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近代戏剧自治管理研究

作 者: 刘金明
导 师: 龙建国
学 校: 江西财经大学
专 业: 音乐学
关键词: 近代戏剧 自治管理 职业戏班 新剧社 剧场
分类号: J809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4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戏剧艺术发展到近代,已经表现出复杂多样的形态:既有传统戏曲诸如京剧、昆曲、各种地方戏在舞台上的传承和改良,又诞生了新剧(诸如文明戏等)的舞台表演形式。这些戏剧的组织机构——班社(包括传统的戏班和后起的剧社)为适应时代的转变,采取不同的管理经营方式,以谋求生存和发展,不断推动戏剧艺术的进步与提高。而剧场作为不同班社上演各类戏剧的场所,也及时跟进,改善剧场设施、变革相关管理策略,为各戏班、剧社团体的戏剧演出提供服务,优化观演关系,与班社一起共同促进近代戏剧演出市场的繁荣。戏剧作为一个综合性的艺术门类、作为一项文化产业,其演出和经营自然需要科学的管理。尤其是在近代这个风云际会、社会动荡不安的历史阶段,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在此情势下的戏剧的演出主体——传统职业戏班、新剧剧社、戏园剧场三者的自治管理历史与发展情形自是值得探究,以求获取近代戏剧自治管理的经验与教训,为今日中国的戏剧艺术的走向提供相应的参照与借鉴。其自治管理首先表明以上演出主体是非官方的商业性质的戏剧组织机构,有独立的经营权和财产权;其次意味着论述范围不涉及政府对这些戏剧组织机构的相关政策管理,而仅对戏剧组织机构的内部管理作出相应探究。近代职业戏班形成和发展历史较长,其经营管理已经形成了一套稳定而有序的结构模式。无论是管理人员、演出人员的配置,台上台下的规约,收支财务的管理都可谓自成体系、合理有效。近代职业戏班管理性质是“班主(老板)负责制”,个人出资组班,形成以承班人为首的管理团队,按相关制度培养演员、聘请演员、排演戏目,以独特的表演效果赢得观众的捧场和经济的回报。近代职业戏班的有效经营把中国传统戏曲(尤其是京剧)作为表演艺术推向了一个高峰。新剧社作为后起之秀,以一种新的戏剧形式来宣传时事、启迪民众,在那个历史转捩点上,一时可谓风起云涌。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在管理方面出现了诸多不成熟的问题,然其开创之功是值得肯定的,其经验教训更值得反思和汲取。相比于传统职业戏班,新剧社的管理出现了一些新的元素。组织者由班主或老板转变为社长或者经理,有了书面的明文规章,演职人员的关系更加民主与平等。但其在管理上亦出现了许多问题,如组织松散、对成员的约束力不够,市场观念淡薄,没有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剧场是班社上演各类戏剧之地,无论是早期的戏园茶楼,还是后来的新式剧场,其舞台等设施和观演关系自是各具特色且不断革新,在经营管理方式上也是顺时而变、为利而谋。戏园茶楼与新式剧场本是两种演出场所,但二者都可称为剧场。剧场的管理主要包括对设施的管理、对人的管理、对经营的管理以及对财务的管理。这些方面的管理目的有二:一是为了处理与戏班(剧社)的业务关系;二是为观众提供舒适方便的艺术消费场所。进而赢得商业利润,促进戏剧艺术的有效传播。新式剧场对传统商业演剧场所的习俗进行了清除,改观了剧场内的一些设施,对剧场的管理人员进行了新的分工。剧场与戏班(剧社)之经营管理关系十分明确。二者各安其位,各尽其职。其中广告这一宣传手段在经营管理中作用重大,不可或缺。在近代,从传统职业戏班到新剧社,从戏园茶楼到新式剧场,两者并非此起彼伏的取代关系,而是共生共存二元并立的关系,只是后者诞生的时间更晚一些。这些戏剧表演机构为了争夺戏剧文化市场制高点、追求利益最大化,经过经营管理方面的抗衡博弈,取得各自不同的成绩和生存、发展的空间,都为中国近代戏剧的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

全文目录


摘要  7-9
Abstract  9-12
1. 绪论  12-19
  1.1 研究范围界定  12-13
  1.2 文献综述  13-17
  1.3 选题意义及研究思路  17-18
    1.3.1 选题意义  17
    1.3.2 研究思路  17-18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18-19
2. 近代职业戏班自治管理  19-32
  2.1 职业戏班的内部结构  20-23
    2.1.1 组班之出资人情况  20-21
    2.1.2 管理人员的配备  21-23
  2.2 演员队伍的建构  23-27
    2.2.1 演员的来源  24-25
    2.2.2 演员的训练培养  25-27
  2.3 台上与台下之规约  27-30
    2.3.1 演出前的准备  27-28
    2.3.2 演出中的规定  28-30
  2.4 戏班财务管理概略  30-32
3. 新剧社的组织管理体制  32-41
  3.1 剧社管理新元素及其产生原因  33-35
  3.2 从春柳看剧社内部管理制度  35-37
  3.3 新剧社管理的得失与启示  37-41
4. 商业演剧场所的管理  41-49
  4.1 传统商业演剧场所的设施和习俗  41-44
  4.2. 新式剧场的形成及其设施的革新  44-45
  4.3 剧场的人员组成及其管理状况  45-47
  4.4 剧场与戏班(剧社)之经营管理关系  47-49
5. 结语  49-51
主要参考文献  51-55
致谢  55

相似论文

  1. 剧场中的音响造型与设计,J814.5
  2. 舞台音乐罩对多功能专业化剧场音质改善的分析研究,TU112.4
  3. 中国国家大剧院观众区域使用后评估,TU242.2
  4. 中国国家大剧院表演区域使用后评估,TU242.2
  5. 美国华裔实验派剧作家张家平作品《中国色彩》之叙事策略,J805
  6. 运用读者剧场提高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阅读流畅性,H319
  7. 剧场类旅游演艺产品游客满意度实证研究,F592
  8. 论我国物业管理制度的完善,F293.33
  9. 多用途演播厅声环境设计研究,TU112.4
  10. 长春人民艺术剧场修复研究,TU-87
  11. 适应京剧演出的剧场建筑设计策略探索,TU242.2
  12. 曹禺戏剧创作剧场性变化之研究,I207.3
  13. 生产单元化自治管理的模式与机制研究,F273
  14. 我国小剧场戏剧的市场化发展及其积极意义,J824
  15. 创意·戏剧·人生,J824
  16. 城市社区管理发展研究,C916
  17. 宋元南戏演出形态研究,J809.2
  18. 我国物业小区自治管理机构研究,F293.33
  19. 试论金士杰一九八零年代戏剧作品,J805
  20. 公共政策场景下决策剧场的机理分析,C934
  21. 企业信息网格用户管理研究,TP393.08

中图分类: > 艺术 > 戏剧艺术 > 戏剧艺术理论 > 戏剧艺术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