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中国人与美国白人脂肪及脂肪分布的种族对比研究

作 者: 何威
导 师: 朱善宽
学 校: 浙江大学
专 业: 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
关键词: BMI界限值 体脂肪百分比 脂肪中心性聚集 种族对比 代谢危险因素
分类号: R589.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研究背景及目的对于中国人群是否应该实行种族特异性的BMI界限值来定义超重和肥胖,目前争议很大。由于肥胖的定义是过多的脂肪而不是过多的体重,且WHO超重及肥胖的国际标准主要是基于白人数据得出,在白人中经过反复验证,是比较合适的。因此,本研究拟从人体组成(脂肪以及脂肪分布)以及种族对比的角度,对我国成人的适宜BMI界限值进行探讨。研究对象与方法研究对象包括1029名中国人(浙江大学)以及207名白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总体及局部脂肪的测量采用双能量X射线骨密度仪(DXA)。采用二次多项式回归探讨BMI与体脂肪百分比(%BF)及躯干脂肪百分比(%TF)之间的关系。以年龄,身高,%BF,躯干下肢脂肪比(TLFR),以及它们的2次方为可能的自变量,建立中国人群BMI预测方程,之后将该方程应用到白人当中,以得到中国人群相对于白人,脂肪以及脂肪分布调整的BMI界限值。中国人和白人在脂肪,脂肪分布,以及代谢危险因素之间的种族差异采用协方差分析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在相同的BMI下,中国成年男性和成年女性具有更高的%BF和%TF。以%BF作为人体脂肪含量的指标,相对于白人的25和30kg/m2,在相同的%BF下,中国成年男性相应的BMI值是22.8和27.8kg/m2,中国成年女性相应的BMI值是24.3和32.3kg/m2;而在相同的%TF下,中国成年男性相应的BMI值更下降到了21.4和25.3kg/m2,中国成年女性相应的BMI值更下降到了21.0和24.7kg/m2,说明相对于总体脂肪,脂肪分布在种族间的差异可能更加明显。在同时调整了年龄,身高,脂肪(%BF)以及脂肪分布(TLFR)之后,对应于白人的超重(25kg/m2)及肥胖(30kg/m2)标准,中国成年男性相对应的BMI值是22.4kg/m2和25.7kg/m2,中国成年女性相对应的BMI值是22.5kg/m2和26.2kg/m2,均要低于WHO的国际标准。此外,中国人与白人在代谢危险因素水平上也存在着明显的种族差异。与白人相比,在相同的BMI,年龄和身高下,中国人具有更高的代谢危险因素水平。继续调整%BF,种族间的差异几乎没有变化。但是在调整了TLFR之后,种族在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和血压之间的差异显著下降并且变得没有意义(除了男性收缩压)。对于空腹血糖,在调整总体脂肪(%BF)之后,种族间的差异没有显著变化,但是在调整脂肪分布(TLFR)之后,种族间的差异在男性中从0.910下降到0.686mmol/L,在女性中从0.629下降到0.355mmol/L,提示代谢危险因素的种族差异可能可以部分被脂肪分布的不同所解释。研究结论在相同的BMI下,中国人具有更高的总体脂肪及躯干脂肪,且中国人群更高的躯干脂肪会引起更高的代谢危害。本研究结果支持在中国人群中采用比WHO国际标准更低的BMI界限值来定义超重及肥胖。

