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段正元道德思想与教化实践研究

作 者: 靳晓东
导 师: 韩星
学 校: 陕西师范大学
专 业: 专门史
关键词: 段正元 道德 道德学社 教化实践 儒者
分类号: B82-09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5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在社会急剧动荡的20世纪上半叶,社会不安定因素的滋长,政治控制力的减弱,为段正元道德思想的传播提供了宽松的客观环境。当时众多青年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猛烈批判增强了段正元维护道统的紧迫感,坚定了他一生传道的信念;段正元的个人出身和不寻常的经历又让他选择了“自下而上”的传道路线。尽管他一直心存“政德合一”的理想,在道德学社的建立和运作过程中,段正元与时局的大批军政要员具有密切的接触,这些怀着不同愿望的要员为道德学社的迅速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就得到了当局的认可和采纳,在“布衣教王侯”的愿望实现,试图通过司地权的权势人物实现天下和平、社会安宁的努力失败后,他兴办道德学社,周游各地讲道,教化社会,其道德人格却在下层百姓中产生了深入、广泛的影响。段正元的道德思想是围绕着道、德、仁、义、礼、智、信、性、命、身、心、贞、乐、元、教、法等概念来阐发的。其中道是核心,是最高本体和终极依据,万物皆由道生,皆因道行,无所对待。德是次于道的本体理念,其最终目的是载天道、修良知、完人格,使世间万物皆循正道而行,择善法而利群生。他以“黄中通理”、“四纲六伦”、“道体教用”、“万教归儒”、“政治大同”等学说来说明仁、义、礼、智、信是天道降衷人间的具体的道德伦理规范,而圣人是通过不同的教、法来教导人们修养性命、身心,来打破虚理,明见本元,获得贞乐,返还天道的,并突显道统心传,先天与后天、无为与有为、天道与人道、性与命、体与用、内与外、实与虚一贯的特点。其道德思想中的宗教性则是通过利用一些鬼神等神秘事物,以“因果报应”、“祖德恩荫”、“吃苦消灾”、“享福积恶”这些传统民间信仰中常用的说教,给身受战乱蹂躏的百姓以一定的精神安慰,其突出特点是借“神道设教”凸显人道。他努力挖掘先秦儒家的“天道”、“天命”思想,来改变儒家偏重现实所造成的人们缺少宗教情感关怀的窘境,并努力构建以儒为主,统摄各教思想的新的道德教化思想体系。其一切学说的现实归宿是实现“道德畅行、天下一家、政治大同”的理想社会,并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条途径努力做起。段正元的道德思想具有承上启下的特点,“上”直溯先秦儒道道德思想本义,并立足儒家道统,吸收佛道二教思想,主张三教同源。“下”结合近代思想文化现状,吸收新思想,对传统道德伦理思想的价值进行有益的现代转换,在对传统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正本清源的基础上,对反思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也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儒家思想是段正元思想的主体,他以儒为主,援释道耶回各教思想入儒,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思想体系,其核心可概括为“道德”,“万教源道、万教归儒”思想是确立儒家思想核心地位的突出表现。在其道德教化实践中谈论最多的也是儒家的“性与天道”和纲常礼教思想,着重强调日常伦礼的践行;他为国治民安不断奔走,为“政德合一”的政治理想和开展道德教化活动倾注了毕生心血,这种行为正充分体现了“儒”的社会担当精神,同时,其道德教化的积极作用主要在社会大众之间,而其思想中又不可否认的带有鲜明的宗教神秘色彩。据此,笔者认为段正元是一位带有鲜明宗教神秘色彩的“大众儒者”,而道德学社则是民间儒学式的道德教化组织。本文共分为八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选题的原因、意义、研究现状、资料收集情况、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章,论述段正元道德思想与教化实践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第三章,通过简述先秦道德思想(主要是儒道两家)来说明段正元道德思想的渊源。第四章,重点论述段正元道德思想精义。该部分从“道”、“德”、“道德”、“黄中通理”四个方面,对其道德思想作了剖析,主要包括“道”的特征和功能、“德”的特征和功能、“道”和“德”的关系、“道德”与人生、社会的关系、“黄中”与“道”的关系、“明道”与“通理”的关系、“黄中通理”功夫等,其中体现了其思想中先天与后天、天道与人道相互贯通的特点。第五章,分析段正元道德思想中的宗教性。本章主要从段正元对宗教的认识、“道体教用”思想、“上帝”、灵魂观与鬼神观几个方面来分析段正元道德思想中“神道设教”和“尊儒”的特点。第六章,段正元道德教化实践述论。在介绍“教化”一词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对段正元道德教化实践内容的述论,总结出“政德合一”愿望、民间性、独立性、宗教性和时代性五个特点。第七章,主要介绍段正元道德思想与教化实践的历史作用及现代意义。该部分力图解决给段正元道德思想与教化实践进行历史定位的问题,其中重点介绍了其对传统道德伦理思想进行现代转换的突出体现——“四纲六伦”观,受段正元道德思想与教化实践深刻影响的道德学社弟子崔元章、侯佑诚两位老先生的突出事例,以及笔者称段正元为“带有浓厚宗教神秘色彩的大众儒者”的缘由。第八章,结语。在简要总结本文内容的基础上,阐述本文研究的存在的不足或者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地方。同时,也简单介绍了当前社会弘扬传统文化的几种形式以及引发的一些思考。

