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口译研究的生态学途径

作 者: 陈圣白
导 师: 梅德明
学 校: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专 业: 英语语言文学
关键词: 口译 生态翻译学 适应与选择 释意理论 模因
分类号: H059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927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口译作为沟通中外的纽带和桥梁,在国际间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等各个领域的频繁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口译研究也随着口译事业的日益繁荣而不断发展,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纵观口译研究的发展,口译界先后出现了几种较为成熟的口译研究范式,如释意理论的研究范式、认知处理的研究范式、神经语言学的研究范式、目标文本产出范式、对话语篇互动范式等。这些口译研究的范式分别遵循语言学、认知学、心理学、文体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等西方理论轨迹,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口译研究的学术视野,丰富了口译研究的学术体系。生态翻译学对开拓翻译科学领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贡献,同时译界许多学者也领略到了生态翻译学研究的强大解释力。然而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下,国内外学者运用自然生态的术语或概念描述口译问题的整体性与持续性研究目前却鲜有出现。因此,本文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框架展开口译研究,通过文献计量法、个案分析法、语料库研究法及定性描述法等研究方法,将口译与口译生态环境相关联,并对口译过程中译员的多维适应与选择现象进行深入研究,从生态学角度研究口译,尝试对口译的过程、本质与标准等做出新的描述和解释,旨在不但能扩充生态翻译学的研究范畴,而且也能拓展口译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依据生态翻译学的翻译生态范式,本文对“口译是什么?”、“谁在译?”、“如何译?”、“为什么译?”进行了创新解答,依此也就形成了论文框架中的四大主要章节。首先对于“口译是什么?”,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进行了口译本体研究,阐述了口译的过程、口译本质和标准的生态内涵。其次对于“谁在译?”,本文提出口译生态过程中应以译员为主导,就译员的主导作用进行了深层解读,并通过语料的分析和研究确立了译员主导角色的定位。接着对于“如何译?”,本文通过对2010-2012年温总理答中外记者问的交传语料进行文本转写和个案研究,通过语料库定量研究与实例定性研究,探讨了译员的多维适应和选择在口译现实活动中的应用性及适用性。最后对于“为什么译?”,本文创新提出模因论与生态翻译学的跨科际整合,从“繁衍”和“进化”方面拓宽生态翻译学的研究范围,从模因的复制、嬗变对口译生态的影响揭示“译”只为口译生态的平衡、和谐、共生,只为口译实践提出开拓性的建议。最后,本文尝试着提出基于生态翻译学与模因论的口译教学研究,并构建了生态化口译教学模式旨在探讨生态翻译学对口译教学的有益启示。口译研究的跨学科发展和多元化发展是口译研究的必然走向。随着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交叉与融合态势的不断发展,借鉴了生态学中核心原理的生态翻译学应运而生。胡庚申教授创建的生态翻译学为口译研究带来科学合理的跨学科的生态学研究视角,也为口译研究带来了系统全面的及富有实践意义的理论支撑,既能很好诠释口译的过程和剖析口译现象的种种问题,又能为丰富和深入口译研究提供开拓性的指导。基于此,本研究将生态翻译学的核心理论翻译适应选择论与释意理论、模因论进行有机结合,提出了口译生态学视角研究的四大模式,如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口译过程模式、口译过程中译员主导模式、口译生态中模因传播模式及生态化口译教学模式,通过统一语料的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使其对口译现象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对口译实践具有一定的效用性及对口译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性。本研究以理论描述和阐释为研究基础,以个案研究、实例分析及语料库统计分析为研究手段,依据生态翻译学的理论架构,结合释意理论探索口译本体研究,对口译的过程、本质、标准及方法等赋予了生态内涵并进行了整体描述,论证口译生态学视角研究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同时,立足于生态翻译学与模因论的契合之处,探索生态翻译学理论研究的发展、延伸和完善,使口译生态学视角研究的可靠性得以提升、研究范围得以拓宽,并为口译实践和口译教学的研究发展提供重要的借鉴与指导。总之,本研究基于生态翻译学对口译进行了更为科学、更为系统的生态学视角研究,从而构建出新的生态学途径的口译研究体系,对口译实践和口译教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全文目录


