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高毒力大丽轮枝菌特异分泌蛋白基因VdSSP1的克隆和功能初步分析

作 者: 柳少燕
导 师: 戴小枫
学 校: 中国农业科学院
专 业: 植物病理学
关键词: 大丽轮枝菌 特异分泌蛋白 基因敲除 功能互补 致病力
分类号: S432.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大丽轮枝菌是引起棉花、茄子、黄瓜等多种农作物在内的200多种植物产生黄萎病的土传性病原真菌,引起的维管束病害给农作物尤其是棉花的生产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大丽轮枝菌在与寄主协同进化、异核融合和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呈现出极强的变异性,导致致病力发生变异而产生新的致病类型,致病机理极为复杂。一般认为,分泌到胞外的蛋白是引起黄萎病的主要因素,其作为一种毒力因子参与了大丽轮枝菌的致病机理,因此分泌型毒力因子已经成为当前黄萎病致病机制研究的热点。前期研究,课题组分别对高/低毒力大丽轮枝菌VDG1/VDG2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通过比较基因组学确定了一个高毒力菌株特有的基因组片段SCF73,该片段全长27.1Kb,编码5个基因(VDG101014-VDG101018),该片段缺失后对棉花的致病力显著下降,表明SCF73与大丽轮枝菌的致病力显著相关。在此基础上,本论文首先对SCF73编码的5个基因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VDG101014编码氧化还原酶,VDG101016类似糖基水解酶家族18,VDG101018编码甘露糖苷酶,VDG101015、VDG101017编码预测蛋白。同时结合SignalP3.0、TMHMM2.0、Wolfpsort、Phobius和Y-Loc预测分析发现,VDG101016属于高毒力菌株VDG1特有的潜在分泌蛋白,推测其可能是SCF73上重要的分泌型毒力因子,命名为VdSSP1(Verticillium dahliaespecific secreted protein1)。采用cDNA末端快速克隆的方法克隆了VdSSP1,VdSSP1的cDNA全长1708bp,5’UTR为85bp,3’UTR为102bp,1521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506个氨基酸,通过基因组检测发现VdSSP1含有2个内含子,长度分别为110bp和116bp,对编码蛋白的预测分析表明VdSSP1属于典型的分泌蛋白。基因表达检测发现,VdSSP1在正常条件(蔗糖为唯一碳源)下不表达,但受植物细胞壁组分(淀粉为唯一碳源3d、果胶为唯一碳源5d)诱导表达,而且VdSSP1在大丽轮枝菌侵染棉花胚轴组织5d后被诱导表达,表明VdSSP1可能与植物细胞壁组分的降解利用及病原菌的侵染过程密切相关。应用酵母信号肽跟踪系统对VdSSP1的分泌特性进行检测,发现VdSSP1信号肽可以介导毕赤酵母的蔗糖酶(invertase)分泌到胞外,在以蔗糖为碳源的CMD-W培养基和棉籽糖(raffinose)为碳源的YPRAA培养基上正常生长,可以将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还原为红色的1,3,5-三苯甲臜,表明VdSSP1在大丽轮枝菌中具有分泌到胞外的特性,属于分泌蛋白。构建了VdSSP1同源双交换定点敲除载体pGKO2::VdSSP1,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导入VDG1菌株中,经过抗性筛选、单孢分离和分子鉴定,获得了VdSSP1缺失突变株ΔVdSSP1。致病力检测发现,突变株对棉花的致病力相对于野生型显著下降,病情指数由49.16±0.68下降为35.92±0.81;同时,突变株在果胶和淀粉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上生长受限,生长直径分别仅为野生型的28.39%和57.67%。随后构建了具有遗传霉素抗性的功能互补载体pCg-Gen::VdSSP1,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导入ΔVdSSP1并获得了缺失突变株的功能互补转化子。致病力鉴定表明,类似野生型菌株(病情指数为49.17±0.68),功能互补转化子的致病力较突变株显著提高,病情指数为44.91±0.74;而且功能互补转化子在果胶和淀粉培养基上的生长表型获得部分恢复。进一步研究发现,在缺失VdSSP1的低毒力大丽轮枝菌VDG2中过表达该基因,转化子的致病力显著提高,病情指数由21.36±1.01上升到36.23±3.84。结果表明,VdSSP1与大丽轮枝菌的致病力和植物细胞壁组分的降解利用密切相关。综上,VdSSP1是一个高毒力大丽轮枝菌VDG1相对于低毒力大丽轮枝菌VDG2特有的基因,编码蛋白具有分泌特性,与大丽轮枝菌的致病力密切相关,参与了植物细胞壁组分果胶和淀粉的降解作用,是大丽轮枝菌侵染寄主(棉花)的一个分泌型毒力因子。

