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安徽中部地区城市群范围界定及其空间发展模式研究

作 者: 侍非
导 师: 储金龙
学 校: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专 业: 城市规划与设计
关键词: 城市群 空间范围 空间发展模式 安徽省
分类号: TU984.11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3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城市群作为区域城市化与城市区域化的重要表现,它的崛起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日益明显。就城市群本质而言,其自身并不存在既定的行政边界,因此城市群研究首先应明确城市群的空间范围,一个明确而又合理的城市群空间范围是保证区域内城市实现合理功能整合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当前安徽城市群的发展处于培育期和波动期,空间结构尚不稳定,空间范围亦不明确,如何整合、培育安徽城市群,使其发展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增长极,参与全球竞争和国际经济分工协作,是实现“中部崛起”与安徽崛起的客观要求和关键所在。合理界定安徽中部地区城市群的空间范围,选择合理的发展模式,进而制定相应的发展思路与对策,对于培育和引导安徽城市群的发展显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文基于城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利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安徽中部地区城市群范围及其空间发展模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首先,基于城市群概念的剖析和国内外学者对城市群空间范围界定研究的回顾与总结,提出城市群空间范围的界定视角与方法,并依据获取的数据资料进行过程分析、空间分析与叠加分析,综合确定安徽中部地区城市群空间范围:以合肥为主中心,芜湖为次中心,包括蚌埠、淮南、巢湖、马鞍山、铜陵、滁州、六安共9个城市,36个县(市)、区。其次,基于空间结构的发展模式和安徽中部地区城市群空间发展模式的取向,确定安徽中部地区城市群空间发展模式:双核双轴型发展模式演变为双核多轴型发展模式。最后,提出安徽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的建议与对策。通过对安徽中部地区城市群范围界定及其空间发展模式的个案研究,希望可以丰富我国城市群空间范围界定的方法,探索城市群研究的新模式,并为其他城市群的发展建设提供借鉴。

全文目录


摘要  5-6
Abstract  6-11
插图或附表清单  11-13
第一章 绪论  13-19
  1.1 研究背景  13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4
    1.2.1 研究目的  13
    1.2.2 研究意义  13-14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5
    1.3.1 研究思路  14-15
    1.3.2 研究方法  15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15-16
    1.4.1 研究内容  15-16
    1.4.2 整体框架  16
  1.5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16-19
    1.5.1 研究区域  16-18
    1.5.2 数据来源  18-19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9-27
  2.1 城市群理论与实证研究  19-20
    2.1.1 国外研究概况  19
    2.1.2 国内研究概况  19-20
    2.1.3 研究评述  20
  2.2 城市群空间范围界定方法  20-23
    2.2.1 国外研究概况  20
    2.2.2 国内研究概况  20-22
    2.2.3 研究评述  22-23
  2.3 城市群空间发展模式的理论渊源  23-27
    2.3.1 增长极理论  23-24
    2.3.2 核心—边缘理论  24-25
    2.3.3 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25-26
    2.3.4 圈层结构理论  26-27
第三章 安徽中部地区城市群空间范围界定  27-41
  3.1 界定视角与方法  27-28
  3.2 经济联系度分析  28-31
    3.2.1 分析方法  28-29
    3.2.2 分析结果  29-31
  3.3 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分析  31-35
    3.3.1 分析方法  31-33
    3.3.2 分析结果  33-35
  3.4 支撑体系可达性分析  35-36
    3.4.1 分析方法  35-36
    3.4.2 分析结果  36
  3.5 文化基质类同度分析  36-37
    3.5.1 分析方法  36-37
    3.5.2 分析结果  37
  3.6 综合分析  37-41
    3.6.1 分析方法  37
    3.6.2 分析结果  37-40
    3.6.3 结论  40-41
第四章 安徽中部地区城市群空间发展模式的选择  41-60
  4.1 基于空间结构的发展模式  41-47
    4.1.1 圈层型发展模式  41-42
    4.1.2 轴带型发展模式  42-44
    4.1.3 双核心型发展模式  44-45
    4.1.4 网络化型发展模式  45-47
  4.2 安徽中部地区城市群空间发展模式取向  47-58
    4.2.1 相关规划取向  47-48
    4.2.2 相关研究取向  48-52
    4.2.3 安徽中部地区城市群的现实取向  52-56
    4.2.4 城市群发展特征取向  56-58
  4.3 安徽中部地区城市群空间发展模式确定  58-60
第五章 安徽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60-68
  5.1 安徽中部地区城市群结构体系的完善  60-61
    5.1.1 城市金字塔  60
    5.1.2 城市首位度  60-61
  5.2 安徽中部地区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的构建  61-66
    5.2.1 产业—空间结构  61-63
    5.2.2 强化主核—合肥、培育次核—芜湖  63-64
    5.2.3 完善交通网络、强化优势产业与产业集群培植新轴线  64-65
    5.2.4 重视区域中心城市与城镇的发展  65-66
    5.2.5 建立科学、合理的城市群空间功能体系  66
  5.3 安徽中部地区城市群区域合作机制的建立  66-67
  5.4 安徽中部地区城市群基础设施建设的强化  67-68
第六章 结论  68-70
  6.1 本文的结论  68-69
  6.2 主要创新点  69
  6.3 进一步研究展望  69-70
参考文献  70-74
致谢  74-75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75-76

相似论文

  1. 安徽省全民健身发展模式的研究,G812.4
  2. 安徽省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现状调查研究,G818
  3. 安徽省普通体育高考生学训现状与对策研究,G807.4
  4. 安徽省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研究,F276.5
  5. 安徽省高校体育教育篮球普修课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G807.4
  6. 京广高速铁路沿线“高铁新城”空间发展模式及规划对策研究,TU984.113
  7. 高铁站点地区城市空间形态及景观特色策略研究,TU984.113
  8. 安徽省区域旅游一体化研究,F592.7
  9. 数字化技术在长株潭绿心生态规划中的应用研究,X37
  10. 西咸交通一体化问题研究,U12
  11. 城市群市民身份认同的构建,F299.2
  12. 基于土地集约利用的西安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研究,F301
  13. 长株潭城市群现代农业引领区建设研究,F327
  14. 辽中南城市群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F299.27
  15. 成渝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及分形研究,F299.27
  16. 基于能值生态足迹的山东省沿海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研究,X22
  17. 珠三角城市群环境问题治理政策研究,X-01
  18. 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环境政策研究,X321
  19. 安徽省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十二五”规划及可达性分析,X321
  20. 安徽省人居硬环境质量评价与优化研究,X820.2
  21.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地质生态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协调性研究,X321;F224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建筑科学 > 区域规划、城乡规划 > 城市规划 > 城市规划布局 > 总体规划 > 城市空间规划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