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方圆之间”—中国古代城市与建筑形式探索

作 者: 高绪
导 师: 杨大禹
学 校: 昆明理工大学
专 业: 建筑历史及其理论
关键词: 中国城市及其建筑 方圆 形式 提炼 分析 共生
分类号: TU-09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11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中国古代城市与其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独树一帜。不仅是因为中国古建筑发展了一种匍匐于大地、生长于大地与大自然环境相统一的模式,而是将宇宙观的模式始终贯穿到每一座建筑中,每一个人的意识中。这种将上下五千年贯穿的连续性,是中国风格立足于世界的根本。然而在当今国内的建筑领域,延续了五千年的空间目前似乎只有少部分人在维持着,更多的都是被西方现代主义及以后的文明征服了。尽管在人类历史上东西方都曾出现过原始共同的特征,但自然环境的不同,人们与自然相处的方式不同等,使得多少年来文明的发展造就了地球上丰富多彩的文化体。保护这种丰富多彩的文化多样性成为当今许多国家都在探寻并为之付出艰辛的努力。于中国来说,中国源远流长的连续性更应该被继续延续发展下去。本论文便是基于这一点,从古人“天圆地方”观念得来的“方”和“圆”形态作为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及其建筑的出发点,探索这种延续几千年的形式构成变化。在这个工作里具体用到了以下几点方法:首先是“方”和“圆”这个形式概念的由来,这将通过一个起承转合的过程来解释:1,缘起:建筑与绘画艺术创作中的形式发现;2,承接:西方宇宙观下的“方,圆”构思;3,转嫁:东方宇宙观的进程与提炼;4,谋和:“方,圆”形式共生的理念通过这个过程,将我们在生活学习中对形式感的发现,在学习建筑时对探析西方建筑史在此方面的发展脉络,然后到回到中国的历史进程,再到中国当今在相关形式方面发展的现状,由此探寻到一条由形状产生的二元化思路。分析、提炼二元之间的中间领域,以期实现一条连续性的线索,最终能将这种线索总结运用到新的创作中去,实现历史脉络新的连续性。其次,通过中国古代大量的实例分析,从城市到官式公共建筑再到民居,对这些案例运用理想方圆形体及其中轴线和中心点对案例进行对照分析,由此建立起一个关于古代城市及建筑方圆形式的一个档案。最后,总结此次研究的结果,提出对此而产生的新的启示点。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10
第一章 绪论  10-16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0-12
    1.1.1 论文选题背景  10-11
    1.1.2 研究的意义目的  11-12
  1.2 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现状  12-13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14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6
    1.4.1 研究方法  14
    1.4.2 技术路线  14-16
第二章 缘起:建筑与绘画艺术创作中的形式发现  16-45
  2.1 艺术创作中的对比  16-21
    2.1.1 造型与色彩对比  17-20
    2.1.2 体块与表皮对比  20-21
  2.2 发散思维与理性控制  21-32
    2.2.1 思维发散与运转  22-28
    2.2.2 理性控制与形式的结果  28-32
  2.3 灰色调的空间形式  32-39
    2.3.1 两元、多义性与融合  33-35
    2.3.2 空间、形式  35-39
  2.4 对立现象与形式发现  39-44
    2.4.1 符号与各种对立现象  40-43
    2.4.2 研究方向确立,尺度与比例感  43-44
  2.5 小结  44-45
第三章 承接:西方宇宙观下的“方、圆”构思  45-70
  3.1 西方宇宙模型的演变  45-54
    3.1.1 基于哲学基础上的宇宙观  45-49
    3.1.2 基于哲学基础上对人文观  49-51
    3.1.3 “方、圆”形态与意识的展现  51-54
  3.2 宇宙、建筑、人  54-67
    3.2.1 宇宙观于建筑中  54-59
    3.2.2 建筑于人的需求  59-64
    3.2.3 均衡的意识  64-67
  3.3 小结  67-70
第四章 转嫁:东方宇宙观的进程与提炼  70-106
  4.1 “天圆地方”的观念  70-83
    4.1.1 内涵与诞生的历史渊源  70-73
    4.1.2 宗教方面的联系与影响  73-77
    4.1.3 政治方面的联系与影响  77-81
    4.1.4 文化生活方面的联系与影响  81-83
  4.2 传统“风水形势”观  83-96
    4.2.1 风水中的辩证思维  84-87
    4.2.2 《周易》中的风水图示化  87-92
    4.2.3 “方,圆”之形与“方,圆”之势  92-96
  4.3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96-104
    4.3.1 中国古人对大自然的认识  96-99
    4.3.2 中国古人对居住环境的认识  99-104
  4.4 小结  104-106
第五章 谋和:“方、圆”形式共生的理念  106-127
  5.1 对立统一的理解  106-112
    5.1.1 黑川纪章与麦克哈格  106-108
    5.1.2 方、圆之间的形式共生  108-112
  5.2 设计过程中的共生理念  112-122
    5.2.1 中间领域的寻找  113-115
    5.2.2 形式的提炼  115-121
    5.2.3 协调中达到共生  121-122
  5.3 从形状角度研究中国古代城市与建筑  122-125
    5.3.1 材料局限下的中国平面空间思维  122-123
    5.3.2 中国平面化宇宙观的“方、圆”基调  123-125
  5.4 小结  125-127
第六章 古代城市与建筑的“方、圆”策略  127-153
  6.1 古代城市营建的“方、圆”规划  127-134
    6.1.1 方形的规划策略  128-130
    6.1.2 圆形的规划策略  130-131
    6.1.3 方圆之间的拓扑性构思  131-134
  6.2 古代公共建筑的“方、圆”形态  134-139
    6.2.1 方的建筑空间  134-136
    6.2.2 圆的建筑空间  136-137
    6.2.3 方圆之间的拓扑性构思  137-139
  6.3 传统民居的“方、圆”展现  139-147
    6.3.1 方形的居住空间  140-142
    6.3.2 圆形的居住空间  142-143
    6.3.3 方圆之间的形态追求  143-147
  6.4 形状角度的归类  147-152
  6.5 小结  152-153
第七章 结论  153-156
致谢  156-158
参考文献  158-164
附录A 第七章附录图表,古代城市部分  164-185
附录B 第七章附录图表,古代公共建筑部分——殿堂  185-202
附录C 第七章附录图表,古代公共建筑部分——塔  202-215
附录D 第七章附录图表,传统民居部分  215-260
附录E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从事的研究  260-261
附录F 图片来源  261

