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珠峰自然保护区文化遗产廊道构建研究

作 者: 梁远婷
导 师: 何杰
学 校: 成都理工大学
专 业: 自然地理学
关键词: 文化遗产 廊道 珠峰自然保护区
分类号: G12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80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珠峰自然保护区作为我国最具神秘色彩的少数民族高原生态旅游区域,拥有丰富的自然生态景观与人文遗产资源,独特的景观富含宝贵的历史文化内涵与科研美术价值,但因其区域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特殊性,部分遗产资源因年久失修或人为原因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随着年代久远无从考证或失传,同时,保护区面积范围很大以至多数景观相距甚远,不利于统一保护和旅游观赏。随着逐渐增多的旅游开发活动,同该区敏感复杂的生态环境的矛盾凸显出来,如何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展生态旅游活动,并且使得区域内的文化遗产得到保护与传承是本文亟需探讨的问题。本文将文化遗产廊道这一线性景观保护措施运用于珠峰自然保护区中,文化遗产廊道概念在我国大多运用于对航道的保护上,很少将其作为一种方法应用到大区域的旅游规划和保护性开发中。笔者力图用这一方法整合区域内零散孤立的遗产资源,展现资源的典型性和多样性,通过遗产间的相互关联性透视出遗产的价值,使遗产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与传承,同时也能指导旅游开发规划工作科学地进行。文章以前人对珠峰自然保护区文化遗产资源的调查结果为基础,通过对大量资料的总结与研究,对遗产节点的逐个分析并将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分类。在对遗产资源分布规律充分分析的前提下,构建适合该区的文化遗产廊道,包括了物质文化遗产廊道,非物质文化遗产廊道与主题文化遗产廊道三方面。构建后,对廊道的研究主要从环境和社会经济两个层面进行定量测算与分析,初步估算出了旅游容量数值。最后是对文化遗产廊道的旅游价值作分析与评价,文章结论得出在珠峰自然保护区建立文化遗产廊道是切实可行的,既符合了当地复杂脆弱的生态环境的需求,能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又能实现生态旅游开发活动,为今后该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法与崭新视角,带动地区旅游业的繁荣和经济发展,在今后大范围的区域旅游规划与开发工作中也有一定的现实推广意义,同时,廊道构建这一层次的研究对于完善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也有一定作用。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9
第1章 引言  9-17
  1.1 选题背景及目的、意义  9-11
    1.1.1 选题背景  9
    1.1.2 研究目的  9-10
    1.1.3 研究意义  10-11
  1.2 相关概念界定  11-12
    1.2.1 珠峰自然保护区  11
    1.2.2 文化遗产  11-12
    1.2.3 遗产廊道  12
  1.3 理论基础  12-13
    1.3.1 民俗学  12
    1.3.2 人文地理学  12
    1.3.3 景观生态学  12
    1.3.4 城市规划学  12-13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4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3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3-14
  1.5 研究内容、逻辑框架和研究方法  14-17
    1.5.1 研究内容  14-15
    1.5.2 研究框架  15
    1.5.3 研究方法  15-17
第2章 文化遗产廊道概述  17-19
  2.1 文化遗产廊道的特点与判定标准  17-18
    2.1.1 文化遗产廊道的特点  17
    2.1.2 遗产廊道的判别标准  17-18
  2.2 遗产廊道的构成  18
  2.3 遗产廊道的主题确定  18-19
第3章 珠峰自然保护区概况  19-29
  3.1 研究区域概况  19-24
    3.1.1 地理位置  19-20
    3.1.2 自然地理条件  20-22
    3.1.3 动植物资源  22-23
    3.1.4 社会经济条件  23-24
  3.2 珠峰自然保护区文化遗产资源概况  24-27
    3.2.1 珠峰自然保护区文化遗产构成类型  24-25
    3.2.2 物质文化遗产  25
    3.2.3 珠峰自然保护区文化遗产资源分类  25-27
  3.3 文化遗产生存现状  27
  3.4 珠峰文化遗产廊道特点  27-28
  3.5 构建珠峰自然保护区文化遗产廊道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28-29
第4章 廊道的构建和分析与评价  29-44
  4.1 廊道构建的依据和方法  29-32
    4.1.1 构建廊道的微观层面---游线设计  30
    4.1.2 构建廊道的宏观层面---空间布局  30-32
  4.2 廊道构建  32-35
    4.2.1 物质文化遗产及线性文化景观廊道构建  32-33
    4.2.2 非物质文化遗产廊道构建  33-34
    4.2.3 “藏文化”主题文化遗产廊道构建  34
    4.2.4 三类廊道构建对于开发建设的影响  34-35
  4.3 构建后对环境与社会经济的研究与分析  35-39
    4.3.1 廊道构建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35-38
    4.3.2 廊道构建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分析  38-39
  4.4 遗产廊道旅游价值的评价与分析  39-44
    4.4.1 研究方法与构建原则  39-40
    4.4.2 评价指标权重分析  40-41
    4.4.3 综合评价结果与分析  41-44
结论  44-45
致谢  45-46
参考文献  46-48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48-49
附录 A  49-51

相似论文

  1. 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地方高校传承问题的探究,G122
  2.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G122
  3. 长江三峡遗产廊道构建研究,F592.7
  4.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生存现状及保护策略研究,G122
  5. 城市建设中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参与研究,G122
  6. 电视文艺传播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G122
  7. 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对策研究,G122
  8.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发展探索,G122
  9. 政府主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G122
  10. 西双版纳亚洲象保护廊道建设与社区发展关系研究,S863
  11.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市徐汇区文化遗产保护法律制度的发展,G122
  12. 新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G122
  13. 和谐社会视阈下维吾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和谐思想研究,G122
  14. 基于文化安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G122
  15. 河南省文化遗产价值指标体系研究,G122
  16. 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政府行为研究,G127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变迁的数学模型分析,C912.4
  18. 我国文化遗产领域非政府组织生存状态研究,G123
  19. “胜浦三宝”文化内涵的探究与开发,G127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保护法律问题研究,G122
  21. 市场经济下对“高密三绝”的保护形式及功能价值探析,G124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 > 中国 > 文化专题研究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