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后循环缺血患者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作 者: 郝玉贵
导 师: 刘斌
学 校: 华北煤炭医学院
专 业: 内科学
关键词: 后循环 临床特点 危险因素 预后
分类号: R743.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4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目的:通过对236例后循环缺血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后循环缺血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以期为后循环缺血患者的危险因素筛查、治疗策略及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2008年3月~2010年2月在华北煤炭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后循环缺血患者236例作为病例组,其中脑梗死210例,TIA26例,于入院24小时内记录患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危险因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影像学检查以及血生化检查结果等资料,并根据头颅CT或MRI的表现,结合Caplan教授在新英格兰医学中心后循环登记库中使用的后循环供血区分段标准,将患者分为近段组、中段组、远端组、混合组以及单灶组、多灶组、单侧病灶组、双侧病灶组、腔隙性梗死(腔梗)组与非腔梗组;分析各组的危险因素,同时选取同期住院的前循环缺血患者236例作为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后循环缺血患者常见临床症状为头晕、肢体无力和构音障碍;常见的临床体征为感觉障碍、共济失调和闭目难立征。2.后循环缺血患者常见的责任病变血管:236例患者中颅外椎动脉受累59例,占25.0%,最为常见,其它受累血管依次为基底动脉43例,占18.2%,颅内椎动脉33例,占14.0%,大脑后动脉22例,占9.3%,锁骨下动脉8例,占3.4%,其它动脉28例,占1.9%,未检查出血管病变者43例,占18.2%。3.后循环缺血组患者住院时间2~3周、>3周的患者比例高于前循环组,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后循环组与前循环组预后比较:后循环缺血组无残障高于前循环组,轻度残障、重度残障低于前循环组,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后循环组出现各种感染和上消化道出血的比例高于前循环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心综合症后循环组高于前循环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后循环缺血常见危险因素分别为:高血压病(71.2%)最为常见,依次排列的其他危险因素为:糖尿病(47.9%)、高脂血症(41.9%)、卒中史(36%)、心脏病史(26.3%)、吸烟史(25.8%)、饮酒史(19.9%);后循环的危险因素与前循环相似。7.后循环组的平均年龄(67.22±9.29岁)大于前循环组平均年龄(64.31±10.42岁)(P<0.05),高血压病(71.2%),高脂血症(41.9%)、糖尿病(47.9%)发病率高于前循环组(分别为:56.8%,36.4%,28%)(P < 0. 05,或P < 0. 01),吸烟史(25.8%)、饮酒史(19.9%)、心脏病史(26.3%)低于前循环组(分别为:34.7%,29.9%,40.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 236例后循环缺血患者中男性154例,平均(66.88±9.78)岁,女性82例,平均(67.85±8.33)岁。后循环缺血男性患者较女性更常伴有吸烟(32.5% vs 13.4%,P<0.05)、饮酒(26.6% vs 7.3%,P<0.001)、卒中史(40.9% vs 26.8%,P<0.05),而糖尿病、心脏病则在女性梗死患者中更常见(42.9% vs 57.3%,P<0.05, 20.1% vs 37.8%,P<0.05)。9.后循环缺血组患者具有的危险因素平均数量多于前循环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后循环缺血组的血糖、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高于前循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化验指标在前循环与后循环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1.后循环缺血的常见部位为:最常见的病变部位为远段组(31.9%),其次为混合组病变和中段组病变,分别占29.5%和22.4%,近段组最少见,占16.2%。近段组梗死患者平均年龄(63.09±9.58)岁显著小于其它组患者( P< 0.05) ,高脂血症发生率(79.4%)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远段组心脏病史发生率(32.8%)高于其它组(P <0.05),其余各部位梗死之间的危险因素无统计学意义。12.后循环梗死患者中,高脂血症发病率在单病灶组(58.9%)高于多病灶组(32.1%),卒中史在多病灶组(43.1%)高于单病灶组(19.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种危险因素的发病率在单病灶组与多病灶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3.后循环梗死患者中高脂血症发病率在单侧病灶组(51.8%)高于双侧病灶组(34.6%),卒中史在双侧病灶组(41.7%)高于单侧病灶组(2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种危险因素的发病率在单侧病灶组与双侧病灶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4.在后循环腔梗组与非腔梗组之间,腔梗组的年龄(72.78±8.92)大于非腔梗组(64.38±6.49)(P<0.01),糖尿病史的发病率腔梗组大于非腔梗组(P<0.05),高脂血症、心脏病的发病率腔梗组小于非腔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种危险因素的发病率在腔梗组与非腔梗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后循环缺血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常见临床症状为头晕、肢体无力和构音障碍,常见的临床体征为感觉障碍、共济失调和闭目难立征,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对诊断具有协助作用。2.后循环缺血组具有年龄较大、并发症多、住院时间长、血管危险因素多的特点。3.后循环梗死最常见的梗死部位是远段梗死,其次是混合段及中段梗死,近段组梗死的患者与其他部位梗死患者比较,具有年龄小,血脂高的特点,远段组较其它组具有心脏病史发病率高的特点。4.后循环缺血常见的危险因素为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既往卒中史等,与前循环相似。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6
英文摘要  6-11
英文缩写  11-12
研究论文 后循环缺血患者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分析  12-46
  前言  12-14
  资料与方法  14-19
  结果  19-36
  讨论  36-42
  结论  42-43
  参考文献  43-46
附表、图  46-55
综述 后循环缺血的临床研究现状及进展  55-64
  参考文献  62-64
致谢  64-65
个人简历  65

相似论文

  1. 慢性结石性胆囊炎胆囊切除术后腹泻的研究与分析,R657.4
  2. LNG系统中工作压力设定依据与换热器正交试验设计,TQ051.5
  3. 60Si2Mn钢热机械损伤行为研究,TG142.15
  4. 循环流化床内颗粒聚团的传热特性研究,TK124
  5. 二次风射流对1025t/h循环流化床锅炉炉膛空气动力场的研究,TK229.66
  6. 锂离子电池硅碳负极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TM912.9
  7. IGCC系统高温合成气中碱金属凝结特性的试验研究,TM611.3
  8. 直接序列扩频信号检测与参数估计方法研究,TN914.42
  9. 云南旅游小镇循环经济建设研究,F592.7
  10. 基于福利经济学的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研究,F590
  11. 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旅游环境伦理研究,F590
  12. 老年肺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回顾性研究,R563.1
  13. 生产用水高度循环对造纸施胶的影响和改善,TS727.5
  14. 基于化学链方式制取O2-CO2混合气的实验研究及分析,O611.3
  15. 基于循环经济的生物质能利用模式研究,S216
  16. 外来植物苏门白酒草和水花生入侵对土壤碳氮过程的影响,X173
  17. 发酵—酶解耦联脱囊衣工艺研究,TS295.6
  18. 移动循环式小型烘干机的研制,S226.6
  19. 叶绿素缺乏对大豆叶片光能分配及耐光抑制特性的影响,S565.1
  20. 围绝经期高血压不同中医证型与性激素、心血管相关危险因素关系的研究,R259
  21. 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血浆S-100β蛋白及炎性因子的影响,R614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 神经病学 > 脑血管疾病 > 急性脑血管疾病(中风)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