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失神经骨骼肌及周围神经的MRI成像研究

作 者: 陈妙玲
导 师: 李新春
学 校: 广州医学院
专 业: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关键词: 失神经骨骼肌 T2驰豫时间 磁共振成像 肢体功能 病理 臂丛神经 扩散张量成像 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
分类号: R74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4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第一部分失神经骨骼肌退变与修复的MRI定量、病理学及肢体功能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模拟周围神经损伤机制,制作兔坐骨神经挤压伤的失神经骨骼肌退变与修复模型,探讨急性失神经骨骼肌退变与修复的T2值-时间曲线变化规律,通过MRI征象与病理学及肢体功能对照,揭示不同时间段T2值变化的病理学基础及其与肢体功能恢复的关系。材料与方法44只新西兰大白兔,选取右后肢作为手术侧,挤压右侧坐骨神经建立腓肠肌退变与修复模型,对侧为假手术侧或正常对照侧。将动物随机分两组:A组为连续观察组,共8只,于术前、术后1小时、24小时、48小时、3天、5天、1周、2、3、4、5、6、7、8、9、10周不同时间点连续观察。B组为各时间点观察组,共36只,每时间点分别为3只,分别于术后1小时、24小时、48小时、3天、1周、2、3、4、5、6、8、10周各时间点进行观察。于造模前、后不同时间段行MRI扫描,观察失神经腓肠肌在MRI序列上的形态及信号的变化。在自旋多回波序列上,分别测量手术侧及对照侧腓肠肌各个时间点的T2值,分析T2值的变化规律。在T1WI横断面上,测量不同时间段兔后肢横截面积,分析其变化规律。各时间点MRI检查前,对肢体功能进行评价,观察兔后肢有无脱毛、溃烂、踝有无下垂及展趾反射、Tarlov评分等。MRI检查完毕,在不同时间点将兔处死后取后肢腓肠肌进行病理学检查,了解失神经腓肠肌的不同时间段的病理学变化。结果正常腓肠肌在T1WI、STIR、3DT2W上显示为均匀中等信号。失神经腓肠肌在24小时3天内T1WI、STIR、3DT2W序列上未见异常;第5天STIR及3DT2W上失神经腓肠肌信号开始稍增高,边缘模糊;第45周信号明显增高,且范围逐渐增大;6周信号开始较前减低;78周信号持续减低,范围也逐渐缩小;910周信号逐渐恢复至中等信号。失神经腓肠肌48小时T2值开始升高(T2值:32.49±0.98ms);5周达高峰(T2值:50.62±1.75ms);6周逐渐降低(T2值:45.41±1.39ms);10周T2值大部分恢复正常(T2值:31.73±0.73ms)。T2值48小时至9周均高于假手术侧(F=13.00694.12,P<0.05),T2值-时间曲线呈缓慢上升-逐渐下降型。假手术侧与正常对照侧于STIR、3DT2W上信号无明显变化,T2值-时间曲线在不同时间段无变化。失神经侧后肢横截面积于术后1周开始萎缩,1周S失神经侧/S对照侧比值为0.87±0.07,随后后肢逐渐萎缩;6周失神经侧后肢萎缩最明显,S失神经侧/S对照侧最小,比值为0.65±0.06;7周失神经侧后肢横截面积逐渐恢复;10周失神经侧后肢横截面积较前明显增大,S失神经侧/S对照侧比值升高,为0.79±0.03。提示T2值改变早于形态学上肌肉萎缩及再生。失神经腓肠肌T2值与兔右后肢功能评价指标之间呈负相关(r=-0.843-0.482,P<0.05),表明失神经腓肠肌T2值越高,肢体功能障碍越严重,T2值开始缩短时,肢体功能逐渐恢复。光镜下观察,失神经腓肠肌在1小时未见改变;24小时细胞间质轻度水肿;48小时局部毛细血管扩张、炎性细胞浸润;15周主要表现为局部毛细血管持续扩张、间质水肿、炎症细胞浸润、肌肉变性;2周间质开始出现脂肪浸润。67周肌肉间隙毛细血管较前缩小。810周肌肉间隙毛细血管逐渐恢复正常大小,肌纤维横截面积较前增大。通过T2值与组织病理改变进行对照,发现T2值升高主要由于失神经骨骼肌间质水肿、局部毛细血管扩张;T2值降低与血管恢复正常、间质水肿减轻、肌纤维修复相一致。结论T2值较常规扫描能更早期的显示失神经骨骼肌的信号变化,T2值动态变化与失神经骨骼肌退变、修复的病理变化及患肢功能恢复的趋势相一致。研究表明T2测量不仅可早期、无创检测失神经骨骼肌的异常变化,而且可提供外周神经损伤程度及患肢功能恢复可能性的客观信息。因此,可作为评价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程度及再生修复的敏感、可靠方法。第二部分:正常臂丛神经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的初步定量分析目的采用1.5T临床型MRI机对正常成人臂丛神经进行MR扩散张量(DTI)及纤维束追踪成像(DTT),探讨臂丛神经DTI及DTT成像的可行性及其量化特征,明确正常成人臂丛神经的部分各向异性(FA)和表观扩散系数(ADC)的参数值。方法采用Philips超导型1.5 T磁共振成像设备,使用单次激发自旋回波平面回波成像(SE-EPI)序列对34例健康志愿者进行DTI检查,采用扩散张量纤维束跟踪软件对臂丛神经纤维束进行追踪。经过工作站后处理得到彩色编码FA图、ADC图、DTT图等。测量C5C8双侧臂丛神经部分各向异性(FA)值、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在横断位同一椎间孔水平(右侧C5/6水平)分别测量b值为700s/mm2、900 s/mm2、1100 s/mm2时右侧颈6神经根平均纤维束长度、纤维束所占体素及图像信噪比(SNR)。结果34例志愿者中32例DTI及DTT成像成功(成功率94%)。双侧臂丛神经在彩色编码FA图呈扇形向外下走行的紫红色信号,无明显伪影或扭曲变形。正常臂丛神经各神经根平均FA值及ADC值分别为: C5 : FA/ADC= 0.456±0.035/1.157±0.151;C6:0.453±0.042/1.132±0.192;C7:FA/ADC= 0.444±0.039 / 1.181±0.186;C8:FA/ADC= 0.394±0.050/ 1.256±0.183。C5C8同一水平左右两侧臂丛神经根FA值及ADC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C5C7不同水平各神经根FA值及ADC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b值图像两两比较,其平均纤维束长度、纤维束所占体素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900 s/mm2时,右侧颈6神经根平均纤维束长度最长、纤维束所占体素最大。在b值较小时(b=700 s/mm2),SNR最大,为18.28±7.38;b=900 s/mm2,SNR是最大SNR的93%。结论1.5T临床型MRI机能成功完成正常臂丛神经DTI及DTT成像,可清晰显示臂丛神经纤维束的各向异性扩散特征,b值为900s/mm2时,图像质量最佳。