全文目录


摘要  5-7
Abstract  7-13
第一章 绪论  13-19
  1.1 黄萎病及其危害  13
  1.2 黄萎病菌侵染过程与致病机制  13-14
  1.3 大丽轮枝菌致病机理研究  14-18
    1.3.1 大丽轮枝菌致病相关基因  14-15
    1.3.2 分泌蛋白与黄萎病致病机理  15-17
    1.3.3 碳水化合物酶类与黄萎病致病机理  17-18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8-19
第二章 高毒力大丽轮枝菌 VDG1 特异基因组区段 SCF73 的鉴定与分析  19-27
  2.1 实验材料  19
  2.2 实验方法  19-21
    2.2.1 特异基因组区段 SCF73 的分析  19
    2.2.2 大丽轮枝菌的培养  19
    2.2.3 大丽轮枝菌基因组提取  19-20
    2.2.4 特异基因组区段 SCF73 的 PCR 验证  20-21
    2.2.5 特异基因组区段 SCF73 上编码基因分析  21
    2.2.6 特异基因组区段 SCF73 上编码基因的功能注释  21
    2.2.7 特异基因组区段 SCF73 上基因编码蛋白的分泌特性预测  21
  2.3 实验结果  21-26
    2.3.1 高毒力菌株 VDG1 特异基因组区段 SCF73 的筛选与 PCR 验证  21-22
    2.3.2 特异基因组区段 SCF73 上编码基因分析  22-24
    2.3.3 特异基因组区段 SCF73 上编码基因功能注释  24
    2.3.4 特异基因组区段 SCF73 上特异基因编码蛋白的分泌特性预测  24-26
  2.4 讨论  26-27
第三章 大丽轮枝菌 VDG1 特异分泌蛋白基因 VdSSP1 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27-42
  3.1 实验材料  27
    3.1.1 菌株与棉花材料  27
    3.1.2 实验试剂与仪器  27
  3.2 实验方法  27-37
    3.2.1 大丽轮枝菌培养与诱导  27-28
    3.2.2 大丽轮枝菌侵染寄主棉花  28
    3.2.3 大丽轮枝菌 DNA 提取  28
    3.2.4 RNA 提取  28-29
    3.2.5 cDNA 合成与表达检测  29-31
    3.2.6 cDNA 末端快速克隆  31-34
    3.2.7 PCR 产物回收、克隆、转化、筛选和测序  34-35
    3.2.8 VdSSP1 全长基因扩增  35-36
    3.2.9 VdSSP1 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36-37
  3.3 实验结果  37-40
    3.3.1 VdSSP1 表达分析  37-38
    3.3.2 VdSSP1 基因克隆  38-39
    3.3.3 VdSSP1 基因基本特性分析  39-40
  3.4 讨论  40-42
第四章 大丽轮枝菌 VdSSP1 基因功能初步研究  42-73
  4.1 实验材料  42-44
    4.1.1 质粒和菌株  42
    4.1.2 抗生素及使用浓度  42-43
    4.1.3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43-44
  4.2 实验方法  44-60
    4.2.1 VdSSP1 信号肽重组载体的构建  44-45
    4.2.2 重组载体的酵母转化  45-46
    4.2.3 信号肽活性测定  46-47
    4.2.4 基因敲除载体的构建  47-50
    4.2.5 重组质粒导入农杆菌  50-51
    4.2.6 农杆菌介导的大丽轮枝菌遗传转化  51
    4.2.7 大丽轮枝菌遗传转化子单孢纯化与分子鉴定  51-53
    4.2.8 功能互补载体构建  53-58
    4.2.9 大丽轮枝菌功能互补转化子筛选与鉴定  58
    4.2.10 生长表型鉴定  58-59
    4.2.11 致病力测定  59-60
  4.3 实验结果  60-70
    4.3.1 VdSSP1 信号肽活性测定  60-61
    4.3.2 基因敲除质粒的构建  61-62
    4.3.3 基因敲除转化子的筛选鉴定  62-64
    4.3.4 功能互补载体的构建  64-67
    4.3.5 功能互补转化子的筛选鉴定  67
    4.3.6 突变株与互补转化子生长表型鉴定  67-69
    4.3.7 突变株致病力测定  69-70
  4.4 讨论  70-73
第五章 全文结论  73-74
参考文献  74-82
附录Ⅰ  82-84
附录Ⅱ  84-85
致谢  85-86
作者简历  86

相似论文

  1. 水稻黄单胞菌tal (transcription activator-like)基因功能研究,S435.11
  2. 产酶溶杆菌OH11菌株几丁质酶基因的功能研究,TQ925
  3. 水稻黄单胞菌tal(transcription activator-like)基因功能研究,S435.111.4
  4. 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及高脂饮食小鼠海马神经元内IP3、IP3R-1和Aβ表达变化的研究,R329
  5. murA基因对分枝杆菌生长相关性的研究,Q78
  6. 组蛋白H2B泛素化修饰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作用的初步研究,Q343
  7. 谷胱甘肽在产朊假丝酵母抵抗氧应力中的作用,TQ926
  8. 水稻白叶枯病菌X002193基因功能的研究,S435.111.4
  9. 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Pita~2候选基因功能的初步分析,S511
  10. 山东省主要棉区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力分化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S435.62
  11. 猪流感病毒和“猪—禽”流感重配病毒的拯救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S855.3
  12. 红脂大小蠹发生区本地小蠹虫伴生长喙壳类真菌及其致病力研究,S763.3
  13. 绿僵菌对蜱致病因子的分析和初步应用,S476.1
  14. 大丽轮枝菌拮抗细菌DM-54菌株的分离及抗菌蛋白纯化,S435.621
  15. 大丽轮枝菌微菌核生物学特性研究,S435.62
  16. 大丽轮枝菌的遗传多样性和营养亲和型研究,S435.621
  17. PD-1/PD-L1信号通路对小鼠脊髓损伤修复的影响,R651.2
  18. 大量产小孢子核盘菌菌株生物学特性及其小孢子萌发特性研究,S432.44
  19. 绿僵菌防治甘蔗螟虫的初步研究,S435.661
  20. 东乡野生稻cDNA文库构建及有利基因筛选,S511.9
  21. 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大丽轮枝菌的获得及其在棉花中侵染过程研究,S435.62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植物保护 > 病虫害及其防治 > 植物病害及其防治 > 侵(传)染性病害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