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针刺安全理论探源及框架构建

作 者: 王婧
导 师: 李晓泓
学 校: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专 业: 针灸推拿学
关键词: 针刺安全 针刺安全理论 针刺临床规范 针刺深度 针刺意外
分类号: R246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10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1.研究目的针刺疗法具有治疗范围广泛、疗效独特等而日益成为现代医疗中的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但是针刺疗法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疗法,在实际操作中,具有一定危险性,不免会产生意外。近些年,针刺意外及其副作用逐渐受到重视,针刺安全的评价方法也日益成为中、西方医学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针刺安全的评价方法一般是通过对针刺意外的研究来进行的。但是,现有研究大多局限于对针刺意外文献报道的分析、讨论,进而探讨针刺疗法安全性的高低,缺乏对导致针刺意外发生的本质原因的分析和总结,更没有系统性、理论性地探讨和总结针刺意外与针刺安全之间的关系。因此,应加强针刺安全的理论研究。2.研究方法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以及模型的建立。其中文献搜集主要通过:人工查阅图书馆、互联网上CNKI、VIP、MEDLINE等数据库。然后采用纵向和横向相结合的方式整理分析文献资料。之后对整理的文献资料运用内容分析法、比较法、实证法等找到针刺安全的构成因素,揭示针刺安全的内在构成因素及因素的普遍联系,归纳概括针刺安全的本质及其运行规律。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针刺安全理论模型,并对其进行进一步的验证。3.研究结果由于针刺安全与针刺意外之间具有对立统一的关系。因此,本论文的文献综述部分从文献学的角度,整理分析归纳了古今中外关于针刺意外的文献资料。在整理分析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在古代,《黄帝内经》中已出现针刺安全思想萌芽,但是散见于各篇章中。到现代,随着多种操作规范、诊疗手段、临床经验等的发展,针灸业界开始研究针刺安全。这些研究大都来源于临床经验,缺乏系统的总结和系统的理论指导。在前期的文献资料研究过程中,笔者通过分析针刺临床治疗中的针刺意外,发现导致针刺意外发生的原因很复杂、多样。其中,主要涉及到医生、患者、针具、时间、环境。本论文研究主要针对针刺一次的诊疗过程。一般来说,针刺治疗的时间为30-60分钟,时间较短,并且针刺治疗在室内,环境较为稳定,因此我们认为,在针刺临床治疗中,时间、环境是常量,医生、针具、患者是变量。因此,针刺治疗的简化模型为医生、针具、环境以及之间的相互作用,医生、患者是主体,针具是二者之间的介质。并且医生、患者、针具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贯穿于针刺治疗的全过程中。通过分析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提出整个针刺安全的实现,是由医生、患者两个主体与介质针具之间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不是某一个因素所实现的。针刺安全的实现是通过医生、患者、针具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的,这与三者的属性和行为有关。