制机制研究,K234
  5. 梁启超与乾嘉学派关系研究,K092
  6. 论书院教育对现代教育的启示,G649.299
  7. 吴晗史学思想的述论,K092
  8. 中国地区间产业分布的本地市场效应检验,F224
  9. 固态发酵秸杆生产饲料蛋白及产物毒理学研究,S816
  10. 从文化后现代主义到地理学后现代主义的转变,K901
  11. 论“写作疗法”的心理机制与功能,I0-05
  12. 浅析色彩在轿车中的应用,J063
  13. 宋代人物画色彩语言特征,J209.2
  14. 朱子与阳明格物致知说之比较,B244.7
  15.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孕妇血清中BBP、DBP的含量及其可能的毒理学意义,R114
  16. 福建省某县级市生活饮用自备水水质初步分析及评价,R123.1
  17. 热痹清片的毒理学实验研究,R285
  18. 窦性心律下消融延迟的心脏高频电位防治室性心律失常及其机制探讨,R541.7
  19. 肺癌合并感染者血清炎性细胞因子的变化及加减百合固金汤的治疗效应,R734.2
  20. 甲基苯丙胺在家兔体内死后再分布规律的研究,D919
  21. 中兽药“炎毒热清”注射液的筛选与毒理药效学研究,S853.7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高等教育 > 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概况 > 中国 > 高等教育史 > 书院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