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候要素,首先是对与慢性肾功能衰竭相关的期刊文献进行分析,以期了解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常见证候要素、证候及症状在文献中的分布情况,然后以其常见症状为依据并结合专家咨询制定出症" />
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基于多种数据分析方法的慢性肾功能衰竭证候要素研究

作 者: 李志更
导 师: 王天芳
学 校: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专 业: 中医诊断学
关键词: 复杂系统熵聚堆 聚类分析 慢性肾功能衰竭 因子分析 隐类模型 证候要素 证候
分类号: R241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555次
引 用: 4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目的本课题拟从文献研究和临床调查两个角度来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证候要素 的学位论文">证候要素,首先是对与慢性肾功能衰竭相关的期刊文献进行分析,以期了解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常见证候要素、证候及症状在文献中的分布情况,然后以其常见症状为依据并结合专家咨询制定出症状信息采集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部分的目地是运用制订并经评价后的症状信息采集表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常见症状进行临床调查,建立症状数据库并结合多种数据分析方法,探讨其症状的组合规律,提取由症状的组合而形成的证候的最小组成单位——证候要素,从而挖掘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证候要素特征并为建立证候要素辨证体系奠定一定的临床流行病学基础。方法1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的医药卫生部分检索与慢性肾功能衰竭相关的期刊文献并分析其常见症状、证候、证候要素,总结其症状、证候、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2对慢性肾功能衰竭常见症状、证候的名称进行规范统一,将相同的常见症状、证候的不同表述规范为统一的名词。3在症状规范化、症状量化分级规范化以及专家咨询的基础上,制定慢性肾功能衰竭临床四诊信息采集表及信息采集工作手册。4进行预调查,评价采集表的信度,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慢性肾功能衰竭临床四诊信息采集表及信息采集工作手册。5进行601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常见症状的多中心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保证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可靠性与完整性。6根据信息采集表建立Epidata数据库,完成数据的录入与核对,再将其转化为SPSS数据库。7运用信息技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数据分析为依据,探讨症状的组合规律,进而提取和确定慢性肾功能衰竭临床常见的证候要素,从而为建立新的辨证方法体系提供可靠依据。结果1通过对1994年到2004年共11年来有关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医现代文献资料的回顾性研究,发现文献中共出现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常见中医症状(不包括舌脉)172个,总频数为2885次。出现频数超过100次的症状是乏力182(频数,下同)、腰膝痠软141、纳呆132、浮肿115、恶心100,分别占总频数的6.31%、4.89%、4.58%、3.99%、3.47%。出现频数超过50次的症状是呕吐98、小便少95、头晕84、腹胀82、畏寒77、便溏76、肢冷70、口干67、气短57、神疲54、小便黄赤50。将文献中舌象分为舌色、舌形舌态、舌苔3类后发现舌色中以淡白舌、红舌、淡红舌出现为多;舌形舌态中以胖大舌、齿痕舌、舌有瘀斑出现居多;舌苔中以腻苔、白苔、黄苔出现为多。文献中共出现18种脉象,其中出现频次居于前五位的脉象是细脉、沉脉、数脉、弱脉、弦脉。对证候规范后共归纳为148个证候类型。出现频次在10次以上的证候类型有10个,分别为脾肾阳虚证(61次)、肝肾阴虚证(53次)、气阴两虚证(35次)、阴阳两虚证(30次)、脾肾气虚证(28次)、湿热证(18次)、湿阻证(17次)、脾肾气阴虚证(16次)、血瘀证(15次)、水湿证(13次),其所占频率分别为12.3%、10.7%、7.1%、6.1%、5.7%、3.6%、3.4%、3.2%、3%、2.6%。通过对文献中的证候要素分析,发现病位类证候要素中频数排前3位的是肾、脾、肝,所占频率分别为16.74%、12.43%、5.35%;病因病性类证候要素中频数排前3位的是湿、阴虚、阳虚。所占频率分别为13.13%、12.64%、10.83%。从常见证候、证候要素的典型症状分析中可以看出,在各证候或证候要素的所有症状中出现频次居于前十位的症状基本上都是与中医理论很相符的。从病性类证候要素之间的组合情况来看,两两组合以阴虚+阳虚、阴虚+气虚、湿+热等为多。三个的组合方式中,以湿+阴虚+热、湿+气虚+热等组合形式较多。2在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医现代文献资料分析及症状名称规范化、症状量化分级规范化、专家咨询的基础上,制定出了慢性肾功能衰竭临床症状信息采集表及信息采集工作手册,经预调查对采集表评价合格后,在全国六个中心进行了601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常见临床症状的调查,并建立了症状数据库,以供运用多种数理方法研究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常见证候要素。3对调查的601份病例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在全部资料中,以慢性肾功能衰竭第Ⅲ期病例为最多,约占42.3%。