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两种术式后黄斑结构和功能的对比研究

作 者: 岳雯
导 师: 叶存喜
学 校: 河北医科大学
专 业: 眼科学
关键词: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巩膜扣带术 玻璃体切除术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多焦视网膜电流图
分类号: R779.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8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目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一种严重的眼科疾病,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最终会导致完全的视力丧失。随着上半个世纪手术方法的发展改进,Charles Schepens’巩膜扣带技术和Robert Machemer’s玻璃体切除技术出现了使得手术成功率提高到了90%。尽管我们取得了手术上的显著进步,哪种手术方式(或者是联合手术方式)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最好的方式还没有一个合理一致的意见。本研究通过对玻璃体切除术巩膜扣带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做了结构和功能上的对比分析,希望能找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最适合的手术方法。玻璃体切除术和巩膜扣带术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两种手术方式,他们有着各自的优缺点,对视网膜都有着潜在的危害,巩膜扣带术在视网膜下引流时可能会引起眼内压的波动,扣带可能会引起视网膜的缺血;另一方面玻璃体切除术注入填充气体或硅油对眼内压波动及视野均有一定的影响;每一种方法都会对视网膜产生光毒性,巩膜扣带术手术操作需要显微镜照明或外部激光的损伤,而玻璃体切除术需要眼内激光和眼内照明。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的成功我们需要看两方面,“一方面解剖学上的成功(解剖复位)另一方面功能上的成功(视力恢复)”,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解剖上的复位成功率可达到90%以上。然而,一旦脱离的范围累及黄斑区,即使术后达到的了完美的解剖复位,矫正视力恢复的可能性少于40%。黄斑结构的改变是影响视功能恢复的最重要因素,眼部常规检查分辨率较差,难以发现黄斑区微小病变。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coherence tomography OCT)作为一种新的高分辨率、非接触性、非创伤性的组织断层成像方法,对生物组织的轴向分辨率高达10μm,能直观精确地显示视网膜层间结构的变化,不散瞳也能检查。它可以从三维角度观察黄斑区组织的细微结构变化,并且可定量测量黄斑中心凹视网膜的厚度,定性描述黄斑区视网膜各层组织结构变化特点,它有利于对病情进行客观评价,可为视网膜脱离手术后与术前黄斑恢复情况的的对比分析提供理论依据;黄斑的功能对预测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的视功能恢复有重要价值。以往,对患眼视功能的评价多靠视力的测定,或通过视野、色觉和对比敏感度方法来检测,但这些属心理物理学检测方法,受主观因素影响很大。多焦视网膜电流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phy mfERG)属于电生理检查能精确、敏感和快速的测量后极部视网膜功能,是客观的视野检查它对评价视网膜脱离术后视功能恢复及了解手术后随访过程视功能变化有很大的优越性。本研究就此观察了波及黄斑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巩膜扣带术和玻璃体切割术后形态和功能变化的对比分析。方法:收集我院自2010年6月到2012年3月収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60例60眼,视网膜脱离累及黄斑者纳入研究,根据视网膜脱离情况分为两组,A组萎缩孔、视网膜脱离范围小于一个象限、视网膜脱离的隆起呈斜坡状、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A-B级采用巩膜扣带术;B组马蹄形裂孔、视网膜脱离范围大于一个象限、视网膜脱离的隆起呈球形、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A-B级采用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激光、惰性气体或硅油眼内填充术。有外伤史、内眼手术史、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排除在本研究之外;手术由具有丰富眼后节手术经验的同一医生完成。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m、3m、6m行眼部常规检查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多焦视网膜膜电流图(mfERG)等检查,间接检眼镜观察记录视网膜复位情况。采用德国海德堡公司的OCT,扫描参数:分辨率10微米、扫描深度2mm,确定扫描线在黄斑中心凹的中心成像;mfERG应用德国罗兰公司生产的RETT scan multifocal ERG version3.15系统,刺激器为高亮度、高刷新率的21寸显示器,刺激图形由61个黑白交替的六边形组成,帧频为75hz对比度97%,双眼做最大散瞳,记录一阶反应的波形和数值,比较术后两组黄斑区形态和功能变化,并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孔源性视网膜脱离A组28例(28眼)B组32例(32眼)。(1)间接检眼镜检查术后1月两组中所有患眼视网膜均成功复位。(2)OCT观察黄斑形态的比较:A组神经上皮下积液包括中心凹处(直径1.5mm)和旁中心凹处(直径2mm)两个位置,术后1m15例占53.6%,3m10例占35.7%,6m2例占7.1%;B组有5例占15.6%术后1m时发现中心凹处神经上皮下积液,术后3m复查时消失。(3)mfERG观察黄斑功能的比较:在随访中两组脱离的黄斑中心凹的振幅比术前均得到了显著改善(P<0.05)。两组中mfERG的整个区域即覆盖后极部45度的范围,在随访中没有显著差异(P>0.05)。玻切和巩膜外垫压术后mfERG的振幅在黄斑中心凹做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4)A组复发网脱1例;B组并发白内障5例,2例危害视力较重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2例并发黄斑前膜。结论:1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割术后黄斑区结构和功能恢复较快较好,巩膜扣带术后部分患者黄斑结构和功能恢复延迟。2OCT观察黄斑结构明显优于间接眼底镜。3残余黄斑下积液可能是巩膜扣带术后黄斑功能延迟恢复的原因之一。

全文目录


摘要  4-7
ABSTRACT  7-11
前言  11
资料与方法  11-14
结果  14-15
附图  15-20
附表  20-21
讨论  21-25
结论  25-26
参考文献  26-29
综述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效果及评价  29-39
  参考文献  35-39
致谢  39-40
个人简历  40

相似论文

  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行玻切手术不同时期植入人工晶体的临床观察,R779.66
  2. 难治性弱视眼视网膜厚度分析,R777.44
  3. 葡萄膜炎临床特点及影响玻璃体切除术临床疗效因素分析,R779.6
  4. 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评价视网膜脱离后黄斑区的显微结构,R774.1
  5. 青光眼FD-OCT结构损害与视野功能损害关系研究,R775
  6. 玻璃体对高氧诱导晶状体损伤的保护作用,R776.4
  7. 玻视康冲剂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视功能恢复影响因素分析,R276.7
  8. 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手术方式的探讨,R779.6
  9. 对单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低视力患者实施延续护理的初步研究,R473.77
  10. 儿童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临床分析,R774.1
  11. 玻璃体切除术后无囊膜眼二期人工晶状体植入,R779.66
  12. 房水中IL-1、TNF-α测定及其在视网膜脱离玻切硅油填充术后继发青光眼发病机理中的作用研究,R779.6
  13. 牵拉性糖尿病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R774.6
  14. 玻璃体切割术与巩膜扣带术治疗非复杂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系统评价,R779.6
  15. 冷凝术后玻璃体腔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含量的测定,R774.1
  16. 巩膜外加压联合注气(C_3F_8)术治疗上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观察,R779.6
  17. 巩膜环扎联合加压术后影响视力恢复的相关因素,R779.6
  18. 去甲肾上腺素水平与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网膜下液关系的探讨,R774.1
  19. 球形视网膜脱离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R779.6
  20. 玻璃体切除联合白内障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分析,R779.6
  21.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易患因素研究,R774.1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眼科学 > 眼外科手术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