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锂同位素实验方法及其在西藏驱龙花岗岩中的应用

作 者: 李真真
导 师: 侯增谦;田世洪;薛传东
学 校: 昆明理工大学
专 业: 地球化学
关键词: Li同位素 分析方法 MC-ICP-MS 花岗闪长岩 闪长质包体 岩浆来源 驱龙 西藏
分类号: P588.12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5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采用MC-ICP-MS分析测试技术,在国内实验室建立了有效的Li同位素实验方法。条件实验的工作溶液由纯碳酸锂和标准岩石样品(AGV-2、BHVO-2和NKT)混合而成,采用三根阳离子交换树脂(AG 50W-X8)填充的聚丙烯交换柱和石英交换柱对Li进行分离提纯,淋洗液分别为2.8 M HCl、0.15 M HCl以及0.5 M HCl和30%乙醇,接收区间分别是6ml、23ml和9ml。整个实验流程中Li的回收率大于97.6%。利用本文建立的Li同位素实验方法,测定了国际标样AGV-2、BHVO-2、NTK(相对于IRMM016)和IRMM016(相对于L-SVEC)的δ7Li值,分别为7.08±0.6%o、4.11±0.6‰、9.80±0.7‰和+0.34±0.7‰,与前人分析结果吻合,实现了标准样品的稳定重现。本文尝试将锂同位素技术运用于岩浆成因研究中,首次获得了西藏驱龙巨型斑岩铜矿区一批岩石和矿物的锂同位素分析数据,进一步限定了岩浆来源。本次共分析了27个样品的Li同位素组成,其中14个花岗闪长岩全岩样品,8个闪长质包体的全岩样品,以及5个包体中角闪石样品。CIA(chemical index of alteration)指数显示,花岗闪长岩和闪长质包体都没有受到蚀变的影响。花岗闪长岩的Li含量和δ7Li的变化都不大,Li含量为4.5×10-6-8.1×10-6,δ7Li的变化范围是-2.68%o-+6.55%o。闪长质包体的Li含量变化大,最低为4.9×10-6,最高为9.4×10-6。8个闪长质包体样品中,δ7Li最低为-8.89%o,最高位+1.73%o。角闪石是主要的富锂矿物之一,最高Li含量为6.8×10-6,平均为4.5±2×10-6(1σ),δ7Li为-5.03‰~+1.02‰。由于部分闪长质包体不仅存在矿化现象,而且有可能在被携带至地表的过程中发生了动力分馏,因此分析认为花岗闪长岩和闪长质包体真实有效的Li同位素组成范围分别是十2.51‰~+6.55‰和-3.69‰~+1.02‰。根据Li同位素研究结果,结合Sr-Nd同位素体系,本文认为驱龙铜矿区花岗闪长岩可能是由俯冲板片脱出的流体交代地幔楔形成。而闪长质包体的δ7Li明显较低,有3种可能:一是包体在被携带运移的过程中与围岩之间发生了扩散分馏,使包体中富集6Li;二是底侵的岩浆与包体所代表的源区之间发生了同位素的动力分馏,使其源区的Li同位素变轻;再者就是包体反应的是真实的Li同位素组成,推测这种低δ7Li的特征可能源自残余板片的部分熔融。

全文目录


目录  3-5
摘要  5-6
Abstract  6-7
1 绪论  7-11
  1.1 选题依据  7-8
  1.2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8-9
  1.3 完成的工作量  9-11
2 锂同位素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1-23
  2.1 火成岩系统中锂的分馏  11-21
    2.1.1 地幔及俯冲作用过程中的锂  13-18
    2.1.2 地壳中的锂  18-21
  2.2 地表环境中的锂  21
  2.3 锂的动力分馏  21-23
3 MC-ICP-MS高精度锂同位素实验方法的建立  23-35
  3.1 样品的化学处理  23-28
    3.1.1 仪器、试剂和标准  23
    3.1.2 实验流程  23-28
  3.2 仪器分析测试  28-35
    3.2.1 基质效应  30-31
    3.2.2 浓度匹配  31
    3.2.3 测试结果与讨论  31-35
4 锂同位素的地质应用——以西藏驱龙斑岩铜矿为例  35-44
  4.1 区域地质背景  35-38
    4.1.1 区域构造背景演化  35-37
    4.1.2 火山-沉积建造  37
    4.1.3 岩浆活动  37-38
  4.2 矿区地质概况  38-44
    4.2.1 矿区地层  38-39
    4.2.2 矿区构造  39-40
    4.2.3 矿区侵入岩  40-44
5 锂同位素分析结果与岩浆起源示踪  44-54
  5.1 样品与测试  44-48
  5.2 结果与讨论  48-53
    5.2.1 数据分析  48
    5.2.2 锂同位素对岩浆来源的指示意义  48-53
  5.3 小结  53-54
6 总结  54-56
  6.1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54-55
  6.2 存在问题与建议  55-56
致谢  56-58
参考文献  58-64
附录 (硕士攻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64

相似论文

  1. 大叶蒟抗抑郁物质基础及分析方法研究,R284.1
  2. 西藏山南地区浪卡子县成年人群口腔健康状况流行病学抽样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R78
  3. 基于生存分析方法的房地产上市公司财务风险评价研究,F224
  4. 中国上市银行的X效率与股权结构研究,F224
  5. 煤矿生产系统能耗分析方法研究,F426.21
  6. 西藏地区建筑色彩的研究,TU115
  7. 公共支出与全要素生产率,F124;F224
  8. 基于SaaS临床路径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TP311.52
  9. 巩固主权的努力与斗争,K265
  10. TUZAMA童装公司竞争战略研究,F426.86
  11. 海底管线在波浪作用下的风险分析和安全评价,P756.2
  12. 全寿命费用分析方法在工业废水处理工程项目中的应用研究,X703
  13. 沥青路面温度场的测试与分析,U416.217
  14. 公路安保工程工可编制体系与分析方法研究,U491.5
  15. 西藏学前双语教育有关问题研究,H09
  16. 非线性发展方程孤立波解的Adomian求法,O175.29
  17. 基于KMV模型和符号数据分析的股票板块特征分析,F832.51
  18. 基于动态自适应调整Hedonic模型的大宗商品指数研究,F713.35
  19. 双向拉伸膜用PA6切片基料质量的研究,TQ323.6
  20. 非布司他的合成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TQ463
  21. DF8002调度自动化系统及故障解决对策,TM734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地质学 > 岩石学 > 岩石分类 > 岩浆岩(火成岩) > 侵入岩、深成岩 > 酸性岩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