男性患者297人,占49.496;女性患者304人,占50.6%。在全部资料的民族分布上,汉族人数最多,有578人,约占96.2%。患者年龄最大的为65岁,最小的为18岁,平均年龄49.84岁。在患者的婚姻状况上,已婚偶在的为最多,共528例,约占87.9%。在患者的职业构成上以离退休人员、工人、农民为最多,分别是124人、117人、115人,所占比例分别为22.0%、19.5%、19.1%。患者中以初中文化水平者居多,为206人,约占34.3%;高中文化水平者次之,为196人,约占32.6%;具有大学(含大专)文化水平者为107人,约占17.8%。在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原发病中,居前5位的疾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259,43.1%)、高血压肾病(99,16.5%)、糖尿病肾病(93,15.5%)、慢性肾盂肾炎(42,7.0%)和药物性肾损害(42,7.0%)。患者一般症状(不含疼痛二级症状、面色及男妇科症状)中出现频率居前20位的症状是:(1)乏力,(2)腰膝疫软,(3)畏寒,(4)神疲,(5)夜尿频多,(6)咽干,(7)口干,(8)皮肤干燥,(9)健忘,(10)纳呆,(11)失眠,(12)多梦,(13)身重,(14)烦躁,(15)头晕,(16)口渴喜饮,(17)心悸,(18)小便黄,(19)恶心,(20)腰痛。中医病名诊断为虚劳、(慢)关格、水肿、腰痛等居多。经验辨证属阴阳两虚,水湿内停者最多,其次为脾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脾肾阳虚证居多。从证候要素的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出现较多的病性类证候要素有水(湿)、阳虚、气虚、阴虚;出现较多的病位类证候要素有肾、脾、肝。病性类证候要素之间的两两组合中,以阳虚+水(湿)出现最多,三个的组合方式中,阴虚+阳虚+水(湿)出现最多。病位类证候要素之间的组合中以脾肾两脏的组合为最多。各病性类证候要素都与肾脏的组合较多。与文献分析相比较,文献中的症状也是乏力、腰膝痠软出现频率最高。流调和文献分析的前20位症状中有7个相同,它们是纳呆、恶心、头晕、畏寒、口干、神疲、小便黄。在流调和文献分析中脾肾阳虚证、气阴两虚证和脾肾气虚证都出现较多。文献中的证候要素种类要多于流行病学调查。文献中的病性类证候要素出现较多的也是湿、阴虚、阳虚、气虚;病位类证候要素出现较多的也是肾,脾,肝。但证候要素之间的组合情况相差较大,文献中和热邪的组合形式较多,而流调中却很少,这也许和流调的季节为秋冬季有关。对数据资料分层后分析发现不同分期、不同地域、不同原发病的患者在一般情况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异。4通过聚类分析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证候要素进行探讨后认为,聚为不同类别时,虽然每个类别的症状数会有所不同,但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证候要素却可能主要有阳虚、气虚、阴虚、水(湿)、血瘀、火(热)、气逆等。5运用因子分析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证候要素进行探讨,提取出了一些有意义的公因子,从而认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证候要素可能主要有阳虚、气虚、气逆、阴虚、水(湿)、血瘀、风、燥、火(热)等。6在探索性因子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中医理论对因子分析的结果进行了优化,然后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证实性因子分析)对优化后的13个因子与数据进行了拟合,结果显示模型的拟合情况较好,这13个因子基本反应了数据的特征,从而推测CRF的证候要素可能主要有气虚、阴虚、阳虚、水(湿)、气逆、血瘀等。根据模型的输出结果还分析了因子间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与中医理论相符。7通过隐类分析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证候要素进行了探讨,综合信息曲线图、类概率直方图、隐类谱等进行全面分析后,可初步认为其证候要素主要有气虚、阳虚、阴虚、水(湿)、气滞、气逆、血瘀等。随着隐类分析方法的不断完善和成熟,必将为中医证候的研究带来新的突破。8运用复杂系统熵聚堆的方法,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症状数据进行聚堆,从结果可以看出同一证候要素可以有不同的组合形式,同一症状可以出现在不同的证候要素中,并可认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证候要素可能主要有阳虚、气虚、阴虚、水(湿)、血瘀、气滞、气逆、燥等。9通过比较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结构方程、隐类分析、复杂系统熵聚堆几种不同方法从不角度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症状数据分析处理的结果,发现结果中有许多共同的地方,出现了许多相似的症状群,这些症状群反映了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证候要素,从而可认为其证候要素主要有气虚、阳虚、阴虚、水(湿)、气滞、气逆、血瘀等。10运用logistic回归,对临床医师经验辨证中的证候或证候要素与调查的疾病症状进行了回归分析,有的结果与中医理论基本符合,如对阴阳两虚,水湿内停证和脾肾阳虚证的分析等。但由于受到样本量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还并不十分完善。结论1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常见症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按这种关系可将其分成若干个类,这些类与中医的证候(证候要素)很相似,中医证候学可能就是在临床实践中对这种规律的总结和论治中形成的。2通过文献分析和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认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常见的病因病性类证候要素主要有气虚、阳虚、阴虚、水、湿、气滞、气逆、血瘀、燥、热等,可分为正虚和邪实两类。病位类证候要素主要有肾、脾、肝、心、胃等。3证候要素具有多形性,这是由证候要素所属的症状的不同组合形成的,对不同证候要素间的组合规律还有待进一步探讨。4证候要素的症状之间具有交叉性,不同的证候要素可具有一些相同的症状,证候要素的诊断和鉴别必须依靠属于其自身的特异性症状。5证候(证候要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还有很多问题需要随着各种分析方法的改进而进一步探讨。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7-11
