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结构、特点及其与工作效果的关系

作 者: 寇冬泉
导 师: 张大均
学 校: 西南大学
专 业: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 职业生涯高原 趋中高原 内容高原 层级高原 职级高原 调节作用 负性职业自我图式
分类号: G451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2203次
引 用: 1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职业生涯高原是个体职业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对个体职业生活和组织的发展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国外对职业生涯高原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但随后的研究主要局限在组织企业里。对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的研究则一直隐含在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探讨中。近年来,国内外一些研究者开始关注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现象,但其研究视角主要立足于教育学,而从心理学视角对教师职业生涯高原展开的研究很少见。本研究以文化本位的心理学研究为导向,以系统结构假设为出发点,以现有职业生涯高原的研究成果为基础,采用不同研究取向,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教师职业生涯高原进行了比较全面而系统的探索。具体而言,应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冈素分析技术,编制了符合心理测量学指标的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的测量工具:在此基础上,运用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技术,全面而系统地探讨了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的特点;应用典型相关和结构方程模型技术,揭示了教师职业生涯高原、人格与工作效果变量间的关系;运用社会认知加工的一些实验范式,探讨了职业生涯高原教师的认知-情绪加工特点,并证实了职业生涯高原教师负性职业自我图式的存在。本研究分为四个部分,围绕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的结构模型、相关因素、职业生涯高原教师的社会认知-情绪加工等问题进行了9项研究。综合这些研究,获得了以下主要结论:1.教师职业生涯高原是一个多维度的层级系统,由趋中高原内容高原层级高原和职级高原构成。2.编制的《教师职业生涯高原问卷》具有较好的心理测量学指标,适合作为我国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的测量工具。3.当前我国教师职业生涯高原处于中等水平,但四个因子的表现水平参差不齐,其中,教师在内容高原上的分值最低,在层级高原上的分值最高。4.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的发展随教龄和年龄的增加而上升,但各因子间的发展有差异;教师职业生涯总体高原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但在内容高原因子上的差异极其显著,男教师的内容高原得分远高于女教师;教师职业生涯高原存在极其显著的学校类型差异;教师职业生涯高原总体上不存在显著的学校性质上的差异,但示范学校在内容高原因子上要显著高于其它学校,在职级高原上要显著低于其它学校;教师职业生涯高原存在显著的学校所在地差异;教师职业生涯高原在总体高原以及趋中高原、层级高原和职级高原三因子上都存在显著的学历和职位差异;5.教师职业生涯高原各因子与其工作效果变量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其中,教师职业生涯总体高原及其趋中高原、内容高原和层级高原三因子与工作投入、工作绩效和工作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与离职意向呈显著正相关;职级高原与工作投入呈显著负相关,与离职意向呈显著正相关;6.人格特征是教师职业生涯高原与工作效果变量的内源调节变量;7.职业生涯高原教师在对职业生活事件的编码、再认、启动等认知环节存在负性认知加工偏向;8.职业生涯高原教师存在情绪一致性效应;9.职业生涯高原教师存在与职业信息有关的负性自我图式,该图式主要包括认知和情绪两方面内容。本研究从多角度,运用多种方法对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高原进行了比较系统而全面的探索,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创新:(1)在研究内容上,构建并验证了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的结构模型,编制了基于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具有较好信效度指标的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的测量工具,考查了我国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的特点,揭示了教师职业生涯高原与工作效果变量的关系,证明了人格在教师职业生涯高原与工作效果变量关系中的调节作用,探索了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的认知-情绪加工特点。(2)在研究方法上,首次将社会认知加工的实验范式引入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研究领域。(3)在理论建构上,通过综合分析和实证研究,首次提出和验证了“人格是教师职业生涯高原与工作效果变量的内源调节变量、职业生涯高原教师具有负性职业自我图式”的观点。本研究丰富了职业生涯高原的内涵,尝试进行了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的研究,对进一步认识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的本质和帮助教师规避和有效应对职业生涯高原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全文目录


摘要  10-12
ABSTRACT  12-15
I 研究背景与研究方法  15-39
  1 研究的提出  15
  2 本研究的价值  15-18
    2.1 理论价值  15-17
    2.2 实践意义  17-18
  3 文献综述  18-34
    3.1 基本概念  18-20
      3.1.1 高原现象  18
      3.1.2 职业生涯高原现象  18-19