全文目录


摘要  3-6
Abstract  6-14
第一章 绪论  14-20
  一、选题原因及意义  14-15
  二、研究现状  15-19
    (一) 文献编著  15-16
    (二) 论文  16-19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19-20
    (一) 研究思路  19
    (二) 研究方法  19-20
第二章 段正元道德思想与教化实践的社会文化背景  20-28
  第一节 段正元道德思想与教化实践的社会文化背景  20-24
  第二节 段正元与道德学社简介  24-28
第三章 段正元道德思想的渊源——先秦道德思想简述  28-39
  第一节 早期文字及《易经》、《尚书》、《左传》中的“道”与“德”  28-31
  第二节 先秦道家的道德思想  31-33
  第三节 先秦儒家的道德思想  33-39
第四章 段正元道德思想精义  39-90
  第一节 谈“道”  40-51
    一、“道”是“一贯之道”  42-44
    二、邪道、小道、正道、大道  44-51
  第二节 讲“德”  51-53
    一、“道”与“德”的关系  51-52
    二、“恒德”  52-53
  第三节 论“道德”  53-64
    一、道德与人生  54-57
    二、道德与君子儒、小人儒  57-62
    三、道德与圣贤、英雄(俊杰)  62-64
  第四节 “修道行德”与“黄中通理”  64-90
    一、“黄中是道之仁”  64-67
    二、通“理”  67-73
    三、黄中通理功夫  73-90
第五章 段正元道德思想中的宗教性  90-116
  第一节 “宗教”  90-95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  90-92
    二、段正元对“宗教”的认识  92-95
  第二节 “道体教用,体用兼骸”  95-99
  第三节 段正元道德思想中的“上帝”  99-105
  第四节 段正元的灵魂观和鬼神观  105-113
    一、灵魂与凡躯  106-109
    二、鬼神  109-113
  段正元道德思想小结  113-116
第六章 段正元道德教化实践及其基本特征  116-163
  第一节 “教化”  116-118
  第二节 “布衣教王侯”的实现和“政德合一”理想的破灭  118-124
    一、与军政界要员的频繁接触  118-123
    二、筹备“祈祷世界和平大会”  123-124
  第三节 道德教化组织的建立  124-141
    一、第一个道德教化组织——伦礼道德研究会的创办  125-129
    二、北京道德学社的成立  129-132
    三、各地道德教化组织的成立  132-141
  第四节 段正元讲道纳徒活动述论  141-157
    一、讲“三次大法”  142-145
    二、周游各地讲道活动概述  145-150
    三、齐大家,开女教  150-152
    四、外籍人士问道学道  152-157
  第五节 段正元道德教化实践的基本特征  157-163
    一、“政德合一”愿望  157-158
    二、民间性  158
    三、宗教性  158-161
    四、独立性  161-162
    五、时代性  162-163
第七章 段正元道德思想与教化实践的历史作用与现代价值  163-205
  第一节 段正元对传统道德伦理思想的现代转换  163-191
    一、“三纲五伦”简论  163-165
    二、“正纲明伦”  165-172
    三、“男女正位”与“夫妇之伦”  172-181
    四、“父子之伦”和“兄弟之伦”  181-185
    五、“君臣之伦”和“朋友之伦”  185-188
    六、“师弟之伦在有道”  188-191
  第二节 段正元道德思想与教化实践的积极影响  191-198
    一、崔元章  191-194
    二、侯佑诚  194-198
  第三节 “大众儒者”  198-205
    一、“儒”的含义  198-200
    二、“官方儒者”和“大众儒者”  200-205
第八章 结语  205-214
参考文献  214-224
  一、关于段正元著作和实践活动记录的整理资料  214-218
    (一) 《师道全书》  214-217
    (二) 单行本  217
    (三) 今人的资料编著  217-218
  二、关于段正元的研究成果  218-219
  三、古代文献  219-220
  四、现代著作和论文  220-224
    (一) 著作  220-222
    (二) 论文  222-224
附录  224-237
  一、段正元年表  224-231
  二、段正元各种称号一览表  231
  三、段正元著作及其在《师道全书》中的卷目一览表  231-234
  四、1942年10月各地道德学社一览表  234-237
致谢  237-239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39

相似论文

  1.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与儒学传统思想的继承,G633.2
  2. 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研究,D648
  3. 手机媒体对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影响及对策研究,G641
  4. 道德榜样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效性研究,G641
  5. “综合社会契约论”研究,B82-05
  6.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伦理研究,B82-05
  7. 关于当前新闻传媒道德的几点思考,B82-05
  8. 当代中国慈善行为的道德解析,D632.9
  9. 《道德经》中的管理智慧探析,C93-09
  10. 中日大学生道德意识及群体规范认知对其行为的影响研究,G641
  11. 90后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研究,G641
  12. 亨利·詹姆斯小说中的道德与形式关系,I712.074
  13. 传统仁爱思想与中国社会转型中的市民道德建设,D648
  14. 论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道德教育,G641
  15. 独立学院大学生道德现状研究,G641
  16. 青少年成长与媒体伦理的关系探析,G206
  17. 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与当前中国公共道德建设,D648
  18. 农村留守初中生思想道德素质问题及应对措施,G631
  19. 河北回族家谱研究,K248
  20. 转型期的道德重建与法治秩序建构,D920.0
  21. 高职院校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研究,G711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伦理学(道德哲学) > 伦理学理论与方法论 > 伦理学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