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工资效应的测度及差异性分析-以浙江省制造业为例

作 者: 陈志
导 师: 钱雪亚
学 校: 浙江工商大学
专 业: 统计学
关键词: 工资上涨 收益效应 成本效应 正工资效应 分类树模型 行业差异
分类号: F22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3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在当前诸多市场因素及政策因素的推动下,工资上涨已成为企业难以避免的问题。本文基于效率工资理论,从工资的双重特征即成本效应收益效应出发,量化了工资的收益效应,并对工资双重效应进行了测度,构建了一种工资效应的决定因素模型。并通过对浙江省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成本数据的实证研究,对当前制造业企业的工资效应状况进行了估算,进而分析了工资效应的企业差异及行业差异性,为政策和企业发展方案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建议。工资的收益效应即为工资通过增加劳动者工作积极性、提高职工素质以及减少企业离职率等方式而带来企业利润增加的正效应;而工资的成本效应即为工资的上涨会通过增加企业成本支出而导致利润下降的负效应。当收益效应大于成本效应时,企业具有正工资效应;而成本效应大于收益效应时,企业具有负工资效应。工资效应的差异性可以分为企业差异性和行业差异性。企业差异性是指通过对工资效应的测算而得出不同企业的工资效应大小,而表现出不同企业工资效应正负性的差异。工资效应的企业差异性能很好地反映出不同企业特征因素对工资效应的影响作用及路径;而行业差异性主要是指正工资效应的企业比例所表现出的行业差异。行业差异主要源于企业特征所表现出的行业差异,因此行业差异性能有效反映不同行业对于此次工资上涨的承受能力,进而为政策实施提供一定的参考建议。实证结果表明: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更易实现正工资效应。而劳动密集型主导的产业特征也决定了浙江省制造业中实现正工资效应的企业比例只达到30%;工资加速上涨的冲击下,只有少数行业因其资本密集度高而具有承受此次冲击的能力,多数行业均难以发挥工资的激励效应;技术的提升是解决此次成本上涨冲击的最有效方式,不仅能降低企业实现正工资效应的条件,同时能增加工资的激励作用。因当前制造业水平与实现正工资效应条件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所以政策上我们应帮助难以承受冲击的行业度过难关,并进一步推动制造业总体技术水平的提升。

全文目录


摘要  2-4
ABSTRACT  4-9
第1章 引言  9-17
  第1节 问题的提出  9-13
    1 研究背景  9-12
      1.1 工资上涨的必然性  9-10
      1.2 企业成本压力不断增加  10-11
      1.3 工资效应的双重性  11
      1.4 工资上涨的行业差异  11-12
    2 研究意义  12-13
      2.1 拟解决的问题  12-13
      2.2 研究的价值  13
  第2节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框架  13-15
    1 研究思路  13-14
    2 文章框架  14-15
  第3节 本文的创新和难点  15-17
    1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15
    2 难点及解决思路  15-17
第2章 文献综述  17-22
  第1节 效率工资理论  17-18
    1 理论及模型介绍  17-18
    2 国内效率工资理论的发展  18
  第2节 工资上涨影响的研究  18-19
  第3节 与效率工资机制下企业的比较  19-21
  第4节 效率工资机制下的行业特征  21-22
第3章 研究方法设计  22-28
  第1节 工资的双重效应  22
  第2节 工资效应的测度  22-24
    1 收益效应的测度  22-24
    2 成本效应的测度  24
  第3节 工资效应的因素决定模型  24-28
    1 理论模型推导  24-26
    2 工资效应的正负判断模型  26-28
      2.1 分类树模型介绍  26-27
      2.2 实证模型的建立  27-28
第4章 实证分析  28-39
  第1节 数据和变量  28-29
  第2节 工资效应测度  29-30
  第3节 工资效应的企业差异性  30-34
    1 工资效应正负性判断的分类树模型  30-31
    2 工资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31-34
      2.1 人均资本存量  31-32
      2.2 技术水平  32-34
  第4节 工资效应的行业差异性  34-37
    1 工资效应的行业差异比较  34-35
    2 人均资本存量的行业差异  35-37
    3 技术水平的行业差异  37
  第5节 实证结果分析  37-39
第5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39-44
  第1节 本文结论  39-40
  第2节 政策和建议  40-42
    1 企业层面  40-41
    2 政策层面  41-42
  第3节 研究展望  42-44
    1 本文研究的不足  42
    2 进一步研究方向  42-44
参考文献  44-48
附录  48-50
致谢  50-51

相似论文

  1. 地方政府在产业集群形成中的作用研究,D625
  2. 我国出口贸易对环境污染的地区和行业差异分析,X321;F224
  3. 我国转型期劳动力与工资状况分析及工业化道路选择,F249.2;F424
  4. 不同行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F275
  5.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分析,F224
  6. 增值税转型改革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影响研究,F272;F224
  7. 损失规避、投资预测确切度、任务完成率对沉没成本效应的影响,B849
  8. 科技创新对盈利能力的影响分析,F275;F224
  9. 基于投入产出效率的我国高技术产业评价研究,F276.44
  10. 我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的行业影响分析,F275
  11. 我国上市公司年报环境信息披露影响因素实证研究,F275
  12. 我国公共投资对私人投资的影响,F123.6
  13. 日本开放式保护政策对我国园艺产品出口的成本效应分析研究,F752.731.3
  14. 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选择研究,F832.51
  15. FDI对国内资本形成的影响,F832.48;F224
  16. 我国商业银行差异化贷款定价研究,F224
  17. “非理性管理者假说”的行业差异证据,F830
  18. 会费对消费者态度及行为选择影响的实验研究,B841
  19. 厦华电子公司差异化营销问题策略研究,F426.6
  20. 源自“后悔厌恶”的沉没成本效应研究,F272.92
  21. 中国经济发展的电力需求及对环境的影响分析,F426.61

中图分类: > 经济 > 经济计划与管理 > 经济计算、经济数学方法 > 经济数学方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