致谢  5-6
摘要  6-8
Abstract  8-14
插图目录  14-16
表格目录  16-17
第一章 绪论  17-25
  1.1 研究的选题背景  17-19
  1.2 研究的创新之处及重难点  19-21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22
  1.4 研究的结构与框架  22-25
第二章 口译研究文献综述  25-51
  2.1 口译多种研究范式回顾  25-34
    2.1.1 释意理论的研究范式  25-28
    2.1.2 认知处理的研究范式  28-30
    2.1.3 神经语言学的研究范式  30-33
    2.1.4 目标文本产出范式与对话语篇互动范式  33-34
  2.2 国外口译研究概述  34-39
  2.3 国内口译研究概述  39-49
    2.3.1 国内九届口译大会内容简述  39-44
    2.3.2 国内口译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与现状分析  44-46
    2.3.3 国内口译研究的学科定位  46-48
    2.3.4 国内口译研究的问题与建议  48-49
  2.4 小结  49-51
第三章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口译本体研究  51-76
  3.1 生态翻译学的译论范式  51-53
  3.2 生态翻译学与翻译生态学关系的厘定  53-58
  3.3 价值与意义:生态翻译学十年研究(2003-2012 年)  58-65
    3.3.1 国内期刊生态翻译学论文的分析  58-63
    3.3.2 历届国际生态翻译学研讨会的概况  63-64
    3.3.3 国内生态翻译学研究专栏、专刊和专著的简述  64-65
  3.4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口译本体研究  65-75
    3.4.1 口译过程研究  66-70
    3.4.2 口译本质研究  70-71
    3.4.3 口译标准研究  71-75
  3.5 小结  75-76
第四章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的译员角色研究  76-94
  4.1 译员“中立”和“隐形”论的驳斥  76-79
  4.2 口译过程中译员主导作用的深层解读  79-83
    4.2.1 “生态美学”与译员主导作用  79-80
    4.2.2 “适应与选择”与译员主导作用  80-81
    4.2.3 “适者生存/ 汰弱留强”法则与译员主导作用  81-82
    4.2.4 “译者责任”原则与译员主导作用  82-83
  4.3 口译活动中译员主导者的定位—制约中的主导  83-91
    4.3.1 译员对口译动机的主导  84-85
    4.3.2 译员对译前准备的主导  85-86
    4.3.3 译员对口译策略的主导  86-88
    4.3.4 译员对口译过程的主导  88-89
    4.3.5 制约下译员主导性的发挥  89-91
  4.4 构建口译活动中的译员主导模式  91-93
  4.5 小结  93-94
第五章 个案研究:译员多维“适应”与“选择”  94-149
  5.1 微观层面  96-111
    5.1.1 词汇层面  97-103
    5.1.2 句子层面  103-107
    5.1.3 语篇层面  107-111
  5.2 中观层面  111-138
    5.2.1 口译方法  112-123
      5.2.1.1 口译中语言维适应性选择转换  112-116
      5.2.1.2 口译中文化维适应性选择转换  116-118
      5.2.1.3 口译中交际维适应性选择转换  118-120
      5.2.1.4 “多维整合”原则下的其它适应性选择转换  120-123
    5.2.2 口译能力  123-134
      5.2.2.1 翻译能力与口译能力的界定  124-128
      5.2.2.2 口译能力的“内在化”  128-134
    5.2.3 话轮转换  134-138
  5.3 宏观层面  138-147
    5.3.1 口译目的  138-140
    5.3.2 口译生态环境  140-144
    5.3.3 译语听众需求  144-147
  5.4 小结  147-149
第六章 口译生态学视角研究:发展与启示  149-180
  6.1 模因论与口译生态学视角研究之发展  149-168
    6.1.1 生态翻译学与模因论的跨科际整合  149-155
    6.1.2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口译模因的传播过程  155-157
    6.1.3 模因的复制与口译生态的和谐共生  157-162
      6.1.3.1 等值复制  158-160
      6.1.3.2 等效复制  160-162
    6.1.4 模因的嬗变与口译生态的动态平衡  162-168
      6.1.4.1 模因的嬗变与语言生态的动态平衡  163-165
      6.1.4.2 模因的嬗变与文化生态的动态平衡  165-166
      6.1.4.3 模因的嬗变与交际生态的动态平衡  166-168
  6.2 口译生态学视角研究对口译教学的启示  168-178
    6.2.1 “共生互动”的口译教学生态环境  169-171
    6.2.2 基于“优胜劣汰”的生态化口译教学内容  171-176
      6.2.2.1 口译理论介绍  172
      6.2.2.2 口译技巧训练  172-174
      6.2.2.3 译员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的培养  174-175
      6.2.2.4 模拟口译演练生态的构建  175-176
    6.2.3 基于“事后追惩及译有所为”机制的口译教学评估与测试体系  176-178
  6.3 小结  178-180
第七章 结语  180-187
  7.1 研究回顾  180-183
  7.2 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183-185
  7.3 研究的不足与前景展望  185-187
参考文献  187-199

相似论文

  1. 煤制油连续性模型系统的实现及其液化实验研究,TQ529.1
  2. 基于SVM的常压塔石脑油干点软测量建模研究,TE622.1
  3. 三轴稳定卫星姿态控制方法研究,V448.22
  4. 卫星姿态的磁控制方法研究,V448.222
  5. 混凝土高拱坝三维非线性有限元坝肩稳定分析研究,TV642.4
  6. 二次风射流角度对W型火焰锅炉炉内气固流动的影响,TK229
  7. HID灯整流效应的研究,TM923.32
  8. 面向SMDA的服务建模方法及工具实现,TP311.52
  9. 导弹虚拟试验可视化技术研究,TP391.9
  10. 高端容错计算系统高可靠监控子系统的研究和设计,TP311.52
  11. 飞行模拟中飞行管理计算机系统CDU组件设计与仿真,TP391.9
  12. 模糊控制、神经网络在平面二级倒立摆中的应用,TP273.4
  13. 角加速度控制系统设计研究,TP273
  14. 专用目标模拟器同步控制算法研究,TP273
  15. 分离镜系统的滑模变结构控制及抖振抑制,TP273
  16. 再入弹头的移动质心控制方法研究,TJ765.23
  17. 空中目标抗干扰识别跟踪系统,TN215
  18. 军队后勤物资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TP311.52
  19. 齿果酸模主要营养成分分析及营养特性评价,TS255.7
  20. 内衣人台的雏形设计,TS941.2
  21. 拖拉机驾驶室的有限元分析及优化设计,S219.02

中图分类: > 语言、文字 > 语言学 > 翻译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