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后倾角人工晶体对老年性白内障术后后囊混浊影响的初步研究

作 者: 刘杰慧
导 师: 李建平
学 校: 山东大学
专 业: 眼科学
关键词: 前倾角人工晶体 后倾角人工晶体 后囊混浊 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
分类号: R779.6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1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背景及目的]白内障已成为世界范围的眼科主要致盲病之一。白内障摘除术已成为白内障的最主要治疗方法,而后囊混浊则是手术后最重要的并发症。通常认为后囊混浊的发生是基于周边细胞向后囊膜中心增殖移行发展形成。为尽可能降低后囊混浊的发生率,阻止周边部细胞向囊膜中心移行,人工晶体支架的设计通常是前倾角。(即晶体支架向角膜方向倾斜,从而使晶体光学面与后囊膜贴合更近)此种设计可更好地增加晶状体光学面与后囊膜的接触面积,力求阻止E形细胞的增殖移行,减少后囊混浊的发生。随着人工晶体的不断发展,福来视(FLEX)后倾角人工晶体逐渐进入我们的视线,但该类型人工晶状体的设计理念有别于前倾角人工晶状体,此种晶状体未能增加晶状体光学面与后囊膜的接触面积。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并植入后倾角人工晶体术后后囊混浊(PC0)的情况[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病例均来自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中心医院,对211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施行常规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依照植入不同种类的人工晶体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SKY组,应用10°前倾角人工晶体;A0组,应用0。倾角人工晶体;FLEX组,应用5°后倾角人工晶体。记录并比较3组术后1、3、6个月的PCO发生情况。[结果]3组术后1、3、6个月均有不同程度的后囊混浊出现,SKY组术后1、3、6个月后囊混浊发生率分别为6.6%、9.8%、11.5%,AO组术后1、3、6个月后囊混浊发生率分别为3.5%、8.2%、9.4%,FLEX组术后1、3、6个月后囊混浊发生率分别为4.6%、6.2%、7.7%。且各组术后1、3、6个月后囊混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后植入后倾角人工晶体比植入非后倾角人工晶体的后囊混浊发生率略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6-8
ABSTRACT  8-10
符号说明  10-11
前言  11-19
资料和方法  19-23
结果  23-24
讨论  24-34
结论  34-35
附表  35-37
参考文献  37-43
致谢  43-44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4

相似论文

  1. 囊袋内联合注入丝裂霉素及汉防己甲素水凝胶防治晶状体摘除术后后囊浑浊的研究,R779.66
  2.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泪膜功能改变及结膜上皮细胞凋亡的研究,R779.66
  3. 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高灌注压下搏动性眼血流的变化,R779.6
  4. 不同张力的IOL袢对后囊混浊的影响,R779.66
  5. 腺病毒载体介导的HSV-TK/GCV系统抑制后囊混浊的实验研究,R776.1
  6. TGF-β_1诱导晶状体上皮细胞表达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的实验研究,R776.1
  7. 纯眼组织对牛晶状体囊袋的体外培养及三氧化二砷对牛晶状体上皮细胞增生的抑制作用,R776
  8. 兔眼晶状体前囊及囊袋在同体另眼前房内培养的研究,R776
  9. 1.不同材料的人工晶状体植入对晶状体后囊混浊影响的系统评价 2.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板层白内障家系致病基因的突变筛查,R776.1
  10. 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后临床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R779.66
  11. 渐进衍射多焦点人工晶状体临床应用的初步研究,R318.1
  12. 全反式维甲酸缓释系统防治后囊混浊的实验研究,R779.66
  13. 晶状体前囊的悬浮培养及后发性白内障防治药物的体外筛选,R776.1
  14. 体外模拟后发障的组织培养及药物防治研究,R776.1
  15. 抗人晶状体上皮细胞膜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作用的实验研究,R776.1
  16. 多种新型表面修饰人工晶体的实验研究,R779.66
  17. 屈光性白内障手术未脱镜相关因素分析,R779.66
  18. 不同切口设计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变化的研究,R779.66
  19.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中不同切口矫正术前角膜散光及角膜内皮细胞变化的研究,R779.66
  20. 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后视觉质量及眼内稳定性的观察,R779.66
  21. 囊袋内联合注入丝裂霉素及汉防己甲素水凝胶防治晶状体摘除术后后囊浑浊的研究,R779.66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眼科学 > 眼外科手术学 > 白内障摘除术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