在医生、患者、针具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构成的针刺安全理论模型的基础之上,我们进而构建了针刺安全理论框架。在针刺安全理论框架中,医生的安全属性为安全意识、安全心态、安全技能。医生的安全意识是指医生对针刺意外危害程度的有全面认识的情况下,主观上形成的自我保护的意识。它是医生学习安全技能、产生安全心态、支配安全行为的思想保证。例如:医生必须具有无菌的意识,在针刺临床治疗中要切实做好消毒的工作,避免出现针刺感染等。医生的安全心态,是指医生在针刺临床治疗中心理状态,它是支配医生安全行为的直接决定因素。医生的安全心态可以反映医生的安全意识、安全技能在针刺临床治疗中安危动态变化中的适应性。例如:医生在发生针刺意外的情况下,务必保持冷静、高度负责的态度等。医生的安全技能,是指医生在针刺临床实践中所掌握的预防、控制针刺意外产生及发展的技术能力。它是医生安全心态、安全行为的技术保障。例如:医生必须掌握解剖学等知识等。医生的安全行为,是指在针刺临床实践中,具有安全意识、安全技能的医生在安全心态支配下的行动表现。具体体现在针刺临床治疗的全过程中,医生对患者以及针具的行为表现。它是产生安全效果的决定因素。由此可见,医生在针刺安全理论框架中,是由具有安全思想、安全技能、安全心态等安全属性的医生,支配其在针刺临床实践中的安全行为,进而产生安全效果的相序组合规律运动构成的。在针刺安全理论框架中,患者具有安全属性和安全行为。患者的安全属性主要是为安全心态这一主观属性,即是患者在针刺临床治疗中的心理状态等。患者的安全行为是指在安全心理支配下的患者的行为举止。具体体现为指在临床治疗中,与医生的配合程度等。由此可见,患者在针刺安全理论框架中,是由具有安全心态等安全属性的患者,支配其在针刺临床治疗中的安全行为,进而产生安全效果的相序组合规律运动构成的。在临床中应用中有很多种针具,毫针是古今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针具,所以本课题主要研究的是针具是毫针。因此,在针刺安全理论框架中,毫针具有安全属性,主要是毫针的安全规格。例如:毫针的质量、粗细、长短等。由此可见,针刺安全理论框架,主要针刺安全理论模型,其中系统描述参与者的属性和相互作用,具有高度概括性和开放性。之后将这一理论分析现有案例,系统总结出临床实践中,医生所应遵循的操作规范。之后,本论文用一章节的篇幅分析了针刺安全理论框架与《黄帝内经》中针刺意外与针刺安全研究的承续关系,此部分内容不仅强化了《黄帝内经》对针刺安全理论框架构建的理论指导意义,而且运用针刺安全理论框架中的构成因素,检验其在《黄帝内经》中的应用,进一步加深针刺安全理论框架的认识和理解。本论文的最后一章节对针刺安全与针刺深度之间的关系的进行了初步探讨。其中,针刺安全深度作为针刺安全理论框架在针刺深度中的应用而提出。针刺安全深度就是在保证针刺安全的情况下,最大的针刺深度。针刺安全深度一般是通过危险深度乘以一个小于1的系数而得到的。为了防止针刺过深,我们应该采用针刺安全深度,即是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实现针刺疗效的深度,这样,医生可以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追求针刺疗效。4.研究结论通过古籍和现代医学成果的归纳整理,对针刺安全理论进行文献探源研究。在对古籍和现代医学成果的归纳整理的基础上,我们对针刺意外和针刺安全做了系统研究,发现了导致针刺意外发生的五个相关因素,即医生、针具、患者、时间、环境。通过研究各因素的属性和相互作用,进而构建针刺安全理论框架。之后将并将这一理论应用于实践,提出了针刺安全深度的概念。综上所述,针刺安全理论框架的提出将针刺安全理论框架的提出将在减少针刺意外,建立针刺安全临床规范,改进针具,培养高质量医生等方面提供有益的线索和思路,起到指导作用。

