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中国古典文本理论研究

作 者: 韩晓蕾
导 师: 胡友峰
学 校: 温州大学
专 业: 文艺学
关键词: 文本 情理层 物象层 声音层 风格 修辞 情节
分类号: I206.09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4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重视对文本的探究是中国古典文论的传统,中国古典文论对文本的探究从先秦到清末一直持续着。一般来说,中国古代文论家与作家的身份是同一的,因而总是带着作家的眼光去看待文本;这与西方文论家从哲学和语言学角度看待文本是迥异的;因此中国古典文本理论呈现出与西方的文本理论不同的特点。纵然如此,经过仔细研究,我们还是透视出中国古典文本理论发展的逻辑线索。我们发现,文本可以分为情理层、物象层和声音层三个层面,文本的风格是文本三个层面组合所表现出来的文本面貌,辞格等各种文学艺术手段是三个层面巧妙配合的技巧,文学意象、境界以及人物和情节都是情理层与物象层融合的形态。总而言之,文本的形式规律就是三个文本层面组合、配合、融合的规律。从先秦到清末,文学文本理论的发展是情理、物象、声音三个文本层面逐渐被发现,其组合、配合、融合规律依次被总结出来的历程。先秦两汉时期,三个文本层面逐个被发现,先秦学者提出“诗言志”,表明人们注意到了诗歌的情理层的重要性;汉赋中丰富的物象启发人们对华美物象的追求;《诗大序》的作者留意到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不同,诗歌的声音节奏给人的感受也是不同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深化了对三个文本层面的认识,并开始初步探究三个层面的组合形态和配合成果。曹丕、陆机和刘勰等人都注意到文本风格,这是各具特色的三个文本层面相互组合所呈现出来的状态;永明声律论探索了汉语文本声音层的规律。《文心雕龙》不但讨论文本各层面的特点,文本的风格,还初步研究了几种重要的修辞,即文本中情理、物象与声音巧妙配合所形成的奇特效果。继魏晋南北朝文文理论全面繁荣之后,隋唐五代的文论家开始专们研究文本物象层和情理层的关系,这一时代最大的文本理论成果就是意象说。意象是物象层与情理层融合的形态,不管是殷璠的“兴象”,皎然的“文外之旨”,还是司空图的“象外之象”说的都是文本中的物象与情思融合的形态。而到了宋代,文人们开始全面讨论文本创作的各种法式,文本的技巧、规律,也即文本各层面组合、配合、融合的规律。他们发现文本形式规律的客观存在,而文本的好坏就取决于文学技巧运用的好坏。从南宋到金元,人们在探讨文本形式技巧的过程中发现了文学文本有超越技巧之妙,“气象”、“神似”对文学更为重要。然而为什么“不工”比工巧更好呢?这个问题要等明朝人来回答。明代文学理论家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文学技巧是为了完满地表达内容而存在的,内容常新则规律无穷。所以固守前人所总结出来的文本规律是不够的,只有立足内容才能够探索出新的形式规律,文学才能发展,这就是宋人要求超越工巧,追求“不工”的原因。此前,文本理论主要是就诗词文本和散文文本而言,从明朝开始,随着戏剧、小说的发展繁荣,关于戏剧文本和叙事文本的理论发展起来。戏剧和小说文本中的层面更加复杂,不但有作者的情理—文本主旨,更加有文本中人物所遵循的情理—人物行动和情节发展的驱力。虽然明代小说文本数量多,影响大,但明朝小说文本理论的成就不如戏剧文本理论,这需要清朝文论家来补齐。清代是中国古典文学总结的时代。在抒情文学方面,文论家发现,文本的形式规律经过长期的运用和积淀而具有表意功能,文本声音层的美感与人本身的生命节奏有关,物象层与情理层从一开始出现就密切结合在一起,文本的魅力一部分来自于文本的多重意蕴,王国维为意象说做了总结。在戏剧方面,金圣叹认为物象层是主次相生的,即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衍生出次要人物和次要情节。清代的小说文本理论硕果累累,金圣叹、毛宗岗、张道深、脂砚斋讨论了文本中人物与情节的各种问题。小说文本中的人物和情节既属于物象层又属于情理层,如果说意象是物象与情理的初级融合形态,那么人物和情节就是物象与情理的高级融合形态。总而言之,中国古典文本理论的发展,是讨论文本的三个层面,及其组合、配合、融合规律这样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进程。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2