相似论文

  1. 基于SWOT分析的南宁市商业健身俱乐部发展对策研究,G80-05
  2. 混粉电火花成型机主机系统及工艺试验的研究,TG661
  3. 熔化极气体保护焊熔滴过渡图像分析系统,TG444
  4. 电火花加工中的电极损耗机理及控制研究,TG661
  5. 热天平上城市固体废弃物热解及燃烧特性研究,X705
  6. 常温低温组合密封结构的有限元分析与优化设计,TH136
  7. 半球谐振陀螺误差分析与测试方法设计,V241.5
  8. 超燃冲压发动机燃烧模态分类技术研究,V235
  9. 光纤陀螺温度漂移建模与补偿,V241.5
  10. 碾压混凝土拱坝温度应力仿真分析与分缝设计研究,TV642.2
  11. 溃坝生命损失风险评价的关键技术研究,TV122.4
  12. 建筑遮阳方式研究,TU226
  13. 金源文化影响下的阿城街区建筑改造设计研究,TU984.114
  14. 新世纪高层建筑形式表现研究,TU971
  15. 带填充墙框架结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TU323.5
  16. 股骨头保护体研制,R318.6
  17. 激光三角测量装置的优化研究,TH744.5
  18. 地波辐射源的调制类型识别与参数估计,TN957.51
  19. 基于用户兴趣特征的图像检索研究与实现,TP391.41
  20. 基于纹理特征的视频编码技术研究,TP391.41
  21. 图像分割中阴影去除算法的研究,TP391.41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建筑科学 > 建筑理论 > 建筑史 > 中国建筑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