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林风眠“中西调和”理论及其艺术实践

作 者: 吴颂华
导 师: 帅民风
学 校: 广西师范大学
专 业: 美术学
关键词: 林风眠 西学东渐 中西调和 中国画 民族性 时代性
分类号: J20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1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林风眠是我国20世纪伟大的画家和艺术教育家,也是客家文化名人的杰出代表。他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主要奠基人,曾执掌国立北京艺专(今中央美术学院前身)、杭州艺专(今中国美院前身)达13年;是中国现代绘画的先驱者;是中国现代艺术“中西调和”理论的主要倡导者和重要实践者。他早年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留学欧洲,学习西方绘画,归国后毕生从事艺术教育与艺术创作事业,为中国现代艺术教育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大力贯彻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蓄”的办学方针,不拘一格,广纳人才,组成了多画种、多风格、高水准的师资队伍。在美术教育实践中,他特别重视发挥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格操守,建立了—套在当时最为完整、规范的美术教育体系,成为中国20世纪现代美术教育的主要奠基者。他在漫长的艺术生涯中,一直坚持不懈地进行艺术探索.深入地研究了中西艺术的起源与本质,认清了中西艺术的异同,为融合中西的艺术实践奠定了必要的理论基础。他融合中西艺术之长,独立地创造出一种富有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而又具有高度个性化的抒情绘画风格,为中国现代绘画开辟了一条将中国的传统精神和西方现代观念、形式相融合的探索道路。在20世纪初的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争论中,主张中西调和,融通中西来发展中国文化的观点是代表性的观点之一。“中西调和”论在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林风眠的“中西调和”理论是中国现代思想文化中的“中西调和”论在艺术领域的一种折射。林风眠提出“中西调和”的理论,目的是通过吸收东西方文化的精髓和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从而使中国艺术能够走出历史的困境,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最终实现中国艺术向现代转型。他选择的方法是以西方艺术作为参照系,但又立足于中国的传统,从而促进民族艺术的发展。他在深入钻研、分析和比较古今中外艺术的演变和发展历史之后,提出了“中西调和”理论,从情感与理智的平衡、东西方艺术的融会、艺术时空的转换,到“个性、民族性时代性”等美学命题的提出,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中西调和”理论的框架,开创了中国现代艺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系。林风眠的“中西调和”绘画不是简单的技法上的嫁接,而是在中西艺术相互“调和”的基础上,重塑民族文化的精神。他通过西方来发现东方,通过西方的人文精神来抒发他的人道主义精神。他在西方现代艺术中找到了具有东方人文精神的图式,他把这种图式与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进行调和,创造出富有现代气息的绘画作品。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文化一体化以及民族主义浪潮的冲击下,林风眠的“中西调和”理论及其艺术实践不是以西化思想来消解传统,也不是以“民族主义”来抵御“西方中心主义”,而是超越中西对立,超越传统和现代的对立,建立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的现代性的中国绘画,真正体现出绘画的“民族性”、“时代性”和“个性”。所以说,林风眠的“中西调和”理论及其艺术实践找到了一条中国艺术走向现代的道路,使民族的固有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能够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林风眠的绘画作品拓宽中国绘画的表现范围和表现能力,融合了中西方的审美情趣,使中国画的语言带有世界性,在现代多种途径改革中国画的开拓中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文化传承不断,以自己独特的品格屹立于东方。企图超越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去寻求自身的发展是不可能的,到头来也只能是自取灭亡。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林风眠的“中西调和”理论及其艺术实践像一面镜子,给了我们参照的起点,引领着我们朝着光明的大道走去。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5
Abstract  5-9
引言  9-19
  (一) 缘起  9-10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10-17
  (三) 研究的重点难点以及创新点  17-18
  (四) 研究的主要方法  18
  (五)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8-19
一、林风眠"中西调和"理论产生的背景  19-27
  (一) "西学东渐"  19-22
  (二) 新文化运动与美术变革思潮  22-24
  (三) 岭南画派的革新  24-27
二、林风眠"中西调和"理论的形成轨迹  27-36
  (一) "中西调和"理论的形成  27-30
  (二) "中西调和"理论的发展  30-36
三、林风眠"中西调和"论的艺术实践  36-45
  (一) 留学时期的艺术实践(19201925)  36-37
  (二) 兴办教育时期的艺术实践(1926—1938)  37-40
  (三) 寂寞探索时期的艺术实践(1939—1977)  40-42
  (四) 香港时期的艺术实践(1978—1991)  42-45
四、林风眠"中西调和"理论对当代中国画发展的启示  45-51
  (一) 对"中西调和"理论的思考  45-46
  (二) "中西调和"理论的当代价值及现实意义  46-51
结语  51-52
注释  52-53
参考文献  53-55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有关的论文目录  55-56
攻读硕士期间的获奖情况  56-57
致谢  57-58

相似论文

  1. 我国少数民族院校特色发展研究,G759.2
  2. 跨越中西绘画的界限,J205
  3. 平面构成在当代中国画构图中的应用,J212
  4. 西域画风对晋唐绘画的影响,J209.2
  5. 中国画线性表达下的笔墨解析,J212
  6. 电视综艺晚会的民族性研究,G222
  7. 抗战烽火中的桂林美术展览研究,J209.2
  8. 中国当代艺术油画的观察与个案研究,J213
  9. 以笔墨寄情 写宏伟华章,J212
  10. 林风眠绘画风格演变及其启示,J204
  11. 黄梅戏演唱中对民族声乐的借鉴,J825
  12. 篇篇珠玑·句句情,J616
  13. 有容乃大 和而不同,I206.7
  14. 论中国画的人文精神对我国未来服装设计的影响,TS941.11
  15. 水墨动画效果在电视频道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TB482
  16. “西学东渐”与晚清经济思想的近代化(1860-1911年),K252
  17. 文人画对山水画发展的影响,J209.2
  18. 试论中国画的线外之“线”,J212
  19. 浅谈戏曲文化招贴设计中的民族性,J524
  20. 墨动绘影:中国画元素在国产动画背景中的应用研究,J218.7
  21. 中国传统绘画文质论研究,J212

中图分类: > 艺术 > 绘画 > 绘画理论 > 绘画评论、欣赏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