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近代戏剧的传承与开拓

作 者: 田根胜
导 师: 赵山林
学 校: 华东师范大学
专 业: 中国古代文学
关键词: 近代戏剧 时事剧 历史剧创作 戏剧改良 舞台实践 传奇杂剧 戏剧表演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价值评判标准 艺人
分类号: J809.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3年
下 载: 1001次
引 用: 4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课题主要从承传与开拓的宏观视角,对近代戏剧文化的转型作连续性和统一性考察,旨在揭示近代戏剧发生的背景、新变的特征、理论观念、创作规律及舞台实践,从而,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上给近代戏剧以实事求是的定位。 全文从“表演与风格”、“编剧与创作”、“理论与观念”三个方面九个部分进行论述: 引论:近代戏剧的生成及特征。在密切联系生成近代戏剧的政治、经济、地域等因素的同时,在中国近代文化的大背景下,揭示其多方面的特征和贡献。 第一章:戏剧表演风格与审美观念的近代变革。道咸及同光年间,京都剧坛以程长庚为首的前后“三杰”次第崛起,使乾嘉以来以旦角为主要行当、以家庭小戏为主要剧目的乱弹,和以优雅婉丽之声为主要风格的昆曲折子戏日益为人们所不满。以老生为主要行当、以历史大戏为主要剧目、以“喊似雷”之“黄腔”为主要风格的皮黄剧种应运而生并日臻成熟。讲求气势、展露时代心声的表演风格和欣赏观念迅速成为主流。 第二章:延续与变迁:京派与海派。京剧传入上海以后,从经营方式到艺术风格都发生深刻变化。从京剧传入到19世纪末,京、徽、梆子同台竞演、融合汇通,形成南派京剧;20世纪初前后,上海的京剧界人士开始比较自觉地建立和完善自己的艺术风格,明确提出京剧改良的要求,积极介入和参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海派京剧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渐由附庸而蔚为大国,与“京朝派”分庭抗礼,形成独具魅力的海派艺术。 第三章:传统剧目的新变。本章从近代京剧剧目之来源的宏观角度,着力探讨近代戏剧对传统的继承,以及在融会贯通过程中的开拓创新。其新变特征不仅表现在历史题材的大量发展上,而且更表现在以艺人为中心的编剧体制的形成,以舞台演出为主体剧本型态的确立,以及经过一大批杰出艺人的整理加工与艺术创造,演出“文本”趋于成熟和定型。 第四章:艺人新编历史剧的风行。本章主要探讨艺人历史剧源流及其主题倾向:大众价值观念与艺人历史剧创作;大众审美价值与艺人历史剧创作;类型化倾向在艺人历史剧创作中的极端发展。 第五章:近代时事剧创作的繁盛。鸦片战争以后,内乱外患,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继承以天下为己任的优良传统,直面社会现实,时事剧在沉寂了一百多年以后,又以各种不同的表现方式再度崛起,风行剧坛。近代前期的时事剧作品,大都体现出封建正统道德观念和价值评判标准,且多触及“内乱”,涉及“外患”的作品不多,这与后期时事剧更多地关注“外患”恰好形成鲜明的对照。另一方面,前期时事剧大多局限于传奇杂剧等文人案头剧,后期则包括传奇杂剧、时装京剧、文明新剧等。 第六章:戏曲理论家视野中的近代戏剧观念。处在新旧、中西文化交流的关口,近代戏曲理论家立足传统,以全新的视角,对“戏曲”、“悲剧”、“意境论”、“骈史观”等极具戏曲范畴论性质的戏剧观念进行阐释。 第七章:高台教化、新民救亡与戏剧改良。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矛盾和深重的民族危机,一大批社会革新家倡言戏剧的教化作用,提出戏剧改良主张,在社会思想、审美观念及思维方式等方面推动近代戏剧观念的更新。 第八章:舞台实践观念的开拓与更新。近代戏剧舞台性因素的加强,推动了戏剧表演理论与观念的突破和更新。吴梅推重“场上之曲”,并标举“声歌之道”;齐如山总结“无声不歌,无动不舞”为中国戏曲原理;汪笑侬把戏剧改良行之于舞台实践;新剧理论家倡言新剧改良。 余论:近代戏剧的地位与影响。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6-7
Abstract  7-9
引论 近代戏剧的生成及特征  9-19
第一章 戏剧表演风格与审美观念的近代变革  19-35
  第一节 京秦旋风与男旦风潮  19-24
  第二节 风云际会与黄腔崛起  24-28
  第三节 德艺双馨与审美趣味的转移  28-31
  第四节 时运交移与戏剧观念的进一步变革  31-35
第二章 延续与变迁:“京派”与“海派”  35-50
  第一节 京派、海派之名与实  35-39
  第二节 京徽争胜与南派京剧的形成  39-42
  第三节 京剧改良与海派京剧的发展  42-46
  第四节 海派文化对传统京剧思维的消解与激活  46-50
第三章 传统剧目的新变  50-66
  第一节 近代剧目之来源  50-55
  第二节 以艺人为中心编剧体制的形成  55-60
  第三节 以表演为中心剧本型态的确立  60-63
  第四节 舞台演出文本的成熟与定型  63-66
第四章 艺人新编历史剧的风行  66-97
  第一节 艺人历史剧溯源及其主题倾向  66-71
  第二节 大众价值观念与艺人历史剧创作  71-80
  第三节 大众审美取向与艺人历史剧创作  80-92
  第四节 类型化倾向在艺人创作中的极端发展  92-97
第五章 近代时事剧创作的繁盛  97-119
  第一节 时事剧沿革及近代士风的转变  97-101
  第二节 忧乱伤离:近代前期时事剧创作  101-104
  第三节 政治剧曲之丰碑:近代后期时事剧创作  104-113
  第四节 报章体的渗透与近代传奇杂剧创作  113-119
第六章 戏曲理论家视野中的近代戏剧观念  119-131
  第一节 戏曲观  119-121
  第二节 近代悲剧观念的变迁  121-125
  第三节 意境论  125-127
  第四节 骈史观:以诗人之心,行稗官之志  127-131
第七章 高台教化、新民救亡与戏曲改良  131-145
  第一节 高台教化:传统戏剧教化观  131-132
  第二节 以戏救国:近代前期戏剧教化观  132-134
  第三节 新民救亡:近代后期戏剧教化观  134-139
  第四节 戏曲改良的理论建树  139-145
第八章 舞台实践观念的开拓与更新  145-161
  第一节 场上之曲与声歌之道:吴梅的舞台实践论  145-147
  第二节 无声不歌,无动不舞:齐如山的舞台实践论  147-152
  第三节 汪笑侬舞台实践观念的开拓与更新  152-154
  第四节 新剧改良的舞台实践论  154-161
余论 近代戏剧的地位及影响  161-163
附录一: 近代京剧剧目之著录  163-179
附录二: 传奇杂剧对京剧的渗透  179-191
附录三: 近代戏剧史编年  191-320
附录四: 参考书目举要  320-328
后记  328