全文目录


目录  4-7
摘要  7-10
Abstract  10-14
第1章 前言  14-20
  1.1 针刺意外与针刺安全——研究动机和目的  14-15
  1.2 研究目的  15-16
  1.3 研究新意与贡献  16-17
  1.4 论文组织结构  17-20
第2章 针刺安全的古文献研究  20-36
  2.1 影响针刺安全的原因  20-30
    2.1.1 医生诊断  20-21
    2.1.2 腧穴  21-24
    2.1.3 针刺深度  24-26
    2.1.4 针刺补泻  26-27
    2.1.5 留针  27
    2.1.6 出针  27
    2.1.7 针具  27-28
    2.1.8 患者  28-30
  2.2 对于晕针、滞针、折针等的研究  30-31
  2.3 针刺意外举隅  31
  2.4 小结  31-34
  2.5 参考文献  34-36
第3章 国内外针刺意外的研究现状  36-54
  3.1 针刺意外的定义  36
  3.2 针刺意外国内研究现状  36-40
    3.2.1 针刺意外文献研究  36-38
    3.2.2 针刺意外临床报道研究  38-40
  3.3 国外针刺安全研究现状  40-45
    3.3.1 针刺意外文献报道研究  41-42
    3.3.2 针刺意外临床研究  42-44
    3.3.3 国外保证针刺安全的要点  44-45
  3.4 小结  45-48
  3.5 参考文献  48-54
第4章 针刺临床治疗构成因素及其相互作用  54-70
  4.1 针刺临床治疗的构成因素  54-56
  4.2 针刺临床治疗主体及其相互作用  56-60
  4.3 针刺意外案例分析  60-65
  4.4 小结  65-68
  4.5 参考文献  68-70
第5章 针刺安全理论框架  70-94
  5.1 安全的概念  70-72
    5.1.1 广义安全  70-71
    5.1.2 针刺安全  71-72
  5.2 针刺安全理论框架  72-75
    5.2.1 针刺安全理论框架的构建  72-74
    5.2.2 医生的安全属性和安全行为  74
    5.2.3 患者的安全属性和安全行为  74-75
    5.2.4 针具的安全属性和安全行为  75
  5.3 针刺临床操作规划  75-82
    5.3.1 针刺治疗前的规范要求  75-78
    5.3.2 针刺治疗中的规范要求  78-79
    5.3.3 针刺临床治疗后的规范要求  79-80
    5.3.4 针刺治疗中意外出现的处理规范  80-82
  5.4 案例分析  82-87
  5.5 小结  87-90
  5.6 参考文献  90-94
第6章 针刺安全理论框架与《黄帝内经》  94-108
  6.1 诊疗环境的要求  94-95
  6.2 医生的要求  95-96
    6.2.1 医生自身技能的要求  95
    6.2.2 医生身心的要求  95-96
    6.2.3 医生诊断的要求  96
  6.3 针具选择的要求  96-97
  6.4 针刺体位的选择  97
  6.5 针刺操作的要求  97-103
    6.5.1 进针的要求  97-98
    6.5.2 针刺深度的要求  98-100
    6.5.3 针刺补泻的要求  100-101
    6.5.4 针刺留针的要求  101-102
    6.5.5 针刺治疗后的要求  102
    6.5.6 针刺疗程的要求  102-103
  6.6 针刺安全理论框架与“刺禁”理论  103-104
  6.7 小结  104-106
  6.8 参考文献  106-108
第7章 针刺安全与针刺深度关系的初探  108-122
  7.1 针刺深度对针刺安全的重要意义  108-111
    7.1.1 针刺深度与针刺意外  108-109
    7.1.2 针刺深度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  109-111
  7.2 现有关于针刺深度的记述和研究  111-115
    7.2.1 肩井穴针刺深度的相关记载  112-113
    7.2.2 风池穴针刺深度的相关记载  113-115
    7.2.3 针刺深度各异的严重后果  115
  7.3 针刺安全深度  115-117
    7.3.1 解剖学对针刺深度研究的贡献  116
    7.3.2 针刺安全深度的定义和意义  116-117
  7.4 小结  117-118
  7.5 参考文献  118-122
第8章 结语及展望  122-128
  8.1 结语  122-124
    8.1.1 针刺安全的古文献研究  122
    8.1.2 国内外针刺意外研究现状  122-123
    8.1.3 针刺临床治疗构成因素及其主体间的相互作用  123
    8.1.4 针刺安全理论框架  123
    8.1.5 针刺安全理论框架与《黄帝内经》  123-124
    8.1.6 针刺安全与针刺深度关系的初探  124
    8.1.7 本课题的现实意义  124
  8.2 展望  124-128
    8.2.1 设立针刺安全学  125
    8.2.2 进一步确立和研究针刺临床规范和标准  125-126
    8.2.3 加强和完善医院对针刺安全管理的体制  126
    8.2.4 制定相应的针刺安全法规  126-128
致谢  128-130
个人简历  130-132
论著  132

相似论文

  1. 巨阙穴、不容穴的针刺安全性研究,R245
  2. 针刺乳根穴和日月穴的安全性研究,R246
  3. 肝俞穴的针刺安全性研究,R245
  4. 膈俞穴针刺安全性的研究,R246
  5. 胆俞穴的针刺安全性研究,R245
  6. 脾俞穴的针刺安全性研究,R245
  7. CT直视下深刺天枢操作规范和安全性评价,R246
  8. 期门穴的针刺安全性研究,R245
  9. “鬼穴”针刺治疗老年性痴呆精神行为症状:Ⅰ期临床试验,R246.6
  10. 天柱穴针刺安全性的研究,R245
  11. 风府穴的针刺安全性研究,R245
  12. 香港地区成人恶劣心境障碍普遍性及针刺干预的疗效研究,R246
  13. 背部腧穴针刺深度暨临床应用研究,R245.32
  14. 原络配穴加常规取穴治疗面神经炎的疗效观察,R246
  15. 荥合配穴加常规取穴治疗面神经炎的疗效观察,R246
  16. 针刺夹脊穴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研究,R246
  17. 分期针刺法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观察,R246
  18. 头部腧穴配合循经远近配穴法治疗神经性耳鸣耳聋的临床研究,R246
  19. 针刺治疗对中风恢复期伴发抑郁及肢体障碍的影响,R246.6
  20. 周德安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治疗多发性抽动症取穴用药规律的研究,R246
  21. 电针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的临床观察,R246.1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中国医学 > 中医临床学 > 针灸学、针灸疗法 > 针灸疗法临床应用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