Abstract  11-16
英文缩略语  16-17
前言  17-18
文献综述  18-47
  综述1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18-34
  综述2 数理统计方法在中医药科研数据分析中的运用  34-47
第一部分 慢性肾功能衰蝎辨证中常见中医症状、证候证候要素的现代文献分析  47-55
  前言  47
  资料与方法  47-48
  结果  48-52
  讨论  52-53
  小结  53-54
  参考文献  54-55
第二部分 基于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慢性肾功能衰蝎中医症状、证候及证候要素分析  55-129
  前言  55
  第一章 慢性肾功能衰蝎症状信息采集表的制订及评价  55-62
    资料与方法  55-57
    结果  57-59
    讨论  59-60
    小结  60
    参考文献  60-62
  第二章 慢性肾功能衰蝎症状、证候及证候要素特点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  62-129
    资料与方法  62-64
    结果  64-127
    讨论  127-128
    小结  128
    参考文献  128-129
第三部分 基于无监督分析方法的慢性肾功能衰竭证候和/或证候要素研究  129-241
  前言  129
  第一章 基于聚类分析的CRF证候要素的探素性研究  129-138
    资料与方法  129-130
    结果  130-135
    讨论  135-137
    小结  137
    参考文献  137-138
  第二章 基于因子分析的CRF证候要素的探索性研究  138-151
    资料与方法  138
    结果  138-148
    讨论  148-150
    小结  150
    参考文献  150-151
  第三章 基于结构方程的CRF证候要索研究  151-154
    资料与方法  151
    结果  151-152
    讨论  152-153
    小结  153
    参考文献  153-154
  第四章 基于隐类模型分析的CRF证候要素探讨  154-225
    资料与方法  154
    结果  154-216
    讨论  216-224
    小结  224
    参考文献  224-225
  第五章 基于复杂系统熵聚堆的CRF证候要素研究  225-231
    资料与方法  225-227
    结果  227-229
    讨论  229-230
    小结  230
    参考文献  230-231
  第六章 基于多种无监督数据分析方法结果的比较  231-234
    资料与方法  231
    结果  231-233
    讨论  233
    小结  233
    参考文献  233-234
  第七章 基于经脸辨证的CRF证候、证候要素与症状的关系探讨  234-241
    资料与方法  234
    结果  234-239
    讨论  239-240
    小结  240
    参考文献  240-241
结论  241-242
致谢  242-243
个人简历  243

相似论文

  1. 牡丹EST-SSR引物开发及其亲缘关系分析,S685.11
  2. 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骨质疏松症与中医肾虚证的相关性研究,R259
  3. 高血压前期证候特征研究,R259
  4. 痛风方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蕴结证)的临床观察,R259
  5.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候及生活质量的影响,R544.1
  6. 慢性肾功能衰竭并发高钾血症与口服中药汤剂的关联性分析,R692.5
  7.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研究,G645.5
  8. 大豆品种对腐竹品质的影响及其品质评价体系的初步构建,TS214.2
  9. 21个荷花品种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S682.32
  10. 基于聚类分析的P2P流量识别算法的研究,TP393.02
  11. 桃杂交后代(F1)幼苗光合效能评价,S662.1
  12. 南通市农业面源污染负荷研究与综合评价,X592
  13. 土壤环境功能区划研究,X321
  14. 基因表达谱数据聚类分析方法比较与大豆疫霉基因的网络构建,S435.651
  15. 大豆杂种优势及其遗传基础研究,S565.1
  16. 象草自交后代无性系的饲用价值及生物质能特性初步评价,S543.9
  17. 融合粒子群和蛙跳算法的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研究,TP18
  18. 基于同化能力杂种优势早期评价的桃光合特性研究,S662.1
  19. 云南省直管县改革研究,D630
  20. 基于分治法的聚类方法研究,TP311.13
  21. 三十种中成药元素含量分析及基于元素含量的中成药分类研究,R286.0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中国医学 > 中医临床学 > 中医诊断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