相似论文

  1. 说唱艺人现象的心理学研究,B849
  2. 从海城高跷秧歌变迁看民间艺人的能动作用,J722.211
  3. 田野上的聚会,J607
  4. 民俗视角下的两当民歌调查研究,J607
  5. 宝丰地区三弦书研究,J826
  6. 哈密地区伊吾县淖毛湖镇木卡姆班社研究,J607
  7. 三江侗族民间刺绣的艺术人类学阐释,J523.6
  8. 晋城八音会的演出形式与班社活动,J609.2
  9. 还愿仪式音乐研究,J608
  10. 发现与求索,J607
  11. 青海蒙古族《格斯尔》的独特性,J607
  12. 毛泽东亨廷顿革命理论比较研究,A841
  13. 孙中山经济发展思想研究,F092.6
  14. 反派人物在戏剧表演中的艺术价值研究,J812
  15.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J616
  16. 表演性和戏剧的翻译,H315.9
  17. 舞台真实:旅游作为社会戏剧的过程,F592.7
  18. 中国戏剧戏曲表演中对于动情点的诠释及其处理,J812
  19. 论欧阳予倩戏剧艺术的日本观照,I207.3
  20. 勃发与超越——新时期建戏曲创作论,I207.3

中图分类: > 艺术 > 戏剧艺术 > 戏剧艺术理论 > 戏剧艺术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