绪论  12-18
  1、文学文本理论的源流  12-14
  2、文学文本理论的定义  14
  3、中国古典文本理论的研究  14-16
  4、文学文本理论研究的重要性  16
  5、论文大纲与创新  16-18
一、先秦两汉—文本三个层面初识  18-28
  1、先秦—文本情理层的初识与文本语言之独立  18-25
    1.1 《今文尚书·尧典》—文本的情理层:诗言志  18-19
    1.2 《诗经》—文本语言的凸显  19
    1.3 孔子—文本言辞重要性  19-21
    1.4 《易传》—文本的言、象、意  21-22
    1.5 孟子—文本语言的多义性  22-23
    1.6 老庄—文本之意不可言传  23-25
  2、两汉—文本的声音层与物象层初识  25-28
    2.1 《诗大序》—文本声音的交错  25-26
    2.2 司马迁—文本的辞格  26-27
    2.3 扬雄—文本物象形色的交错:“丽”  27-28
    2.4 王充—文本语言与内容的匹配  28
二、魏晋南北朝—文本层面的组合与配合初探  28-49
  1、魏晋—文本多层面的综合认识  28-32
    1.1 曹丕—文本多层面之美  28-30
    1.2. 陆机—文本各层解析  30-32
  2、南北朝—文本的声音层、物象层理论的发展  32-37
    2.1 文笔说—文本的押韵  32-33
    2.2 声律论—文本声韵揭秘  33-34
    2.3 萧统—文本形式美  34-35
    2.4 颜之推—蕴含情思的物象  35-36
    2.5 钟嵘《诗品》—文本雕琢之弊  36-37
  3、《文心雕龙》—文本层面的组合与配合之初探  37-49
    3.1 文本中的物象  37-40
    3.2 语言符号与情理  40-41
    3.3 文本的声韵  41-42
    3.4 文本层面的配合—修辞  42-45
    3.5 文本的字形层面  45-46
    3.6 文本情理的复杂结构  46-47
    3.7 文本各层面的组合—风格  47-49
三、隋唐五代—文本物象层与情理层的初级融合形态:意象  49-56
  1、陈子昂—文本中的文字符号与情理  49-50
  2、刘知几—文本文字符号之简约与意义之隐藏  50-51
  3、殷璠—文本中物象与情思的融合之一:兴象  51-52
  4、皎然—文本中物象与情思的融合之二:文外之旨  52-54
  5、司空图—文本中物象的高级形态:象外之象  54-56
四、宋金元—文本层面配合详论:技巧与超越技巧  56-65
  1、北宋—文本的技巧  57-60
    1.1 梅尧臣—文本物象与情思:言外之意  57
    1.2 苏轼—工与不工并存  57-59
    1.3 黄庭坚—文本之工  59-60
  2、南宋至元—超越技巧  60-65
    2.1 姜夔—文本的工与妙  60-61
    2.2 严羽—文本超越工巧:气象  61-64
    2.3 王若虚—文本工与不工的关系:形似与神似  64
    2.4 方回—不工  64-65
五、明代—文本规律的无穷性与层面的复杂性  65-76
  1、明代诗文—文本规则的客观性和无穷性  65-68
    1.1 李梦阳—客观独立的文本“法式”  65-67
    1.2 王世贞—文本的艺术规律的无穷性  67
    1.3 茅坤—叙事文本中的人物性格  67-68
  2、明代戏剧—戏剧文本的复杂层次  68-72
    2.1 李贽—戏剧文本情节的曲折、紧凑  68
    2.2 吕天成—戏剧文本中的过渡情节  68-69
    2.3 汤显祖—文本中情节的逻辑线索  69-70
    2.4 王思任—戏剧文本中人物的情感  70
    2.5 王骥德—结构与人物  70-72
  3、明代小说—小说文本之情理真实  72-76