全文目录


致谢  5-6
序言  6-8
中文摘要  8-10
Abstract  10-13
插图和附表清单  13-15
缩写、符号清单和术语表  15-17
博士学位论文整体研究路线示意图  17-22
1 引言  22-44
  文献综述  23-37
    1.1 肥胖的人体组成学视角  23-27
    1.2 脂肪及脂肪分布的常用测量方法  27-29
    1.3 超重和肥胖对健康的影响和危害  29-32
    1.4 超重及肥胖的流行情况  32-35
    1.5 我国正处于肥胖及其相关慢性病预防控制的关键时期  35-37
  立题依据、研究目的、研究设计及研究意义  37-44
    1.6 中国超重及肥胖BMI界限值 争议很大  37-39
    1.7 世界卫生组织超重及肥胖的BMI界限值 基于白人数据  39-40
    1.8 肥胖的定义是过多的脂肪,BMI只是脂肪含量的一个间接指标  40
    1.9 种族是影响脂肪及脂肪分布的重要因素  40-41
    1.10 研究目的 中国成人超重及肥胖适宜BMI界限值  41
    1.11 研究设计 人体组成及种族对比角度  41-42
    1.12 研究意义  42-44
2 脂肪及脂肪分布的种族差异  44-62
  2.1 研究背景  44-45
  2.2 对象与方法  45-48
    2.2.1 研究对象  45
    2.2.2 数据收集、录入及变量定义  45-46
    2.2.3 统计分析  46-48
  2.3 结果  48-57
    2.3.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48-49
    2.3.2 BMI预测总体脂肪含量(%BF)的种族差异---二次多项式回归  49-51
    2.3.3 BMI预测脂肪中心性分布(%TF)的种族差异---二次多项式回归  51-53
    2.3.4 总体脂肪含量(%BF)的种族差异---协方差分析  53-55
    2.3.5 脂肪中心性分布(TLFR)的种族差异---协方差分析  55-57
  2.4 讨论  57-62
    2.4.1 BMI作为超重和肥胖的诊断标准  57-58
    2.4.2 总体脂肪含量的种族差异  58
    2.4.3 脂肪分布的种族差异  58-59
    2.4.4 可能机制  59-60
    2.4.5 局限性  60-61
    2.4.6 本章小结  61-62
3 代谢危险因素的种族差异  62-80
  3.1 研究背景  62-63
  3.2 对象和方法  63-66
    3.2.1 研究对象  63
    3.2.2 数据的收集、录入及变量定义  63-65
    3.2.3 统计分析  65-66
  3.3 结果  66-76
    3.3.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66-67
    3.3.2 空腹血糖(FPG)的种族差异  67-69
    3.3.3 甘油三酯(TG)的种族差异  69-71
    3.3.4 收缩压(SBP)的种族差异  71-73
    3.3.5 舒张压(DBP)的种族差异  73-75
    3.3.6 高密度脂蛋白(HDL-C)的种族差异  75-76
  3.4 讨论  76-80
    3.4.1 糖尿病的种族差异  76-77
    3.4.2 血脂异常的种族差异  77
    3.4.3 高血压的种族差异  77-78
    3.4.4 可能机制  78
    3.4.5 局限性  78-79
    3.4.6 本章小结  79-80
4 中国人群脂肪及脂肪分布调整的BMI界限值  80-96
  4.1 研究背景  80-81
  4.2 对象和方法  81-85
    4.2.1 研究对象  81
    4.2.2 数据收集、录入及变量定义  81-82
    4.2.3 统计分析  82-85
  4.3 结果  85-91
    4.3.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85-86
    4.3.2 中国成年男性及女性BMI预测方程的建立  86-87
    4.3.3 中国成年男性及女性脂肪及脂肪分布调整的BMI界限值  87-89
    4.3.4 我国成人不同BMI界限值检出代谢综合征的比较  89-91
  4.4 讨论  91-96
    4.4.1 BMI界限值对超重和肥胖患病率的影响  91-92
    4.4.2 既往BMI界限值种族对比研究的局限性  92
    4.4.3 超重、肥胖预防和控制的美国经验  92-93
    4.4.4 BMI预测代谢危险因素的种族差异  93-94
    4.4.5 局限性  94
    4.4.6 本章小结  94-96
5 结论与展望  96-102
  5.1 结论和创新点  96-100
    5.1.1 结论  96-98
    5.1.2 创新点  98-100
  5.2 不足与展望  100-102
参考文献  102-115
附录  115-142
  附录1 知情同意书(中国人群)  115-117
  附录2 健康状况调查表(中国人群)  117-133
  附录3 指标测试方法  133-142
    附录3.1 身高的测量  133-134
    附录3.2 体重的测量  134-135
    附录3 .3 血压测量  135-137
    附录3.4 血液检查  137-138
    附录3.5 双能量X射线吸收法  138-142
作者简历  142-145

相似论文

  1. 广西男大学生身体成分推测方法的研究,G804.49
  2. 美国白人,黑人和中国人脂肪含量及脂肪分布的不同对骨代谢的影响,R580
  3. 非酒精性脂肪肝与心脏代谢危险因素、外周动脉硬化的关系,R575.5
  4. 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简易体脂参数与精确体脂的关系及体脂分布与代谢紊乱的相关性研究,R587.2
  5. C反应蛋白与内脏脂肪型肥胖及其相关靶器官损害的关系,R589.2
  6. 肥胖型高血压的临床特征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干预的机制研究,R544.1
  7. 腹内脂肪厚度与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R54
  8. 代谢危险因素的聚集与肥胖指标的变化,R589
  9. 辛伐他汀对伴高脂血症的阿尔茨海默病双转基因小鼠作用研究,R589.2
  10. PPARs基因多态性与代谢综合征及其组分关系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R589
  11. 高胆固醇负荷对肝细胞损伤机制的研究,R589
  12. 瑞舒伐他汀对代谢综合征患者adiponectin、visfatin及hs-CRP影响的相关研究,R589
  13. 胆固醇过负荷对脂肪细胞分泌内脂素的影响及其机制,R589.2
  14. 代谢综合征与2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相关性研究,R589
  15. 玉米皮膳食纤维对TFA致高脂血症小鼠血脂调节及抗氧化能力的研究,R589.2
  16. BRL37344对人网膜原代脂肪细胞UCP1和GLUT4表达的影响,R589.2
  17. 幼鼠脂肪组织AngⅡ含量与代谢综合征相关性的研究,R589
  18. 胰高糖素样多肽1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R589
  19. 天津市超重、肥胖中小学生葡萄糖代谢异常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调查,R589.2
  20. 代谢综合征组分的因子分析及危险因素研究,R589
  21. 代谢综合征与血浆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水平关系的研究,R589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内科学 > 内分泌腺疾病及代谢病 > 代谢病 > 脂肪代谢障碍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