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涡阳花沟西10煤中微量元素的赋存状态及环境效应

作 者: 陈健
导 师: 刘文中
学 校: 安徽理工大学
专 业: 环境工程
关键词: 赋存状态 环境效应 微量元素  涡阳
分类号: TQ533.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2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为探明涡阳花沟西10微量元素赋存状态环境效应,给10煤煤炭资源的开采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共收集10个钻孔煤样品,分别对该研究区10煤中微量元素的富集情况、赋存状态和挥发性进行了研究,并以研究区10煤层为例,探讨了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三级(洁净煤、一般煤和不洁净煤)煤洁净程度评价方法。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分析了煤中13种微量元素的含量,与华北煤、中国煤和世界煤相应元素的丰度值相比,大多数元素的含量属于“正常”或“低”质量分数水平;从相对于地壳、中国大陆岩石和土壤的富集系数可以看出:大多数样品中元素轻微富集或不富集。应用LECO碳硫分析仪测定了煤的总有机碳(TOC),其与微量元素含量的相关关系分析表明:Be、Ba、Zn和Mo兼有有机亲和性和无机亲和性,但Be和Ba以无机亲和性为主,Zn和Mo两者相当;V、Cr、Co、Ni、Cu、Sb、Pb和T1主要具有无机亲和性;Cd主要具有有机亲和性。X射线衍射(XRD)分析结果表明:10煤中的无机组分主要含有粘土矿物高岭石,碳酸盐矿物铁白云石、菱铁矿和方解石等,部分含有石英、黄铁矿、白云母和方铁锰矿聚类分析表明:10煤中13种微量元素可分为两大类,其中V、Sb、Cu、Cr、Pb、Co、Ni、Tl、Mo、Be和Ba等11种元素,为铝硅酸盐吸附类,部分可能与碳酸盐矿物结合;Zn和Cd两种元素,为有机结合类,Cd以有机结合态为主。因子分析表明:前三个因子的累积贡献率为86.39%,因子F1中V、Cr、Co、Ni、Cu、Sb、Pb和Ba有较高因子载荷,因子F2中Be、T1和Mo有较高因子载荷,因子F3中Zn和Cd有较高的因子载荷,因子F1为无机结合态因子(铝硅酸盐因子),因子F2为赋存状态不确定因子,F3为有机结合态因子。1100℃静态燃烧实验表明:Be、Cr、Co、Ni、Cu、Zn、Sb和Ba为中等挥发,Mo和V的挥发性不确定,Pb、Tl和Cd易挥发,10煤中Pb和T1含量相对较高,在煤炭资源的利用过程中需注意其危害。以部分原煤煤质参数,有害微量元素的含量、挥发性和赋存状态,煤的工艺特征为评价指标,根据微量元素的毒性确定元素权重,并采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对研究区10煤层煤的洁净程度进行了分析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涡阳花沟西10煤属洁净煤。

全文目录


摘要  5-7
Abstract  7-13
插图或附表清单  13-15
1 绪论  15-26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5-16
  1.2 研究动态  16-24
    1.2.1 微量元素的含量与分布  16-18
    1.2.2 煤中微量元素的赋存状态  18-21
    1.2.3 煤中微量元素的环境效应  21-23
    1.2.4 问题讨论  23-24
  1.3 研究内容  24
  1.4 研究方法  24-25
  1.5 研究技术路线  25-26
2 研究区概况  26-31
  2.1 自然地理概况  26-27
  2.2 区域地层特征  27-28
  2.3 区域地质构造与岩浆活动  28-29
  2.4 煤层特征  29-30
  2.5 煤质特征  30-31
    2.5.1 煤的物理性质  30
    2.5.2 煤的化学性质  30
    2.5.3 煤类  30-31
3 微量元素的含量与分布  31-43
  3.1 研究方法  31-33
    3.1.1 微量元素的种类  31
    3.1.2 样品收集及预处理  31-33
    3.1.3 微量元素含量测试  33
    3.1.4 富集程度计算方法  33
  3.2 微量元素的分布  33-36
  3.3 微量元素的富集  36-38
  3.4 小结  38-43
4 微量元素的赋存状态  43-64
  4.1 研究方法  43-44
    4.1.1 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  43
    4.1.2 煤的总有机碳测定  43
    4.1.3 煤中矿物鉴定  43
    4.1.4 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  43-44
  4.2 微量元素的有机亲和性  44-54
    4.2.1 微量元素与灰分的相关性  44-50
    4.2.2 微量元素与TOC的相关性  50-54
  4.3 微量元素的赋存状态  54-63
    4.3.1 XRD分析  54-56
    4.3.2 聚类分析  56-59
    4.3.3 因子分析  59-63
  4.4 小结  63-64
5 微量元素的挥发性  64-71
  5.1 研究方法  64-65
    5.1.1 静态燃烧  64
    5.1.2 挥发率计算方法  64-65
  5.2 微量元素的挥发性  65-70
  5.3 小结  70-71
6 煤洁净程度评价方法的探讨  71-81
  6.1 评价体系的建立  71-76
    6.1.1 评价指标的选择  71-72
    6.1.2 评价指标的量化分级  72-74
    6.1.3 指标权重的确定  74-76
  6.2 评价方法  76
  6.3 应用  76-79
  6.4 小结  79-81
结论与建议  81-83
参考文献  83-97
致谢  97-98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98

相似论文

  1. 我国典型低挥发分煤热解成分的定量分析,TQ530.2
  2. 煤制油连续性模型系统的实现及其液化实验研究,TQ529.1
  3. 污泥/煤灰渣物相变化与熔融特性研究,X703
  4. 淮南煤气化特性实验及模拟研究,TQ546
  5. 磷石膏中微量组分对水泥熟料烧制及性能的影响,TQ177.3
  6. 微波辐照活化云南未燃煤矸石混凝土试验研究,TU528
  7. 基于无焰氧化的气流床粉煤气化特性研究,TQ546
  8. 番茄对稀土的耐性及修复污染环境的潜力研究,S641.2
  9. 微量元素对学龄前儿童身体发育影响研究,R179
  10. 典型工业固体废弃物有毒有害物质的环境效应研究,X705
  11. 山西“涉煤”腐败问题研究,D630.9
  12. 菏泽地区煤成气储层沉积学研究,P618.13
  13. 沁水盆地石炭—二叠系煤系地层游离气多赋存类型依存关系定量分析,P618.13
  14. 煤系地层游离气成藏机制与模式研究,P618.13
  15. 天元化工公司发展战略研究,F426.72
  16. 大规模粉煤热解示范的探索与实践,TQ536
  17. 煤区环境责任问题研究,D922.68
  18. 煤区环境立法价值研究,D922.68
  19. 山东省煤层气赋存特征及资源评价,P618.13
  20. 低渗煤层气储层压裂参数优化研究,P618.13
  21. 煤与城市固体废弃物共热解资源化研究,X705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化学工业 > 煤化学及煤的加工利用 > 煤的分析与检验 > 元素分析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