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及其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

作 者: 吴少进
导 师: 吴家华
学 校: 安徽大学
专 业: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关键词: 马克思 恩格斯 民生思想 中国 当代意义
分类号: D61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902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民生问题是一个伴随着人类生存和发展全过程的基本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事关社会的和谐程度。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已经进入一个改善民生的新时代。但就现实情况而言,改善民生实为不易。由于经济、历史、文化、体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我国民生问题的改善任务艰巨。本文试图回到马克思恩格斯,希冀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理论中找寻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本文的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的形成过程本部分主要阐明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的生成依据和逻辑进程。1、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的生成依据主要体现在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形成的社会条件、理论渊源上。其社会条件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为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客观前提;无产阶级争取生存权的斗争为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实践基础;特殊的成长环境对马克思恩格斯个人观念的影响为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的形成提供了主观条件。其理论渊源在于,启蒙思想家的自由主义民生观、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想主义民生观、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民生观等赋予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以理论启迪。2、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民生思想的形成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民生思想的形成分为传统理性主义影响时期、费尔巴哈人本唯物主义影响时期、唯物史观创立时期和马恩晚年的阐发这样四个阶段。这是一个由萌芽、初步形成、成熟到继续发展的过程。第二部分: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的主要意蕴本部分主要说明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的主要意蕴和基本特征。1、就其主要意蕴来说,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包括三个方面。(1)满足“现实的人”的民生需要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的逻辑起点。(2)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的最高命题、最高境界,因而成为马克思民生发展追求的终极目标。(3)理想民生的实现是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是一个长期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和制度变革过程。无产阶级理应革命地“改变世界”,在批判资本主义异化民生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保障体系的建立健全、教育的优先发展、分配关系的调整完善,为理想民生的实现提供物质基础、制度前提、安全保证、文化条件和关键环节。2、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不同于西方社会学者的民生思想,它以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础,具有实践性、科学性、批判性、人本性、开放性等特征。第三部分: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本部分主要探讨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的逻辑进程。1、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提出的“为人民服务”、“三个有利于”的价值标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正是基于满足“现实的人”的需要基础上的价值标准的历史演进。2、结合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和建设的长期性特征,中国共产党适时提出“四个现代化”、“共同富裕”、“全面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民生发展目标,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民生发展目标在中国运用和发展的理论成果。3、“两次革命解放民生”、“改革开放发展民生”、“全面创新提升民生”、“科学发展改善民生”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革命地“改变世界”的中国特色的民生发展战略。第四部分: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与当代中国民生建设本部分是探讨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解答当代中国社会民生问题。1、分析中国社会民生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其成因。2、以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为指导,探讨民生建设的路径选择,促进中国社会民生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11
导论  11-23
  一、选题缘由  11-13
  二、概念阐释  13-17
  三、研究综述  17-19
  四、本文构架  19-21
  五、需要阐释的几个问题  21-23
第一章 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的形成过程  23-41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形成的社会条件  23-27
    一、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为民生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客观前提  23-24
    二、无产阶级争取生存权的斗争为民生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实践基础  24-26
    三、成长环境对马克思恩格斯个人观念的影响为民生思想的形成提供了主观条件  26-27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的理论渊源  27-33
    一、启蒙思想家的自由主义民生观  28-29
    二、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想主义民生观  29-31
    三、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民生观  31-33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民生思想形成与发展的理路  33-41
    一、开始萌芽:从《博士论文》到《莱茵报》  33-35
    二、初步形成:从《德法年鉴》到《德意志意识形态》  35-37
    三、走向成熟:从《哲学的贫困》到《共产党宣言》  37-39
    四、继续发展:从《资本论》到马克思恩格斯晚年的著作  39-41
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的主要意蕴  41-75
  第一节 满足“现实的人”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的逻辑起点  41-46
    一、“现实的人”的民生需要及其满足  41-45
    二、“现实的人”的民生需要的基本特征  45-46
  第二节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民生发展的终极价值目标  46-54
    一、资本主义民生发展是以人的不自由和片面发展为代价  47-48
    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民生发展的最终目标  48-50
    三、共产主义社会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条件  50-52
    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奋斗过程  52-54
  第三节 革命地“改变世界”:实现民生发展目标的现实路径  54-70
    一、民生与异化批判:民生发展的理论前提  55-57
    二、民生与生产力:民生发展的物质基础  57-59
    三、民生与生产关系:民生发展的制度前提  59-61
    四、民生与教育:民生发展的文化条件  61-63
    五、民生与社会保障:民生发展的安全保证  63-66
    六、民生与分配公平:民生发展的关键环节  66-70
  第四节 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的基本特征  70-75
    一、实践性  70-71
    二、科学性  71-72
    三、批判性  72
    四、人本性  72-73
    五、开放性  73-75
第三章 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  75-141
  第一节 基于满足“现实的人”的需要的中国共产党价值标准的演进  75-97
    一、“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75-81
    二、“三个有利于”的价值标准  81-86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86-92
    四、“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92-97
  第二节 基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生目标的确立  97-120
    一、毛泽东与“四个现代化”民生目标  97-102
    二、邓小平与“共同富裕”民生目标  102-108
    三、江泽民与“全面小康社会”民生目标  108-114
    四、胡锦涛与“和谐社会”民生目标  114-120
  第三节 基于革命地“改变世界”的中国特色的民生发展战略  120-141
    一、两次革命解放民生  121-126
    二、改革开放发展民生  126-131
    三、全面创新提升民生  131-136
    四、科学发展改善民生  136-141
第四章 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与当代中国民生建设  141-152
  第一节 当前中国民生问题的主要表现及成因  141-148
    一、当前中国民生问题的主要表现  141-145
    二、当前中国民生问题的基本成因  145-148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指导下的中国民生建设路径  148-152
    一、大力发展生产力  148-149
    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  149
    三、强化“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  149-150
    四、健全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民生保障机制  150-152
结束语  152-153
参考文献  153-160
致谢  160-16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161

相似论文

  1.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与儒学传统思想的继承,G633.2
  2. 福建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研究(1949-1976),D665
  3. 第29届奥运会中国男篮攻防转换的研究分析,G841
  4. 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服装结构研究,TS941.1
  5. 后配额时代中印纺织品贸易发展关系研究,F752.7
  6. 哲学视域下的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建设研究,D25
  7.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D61
  8. 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观演变中的思维方式变革,D61
  9.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宗教政策研究,D635
  10. 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律制度完善研究,D922.68
  11. 传播学视域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B27
  12. 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改革与完善的路径选择,D25
  13. 论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的制度化建设,D262.11
  14. 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研究,D616
  15. 我国大学文科教育本质和功能的反思,G649.2
  16. 我国企业档案管理体制的发展与演变,G275.9
  17. 中国科技传播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G301
  18. 夏南牛和中国西门塔尔牛肉品特性的比较研究,S823
  19. 道安与佛教中国化,B948
  20. 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研究,A811
  21.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研究,D61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中国政治 > 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