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学为世界人”的迷思——晚清民国文学中的留学生形象

作 者: 余婉卉
导 师: 涂险峰
学 校: 武汉大学
专 业: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关键词: 留学生 形象学 西学东渐 现代性
分类号: I206.6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25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晚清民国留学生对异质文化的体验和传播,构成了西学东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异国和母国之间,在异质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他们始终扮演着双重角色,其跨文化性契合于形象学的研究条件和目标。当这群留学生进入想象性的文学叙事,成为一种混合了情感和思想的社会集体想象物时,便以形象化的方式置换了缺席的异国原型,显示了时人在审视和想象着异国“他者”的同时,也进行着自我审视和反思,其间所涉及到的回忆及其再现还往往具有寓言性质,表达了各种社会的、文化的、意识形态的范式,密切关联着身份认同、国族主义、权力等问题。浏览晚清民国的文学作品,在“被书写”和自我书写中,统一的留学生形象是不存在的,他们呈现出裂变多元的样态,要对之分门别类,企图从中浓缩出规律和共性,也是如此困难和牵强。他们的生成并未呈现出环环相扣的关系,要从中归纳出一条明晰的思想史主线分外艰难。这种形象多样性的特殊症结在于,留学在晚清民国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留学生是彼时社会表情的一种表征。文化现象的庞杂性使得新兴的留学生群体难以被某种单一的形象所规约,犬牙交错的舆论在价值判断等方面影响了文学形象的塑造,而文学又参与到了众声喧哗的历史叙事之中。不过,在留学生形象的丰富多元之态中,仍有一种现象引人关注,即晚清民国文学对留学生的负面书写蔚为大观。许多文本占据着道德的制高点,斥责留学生们的不学无术、行为败坏、怪行怪状。与这种道德谴责相对接的,是大量留学生角色的郁郁不得志。尤其在“五四”前后,留学生的深度自我刻画逐渐盛行,他们感伤自卑,流露出沉重的失落感。由此,当晚清民国的留学生在思想史、教育史、学术史中被奉为“一国之原动力”的精英人物时,文学中的留学生形象与留学史的宏观叙事之间裂开了缝隙。晚清民国的文学作品为何如此热衷于从负面书写留学生?显然,勘测这一问题的症结,对理解文学叙事与历史叙事的互动关系不失为一次有益的探索。首先,道德的界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察者的视点和诉求,由民族主义而生的政治焦虑使得留学生常常承受“恨铁不成钢”的关怀。这种亟欲从“天下”向现代国家的民族主义意识恰是西学东渐中的舶来之物。史实的吊诡在于:清朝在中日甲午海战中的溃败,催生了规模庞大的留日潮。留日生在日本触碰到西方现代民族主义观念之后,向中国全面地引入了近代世界的民族国家框架,也萌生出对日本民族的排斥感。在民族主义话语的支配下,留学生以个体的遭遇象征民族的受难,易由自尊滑向极端的自卑。在文本的“再现”中,作为革命者的留学生将西方近现代民族主义话语替换为华夷之辨,以汉族本位建立民族认同;“国难当头”的语境令学术与救国成为一对矛盾体,留学生因而展开“经世致用与学术独立”的辩析。其次,全面留学的现象,正是建立在全盘西化的预设之上,留学生形象的负面色彩之所以如此突出,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尊西崇新之风对晚清传统士人的冲击。西学新知的强势介入使旧式知识分子陷入身份危机之中,面对日渐“得势”的留学生,他们难以把握心态的平衡,故对留学生多“谴责”之声。晚清民国的文学作品强调了留学生形象的诸种“洋派”表现,将他们刻画为“穿西装的文明人”。而“洋派”话语往往与误读相伴相生,不论是留学生的异域体验,还是他们对西学新知的理论引介,或多或少都忽略了“西方”本身的建构和西方思想的多面向。他们对基督教的理解,对“自由”等概念义理的阐扬可堪为例。在这尊西崇新的大趋势中,洋文凭成为了一种象征性的资本。留学生们构成了一个文化权力网络。在这种以现代学统为中心的等级性精英网络中,留学国别深刻地影响着留学生的话语权。再次,在古老中国迈入现代世界的时间转折点上,留学生形象承载着“现代”与“传统”的复杂关系,在语境的变化中,在多重身份的转换中,他们常常迷失方向,成为中西之间的矛盾体。其中,尤能暴露留学生传统意识的是隶属私人领域的女性观和情爱话语;而传统的性别观又在这种女留学生形象的建构中扮演了一个暧昧的角色。然而,所谓“中国/西方”、“传统/现代”,仍囿于二元对立思维。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亦新亦旧和亦中亦西其实是常态。传统未必是虚构的,但传统又着实是被建构的。忽视西方和中国文化传统自身演变的内在理路,从一元论的固有定势出发,文本中的留学生便注定要在对立中奔突,难以实现“中体西用”的目标。由此可见,作为一种社会集体想象物,晚清民国文学中的留学生形象受制于历史想象力和政治潜意识。但是,尽管文学作品不是历史教科书,它却道出了近现代留学史的另一面,呈现出一种风格化的现实。在这个意义上,虽然新历史主义已将“历史”归为一种文本的“修辞想象活动”,但文学叙事更能展现历史中的个人体验和潜意识场景,更能挖掘出宏大历史叙事之下的种种记忆。