全文目录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3-4
中文摘要  4-7
英文摘要  7-11
前言  11-14
第一部分 失神经骨骼肌退变与修复的 MRI 定量、病理学及肢体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14-34
  材料与方法  14-19
  结果  19-30
  讨论  30-33
  结论  33-34
第二部分 正常臂丛神经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的初步定量研究  34-46
  材料与方法  34-36
  结果  36-41
  讨论  41-45
  结论  45-46
参考文献  46-50
综述  50-58
  参考文献  54-58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58-59
致谢  59-60

相似论文

  1. 3.0T高场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对特发性癫痫的研究,R445.2
  2.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骨骼肌内肿瘤的应用价值研究,R445.2
  3. 脑梗死后椎体束华勒变性的功能磁共振研究,R445.2
  4. 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脑损伤的~1H磁共振波谱与扩散张量成像,R818
  5. 基于扩散张量的脑白质内神经纤维的重建算法,R318
  6. 脑肿瘤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及其临床价值,R739.4
  7. 视神经脊髓型多发性硬化的临床及影像研究,R744.51
  8. 皮层下血管性痴呆的ApoE基因多态性分析与脑磁共振扩散张量和定量磁化传递成像的研究,R749.13
  9. 磁共振功能成像对脑转移瘤放射治疗疗效评价的应用研究,R739.4
  10. 慢性肾脏病的3.0T功能磁共振研究,R692
  11. 颈髓压迫性损伤的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实验和临床研究,R445.2
  12. 分期移植尺神经于健侧颈7神经根治疗全臂丛根性损伤的实验研究,R651.3
  13. 臂丛神经损伤的早期诊断与治疗,R651.3
  14. 不同瑞芬太尼泵注速度对上肢骨折手术患儿的影响,R726.1
  15. 肋间神经移位术在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中的应用,R726.5
  16. 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研究进展,R726.5
  17. 臂丛神经损伤晚期应用斜方肌移位术重建肩关节功能的临床研究,R651.3
  18. 黄芪在大鼠放射性臂丛神经损伤中的保护作用研究,R285.5
  19. 超声引导下锁骨上径路臂丛神经阻滞的研究,R614
  20. 健侧C7神经根移位修复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临床分析,R651.3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 神经病学 > 神经肌肉疾病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