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存在论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研究

作 者: 石小玉
导 师: 白利鹏
学 校: 昆明理工大学
专 业: 马克思主义哲学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基本经验 社会关系 存在论
分类号: D6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中占有主导地位,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与历史相结合,及时总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是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必要途径和重要方法,更是关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未来道路建设的重要依据。本文从马克思社会关系存在论视域出发剖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即从存在论的意义上去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的诠释、理解和反思,以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提供方法论依据。这有利于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做出更为根本、深入地透视,更有利于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宗旨和实践诉求。笔者初步认为,社会关系存在论就是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构成马克思哲学历史观的本质内核。马克思将社会关系作为人的本质,认为是社会关系这种总体性的社会存在使得人能够成为现实的人。社会关系不仅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对象,还是人类改造世界的依据。从社会关系存在论的视域出发,马克思的社会关系方法论的理论范式强调的是个人和社会的本质联系,即现实的人不仅不能脱离社会关系而存在,而且社会关系还直接地构成了人的本质的现实内容。马克思基于社会关系存在论视域的方法论对于我们根据现实社会关系背景确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标、理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把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手段、分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等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论文第一部分概述了总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经验的几种主要视角,为第三部分的存在论反思奠定基础。第二部分主要通过对马克思社会关系理论的理论内涵、批判维度和哲学意义的阐释,指出作为具有本质意义的社会关系不仅具有存在论意义上的解释能力,还具有方法论层面的指导价值。第四部分为文章的核心部分,分别从社会关系与大众化的目标、社会关系与大众化的内容、社会关系与大众化的手段以及社会关系与大众化的效果四个方面,剖析了从马克思社会关系存在论视域出发进一步透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经验的可能向度及其方法论意义。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4
ABSTRACT  4-8
第一章 绪论  8-10
  1.1 问题的提出  8-9
  1.2 文献综述  9
  1.3 主要内容及逻辑框架  9-10
第二章 以往总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经验的几个主要视角  10-32
  2.1 途径—效果视角  10-18
    2.1.1 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前提  11-13
    2.1.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途径  13-14
    2.1.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路径  14-15
    2.1.4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  15-17
    2.1.5 途径—效果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17-18
  2.2 内容—形式视角  18-24
    2.2.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  19-20
    2.2.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形式  20-23
    2.2.3 内容—形式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3-24
  2.3 “中心任务”视角  24-31
    2.3.1 新中国成立前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4-26
    2.3.2 改革开放前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6-28
    2.3.3 改革开放至今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8-30
    2.3.4 “中心任务”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0-31
  小结  31-32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的存在论视域—社会关系  32-44
  3.1 社会关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中的存在论地位  32-39
    3.1.1 社会关系概要  33-34
    3.1.2 社会关系的批判维度—社会化了的人  34-37
    3.1.3 人的社会关系本质  37-39
  3.2 社会关系的两重性:改造的对象与改造的依据  39-42
    3.2.1 作为改造对象的社会关系  39-41
    3.2.2 作为改造依据的社会关系  41-42
  3.3 存在论视域的方法论取向:从关系出发解释进程  42-44
    3.3.1 社会关系存在论视域的方法论取向  42-43
    3.3.2 从关系出发解释进程的主要特征:动态性与具体性  43-44
第四章 存在论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  44-56
  4.1 社会关系与大众化的目标  44-48
    4.1.1 社会关系与大众化目标的确立  45-46
    4.1.2 社会关系与大众化目标的实现  46-48
  4.2 社会关系与大众化的内容  48-50
    4.2.1 社会关系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48-49
    4.2.2 社会关系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49-50
  4.3 社会关系与大众化的手段  50-53
    4.3.1 隔海相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大众  51-52
    4.3.2 相通的桥梁  52
    4.3.3 桥梁的贯通  52-53
  4.4 社会关系与大众化的效果  53-56
    4.4.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背景  54-55
    4.4.2 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的局限性  55-56
结论  56-57
致谢  57-58
参考文献  58-60
附录  60

相似论文

  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231
  2.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D61
  3.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考察与经验启示,D231
  4. 社会关系视阈下人的发展问题研究,B038
  5. 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及其现实意义研究,B038
  6.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家和民间社会的关系探究-以苏州昆曲保护为例,J825
  7. 生态批评视野中的童话,I106.8
  8. 审美视域中的实践存在论问题研究,B83-0
  9. 基于自学习的社会关系抽取的研究,TP391.1
  10. 社会资本:和谐社会的粘合剂,C912
  11. 基于Android系统的移动博客的研究与实现,TN929.5
  12.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文化建设的演进及其经验研究,G122
  13.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61
  14.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国际战略研究,D231
  15. 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学说中国化的基本历程和基本经验初探,C912.1
  16. 试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性质,B0-0
  17.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想及其影响研究,B516.54
  18. 建国前中国共产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探索及基本经验研究,D64
  1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基本经验研究,D61
  2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应对风险问题研究,D25
  21. 社会关系网络视野下的人口迁移研究,C923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中国政治 > 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