全文目录


论文创新点  4-5
中文摘要  5-8
Abstract  8-14
绪论  14-37
  一、"学为世界人"  15-21
  二、"欲说还休"的留学生  21-25
  三、相关既有研究述评  25-31
  四、本文理路  31-37
第一章 "鱼龙混杂,贤愚不分"的留学生  37-88
  第一节 多元而裂变的留学生形象  38-49
    一、晚清:被书写的留学生  40-45
    二、民国:留学生角色的个性化  45-49
  第二节 犬牙交错的社会表情  49-63
    一、作为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的留学潮  49-53
    二、晚清民国留学生的差异性  53-55
    三、莫衷一是的议论  55-60
    四、大众传媒的介入  60-63
  第三节 蔚为大观的负面书写  63-88
    一、"留学生之怪现状"  63-74
    二、留学生的感伤与沉沦  74-78
    三、留学生的深度自我刻画:"零余人"  78-83
    四、媒体对留学生的负面评价  83-88
第二章 留学潮中的民族主义叙事  88-142
  第一节 民族寓言中的留学生  89-102
    一、晚清政治乌托邦中的留学生  89-93
    二、道德批判与进化论  93-102
  第二节 留日生:民族主义的引进  102-122
    一、甲午海战:从一个文明走向一个国家  103-115
    二、留日与厌日  115-122
  第三节 民族主义的张扬  122-142
    一、晚清留学生的排满话语  122-129
    二、留学生对归属感的呼唤  129-136
    三、学术与政治  136-142
第三章 留学生形象与"洋派"话语  142-214
  第一节 "洋派"文化的实践者  143-158
    一、"穿西装的文明人"  143-150
    二、精神资源的"洋派"  150-155
    三、"洋派"形象的文学动因  155-158
  第二节 "输西学入中国"  158-193
    一、再难关闭的世界之窗  159-164
    二、失意之人的书写  164-166
    三、异域文明:无法实现的零距离  166-176
    四、跨文化视野下的西方文明  176-193
  第三节 "洋派"话语的光环之下  193-214
    一、洋文凭:一种文化资本  193-197
    二、权力网络中的等级关系  197-214
第四章 留学生形象与"传统"  214-277
  第一节 传统元素在留学生叙事中的表现  215-243
    一、留学生的"旧"面貌  215-219
    二、形象制作者的传统意识  219-223
    三、传统元素的文学动因  223-227
    四、女性解放的反面:留学生的性别观  227-231
    五、女留学生形象的建构  231-243
  第二节 传统元素的地位  243-258
    一、思乡·乘船  243-249
    二、中西之间的矛盾体  249-258
  第三节 传统元素的变异  258-277
    一、作为传统标签的"辫子"  258-266
    二、传统的反向虚构:以"缠足"为例  266-269
    三、中体西用的可行性  269-277
余论  277-301
  一、留学生形象之为形象  277-279
  二、风格化的现实:留学的另一面  279-292
  三、文学与历史的话语竞争  292-301
主要参考文献  301-318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318-319

相似论文

  1. 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B849
  2. 来华西方左翼思想家看社会主义在中国,D61
  3. 留学生跨文化效能的影响因素及其与生活满意度关系研究,G648.9
  4. 天津市涉外教育系统外国留学生管理问题研究,G648.9
  5. 弗罗斯特诗歌面具下的个体身份建构,I712.072
  6. 美国留学生商务汉语短期班教学初探,H195
  7. 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研究,H195
  8. 对外汉语教师与留学生沟通探究,H195
  9. 俄罗斯留学生疑问代词非疑问用法的习得研究,H195
  10. 俄罗斯留学生汉语语用失误调查分析,H195
  11. 韩国留学生汉语学习中的偏误分析,H195
  12. 后现代语境下马卡宁的创作,I512.074
  13. 抗战时期沦陷区话剧研究,I207.34
  14. 来沪硕士留学生培养模式的分析与研究,G643
  15. 中国抗战文学中的法国形象,I206.6
  16. 王蒙视野中的苏俄形象,I206.7
  17. 追求“艺术空间无限可能性”的双子星座,I207.42
  18. 论李欧梵的都市文化研究,I206.6
  19. 在麦金太尔美德伦理视阈下的一种整合,B83-05
  20. 物化关系视域下的现代性,B02
  21. “西学东渐”与晚清经济思想的近代化(1860-1911年),K252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评论和研究 > 现代文学(1919~1949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