    3.1 小说的第一重情理  73
    3.2 小说的虚构  73-74
    3.3 小说的第二重情理  74-76
六、清代抒情文学与戏剧文学—文本形式的意义与生成  76-87
  1、清代散文文本理论—文本形式的表义功能  76-78
    1.1 方苞—有意味的形式  76-78
    1.2 刘大櫆—散文音节的意味  78
  2、清代诗词文本理论—文本各层面美感的由来  78-82
    2.1 顾炎武—文本韵律与人之喉舌的关系  78-79
    2.2 王夫之—物象皆含情思与文本多重意蕴  79-81
    2.3 周济—追求多重意蕴的文本  81
    2.4 王国维—文本的物象与情思:境界  81-82
  3、清代戏剧文本理论—戏剧文本中物象的主次相生  82-87
    3.1 金人瑞—情节、人物、结构  83-86
    3.2 李渔—戏剧为一人一事而设  86-87
七、清代小说文本理论—物象、情理的高级融合:人物与情节  87-101
  1、金人瑞—人物生动与主次情节的关系  87-92
    1.1 人物  87-89
    1.2 主要情节的伏笔  89
    1.3 相似的主要情节  89-90
    1.4 主要情节之间的穿插  90
    1.5 主要情节与次要情节的关系  90-92
    1.6 次要情节处理方法  92
  2、毛宗岗—情节的排布规律  92-97
    2.1 线索的叠加  93
    2.2 宾主陪衬  93
    2.3 情节的同与异  93-94
    2.4 情节的“对称”  94
    2.5 情节之间的断与续  94-95
    2.6 情节的交织  95
    2.7 伏笔  95-96
    2.8 补叙  96
    2.9 情节的照应  96-97
  3、张道深—文本的情理与情节的横向衍生  97-98
    3.1 作家眼中的文本构成  97
    3.2 情理  97-98
    3.3 情节的横向繁衍  98
  4、脂砚斋—多面的人物与递进的情节  98-101
    4.1 多面的人物  98-99
    4.2 递进的情节—分层铺叙  99-100
    4.3 侧面描写  100-101
结语  101-102
参考文献  102-105
致谢  105-107
发表论文  107

相似论文

  1. 文学语言的模糊修辞研究,H05
  2. 英语专业学生的模糊容忍度和阅读理解成绩的相关研究,H319
  3.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影视作品的叙事模式分析,J905
  4. 说话人识别中不同语音编码影响的补偿方法,TN912.34
  5. 基于逻辑表示与推理的阅读理解答案抽取,TP391.1
  6. 隐式用户兴趣挖掘的研究与实现,TP311.13
  7. 基于仿生模式识别的文本分类技术研究,TP391.1
  8. 互联网上旅游评论的情感分析及其有用性研究,TP391.1
  9. 生物医学领域检索系统查询扩展技术研究,TP391.3
  10. 《庄子》修辞策略探析,B223.5
  11. 探析初中语文教学文本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G633.3
  12. 型染纹样的研究及应用设计,TS193
  13. 论当代服装古典风格复兴与设计应用研究,TS941.2
  14. 农村地区高中生英语学习风格的调查研究,G633.41
  15. 洛丽塔服装风格原型分析及应用,TS941.2
  16. 烤烟不同香型烟叶质量特点及判别分析,S572
  17. 小学语文教材风波修辞析,G623.2
  18. 曲靖清香型烤烟风格形成的土壤因素和烟叶品质特点分析,S572
  19. 遗传因素和施氮量对豫中烤烟品质和风格特色的影响,S572
  20. 修辞格教学与高中英语写作,G633.41
  21. 演化聚类算法及其应用研究,TP311.13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评论和研究 > 文学批评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