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美国对华政策与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1949-1971)

作 者: 章毅君
导 师: 徐蓝
学 校: 首都师范大学
专 业: 世界史
关键词: 对华遏制战略 中国代表权 联合国 台湾问题 中美关系缓和
分类号: D813.4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1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是冷战时期中美两国对抗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从美国对华政策的视角,阐述1949年至1971年美国对中国在联合国代表权问题的政策演变,并把这种演变放在美苏冷战的大背景以及国际格局的变动中加以考察。本文主要由四部分组成:第一章中国与联合国的建立。由于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使得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承认。在联合国的创建过程中,中国成为联合国的四大发起国之一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从1945年6月旧金山制宪会议后,中华民国政府一直在联合国代表中国。第二章中国代表权问题的缘起与美国的对华政策(1949—1960)。随着国民党政府在内战中失败,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为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理应在联合国代表中国拥有并行使一切合法权利。1949年11月中国政府提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要求,1950年1月苏联代表首先在安理提议不承认国民党代表并将其驱逐安理会。由于美国不承认新中国,对华政策采取所谓“等待尘埃落定”政策,因此在代表权问题上声称采取“中立政策”。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确立对中国全面遏制政策,在政治上孤立、打击共产主义中国,反对中国进入联合国。1950年9月第五届联大,苏联和印度分别要求承认中国代表权的提案被否决。美国的理由是中国在朝鲜与联合国军作战。从1951年第六届联大,美国采取了对中国代表权问题“延缓讨论”的策略,这一策略一直维持到1960年的第十五届联大。第三章美国对华遏制政策的困境与中国代表权问题的僵持(1961—1968)。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对华政策延续了遏制并孤立中国的政策。但是随着美国在越南战争越陷越深,形成全国性的反战运动高潮,引起国内局势动荡,制约了美国对外战略与政策,使其陷入困境。这一时期在联合国的两个重要变化:一是越来越多的亚非国家加入联合国,使得美国对联合国的操作越来越困难;二是支持“延缓讨论”议案的国家实际上在减少。1961年美国在第十六届联大会议上提出了“重要问题”提案,即把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作为“重要问题”,需要会员国三分之二的多数票同意,美国的提案以微弱优势获得通过,再次将中国绝之联合国门外。第四章中美关系的缓和与中国代表权问题的解决(1969—1971)。到60年代末70年代初,二战后的国际格局在发生改变,出现了“五大力量中心”;美国与苏联争霸全球的战略受到越南战争的极大牵制;中苏关系同盟关系破裂等等。国际形势的变化使美国意识到改善中美关系给美国带来的战略利益,美国开始调整对华政策,力求缓和同中国的关系。同时,美国阻挠中国代表权问题的做法难以为继。在1970年的第25届联大会议上,尽管美国提出的“重要问题”提案暂时获得通过,但支持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提案获得了多数国家的支持。美国在代表权问题上寻求摆脱被动的途径。基辛格访华结束后,美国提出“双重代表权”提案即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同时保留台湾当局在联合国的席位。其实质是推行“两个中国”的政策,必然以失败告终。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大会议对中国代表权问题进行表决,美国提出“逆重要问题”提案遭到否决。随后对阿尔巴尼亚提案进行表决,以压倒性多数通过该提案,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中国代表权问题最终解决。结语是通过对中国代表权问题的系统考察,可以看出围绕着这一问题的斗争既是涉及中美关系的外交问题,也是涉及两岸关系的内政问题。在冷战的大背景下,美国对华政策经历了从遏制、对抗走向缓和的转变,中国代表权问题的最终解决是美国正视现实,回归到战略的高度来看待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及其影响的结果,是中美关系缓和的结果。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5
Abstract  5-11
绪论  11-21
  一、 研究内容与选题缘由  11-12
  二、 学术界对中国代表权问题的研究综述  12-18
  三、 主要史料与方法  18-19
  四、 本文主要内容  19-21
第一章 中国与联合国的建立  21-30
  第一节 联合国建立的历史回顾  21-25
    一、 联合国的孕育和筹备  21-23
    二、 联合国的诞生  23-25
  第二节 中国与联合国的建立  25-30
    一、 中国大国地位的确立  25-26
    二、 中国在联合国创建中的作用  26-30
第二章 中国代表权问题的缘起与美国的对华政策(1949-1960)  30-63
  第一节 中国代表权问题的提出与美国的态度(1949年11月—1950年6月)  30-41
    一、 “等待尘埃落定”的政策  30-33
    二、 中国代表权问题的提出  33-38
    三、 美国对表权问题的“中立政策”  38-41
  第二节 美国对中国代表权问题的积极干涉(1950年6月—1951年12月)  41-54
    一、 美国遏制中国政策的确立  41-44
    二、 美国对中国代表权问题的阻挠  44-47
    三、 第五届联合国大会开幕前后  47-54
  第三节 美国对华遏制政策的发展与“暂缓讨论”策略(1951—1960)  54-63
    一、 美国对华遏制政策的发展  54-56
    二、 对中国代表权问题“暂缓讨论”的策略  56-60
    三、 “两个中国”的方案  60-63
第三章 美国对华遏制政策的困境与中国代表权问题的僵持(1961—1968)  63-94
  第一节 美国对华遏制政策的困境  63-75
    一、 美国对华遏制政策的延续与调整  63-69
    二、 “暂缓讨论”策略面临破产  69-73
    三、 “继承国”方案的夭折  73-75
  第二节 外蒙加入联合国问题及“重要问题”议案  75-82
    一、 “外蒙入会案”与美台之间的交涉  75-81
    二、 “重要问题”议案  81-82
  第三节 “两个中国”的方案与“研究委员会”方案  82-94
    一、 “两个中国”的方案重现与放弃  82-89
    二、 转向“研究委员会”方案  89-94
第四章 中美关系的缓和与中国代表权问题的解决(1969—1971)  94-117
  第一节 尼克松政府的对华政策  94-102
    一、 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与中美关系的缓和  94-97
    二、 围绕NSSM-107号文件的讨论  97-102
  第二节 美台交涉与墨菲的台湾之行  102-106
    一、 美台之间的交涉  102-104
    二、 墨菲的台湾之行  104-106
  第三节 尼克松政府在代表权问题上的决策  106-111
    一、 美国延缓做出决定  106-108
    二、 美台关于安理会席位归属的交涉  108-111
  第四节 美国最后的外交努力  111-117
    一、 争取联署国的努力  111-114
    二、 保留台湾席位的尝试失败  114-117
结语  117-120
参考文献  120-129
致谢  129

相似论文

  1. 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历史与发展及新时代背景下其面临的问题与对策,D813.2
  2. 国际海洋法面临的新挑战,D993.5
  3. 《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与我国有组织犯罪刑事立法之完善,D917
  4. 国际法视野下的索马里海盗问题研究,D997.9
  5. 联合国卢旺达维和行动研究,K153
  6. 中国制定《海洋基本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D993.5
  7. 水下文化遗产的国际法保护,D993.5
  8. 现代海盗问题的国际法视角审视,D997.9
  9. 《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损害赔偿制度研究,D997.1
  10. 风能专利技术国际转让机制研究,F204
  11. 澳大利亚的海洋法实践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961.1
  12. 中日“东海共识”浅析及东海共同开发建议,D831.3;D993.5
  13. 论国际合同法上的实际履行制度,D997.1
  14. 论利用影响力受贿罪,D924.392
  15. 论“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X321
  16.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专属经济区的剩余权利研究,D993.5
  17. 日本入常外交战略研究,D831.3
  18. 《美国联邦宪法》(1787)与《联合国宪章》中的语态对比研究,H314
  19. 资产证券化中资产转移法律问题研究,D996
  20. 买卖合同中的风险转移,D996.1;D997.1
  21.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研究,D996.9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外交、国际关系 > 国际关系 > 国际组织与会议 > 联合国 > 各种组织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