      3.1.3 职业生涯高原概念的边界  19-20
    3.2 职业生涯高原现象的研究进展  20-27
      3.2.1 职业生涯高原的前因变量研究  21-23
      3.2.2 职业生涯高原的效果变量研究  23-25
      3.2.3 职业生涯高原的调节变量研究  25
      3.2.4 职业生涯高原的应对策略研究  25-26
      3.2.5 职业生涯高原动态发展模型  26-27
    3.3 职业生涯高原的结构与测量  27-28
    3.4 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的研究取向及研究进展  28-31
      3.4.1 教育学研究取向及研究进展  28-30
      3.4.2 心理学研究取向及研究进展  30-31
    3.5 社会认知加工  31-34
  4 现有研究的不足  34-35
    4.1 基础理论研究薄弱  34
    4.2 研究领域狭窄  34
    4.3 研究方法较为单一  34-35
  5 研究构想  35-39
    5.1 本研究对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的界定  35
    5.2 研究目的  35
    5.3 研究方法  35-36
    5.4 研究假设  36-39
II 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的结构及特点  39-83
  1 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结构模型的建构  39-42
    1.1 引言  39
    1.2 研究目的  39
    1.3 研究方法  39-41
      1.3.1 研究工具  39
      1.3.2 研究对象  39-40
      1.3.3 研究程序  40-41
    1.4 结果与分析  41-42
    1.5 小结  42
  2 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结构模型的探索与验证  42-57
    2.1 引言  42-43
    2.2 研究目的  43
    2.3 研究方法  43-44
      2.3.1 被试  43
      2.3.2 材料  43-44
      2.3.3 程序  44
      2.3.4 统计处理  44
    2.4 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  44-51
      2.4.1 项目分析  44-45
      2.4.2 项目筛选  45-46
      2.4.3 因素确定与命名  46-48
      2.4.4 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48-51
    2.5 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结构模型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51-54
    2.6 讨论  54-56
      2.6.1 关于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结构的基本内容  54-55
      2.6.2 关于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结构模型  55-56
      2.6.3 关于教师职业生涯高原问卷的心理测量学指标  56
    2.7 结论  56-57
  3 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特点研究  57-83
    3.1 引言  57
    3.2 研究目的  57
    3.3 研究对象  57
    3.4 研究材料  57
    3.5 数据处理方法  57
    3.6 结果  57-75
      3.6.1 教师职业生涯高原总体状况  57-59
      3.6.2 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的教龄差异  59-61
      3.6.3 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的年龄差异  61-65
      3.6.4 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的性别差异  65-66
      3.6.5 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的学校类型差异  66-68
      3.6.6 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的学校性质上的差异  68-69
      3.6.7 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的学校所在地差异  69-72
      3.6.8 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的学历差异  72-73
      3.6.9 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的职位差异  73-75
    3.7 讨论  75-81
      3.7.1 教师职业生涯高原总体状况分析  75-77
      3.7.2 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的年龄、教龄特点  77-78
      3.7.3 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的性别特点  78-79
      3.7.4 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的学校方面的特点  79-80
      3.7.5 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的学历、职位方面的特点  80-81
    3.8 结论  81-83
III 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的相关研究  83-103
  1 教师职业生涯高原与工作效果变量之间的关系  83-96
    1.1 引言  83
    1.2 研究目的  83
    1.3 研究方法  83-84
      1.3.1 被试  83-84
      1.3.2 研究工具  84
      1.3.3 数据处理方法  84
    1.4 结果  84-92
      1.4.1 教师职业生涯高原与工作效果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  84-85
      1.4.2 工作效果变量不同水平的被试在教师职业生涯高原上的差异分析  85-87
      1.4.3 不同职业生涯高原水平教师的工作效果变量差异分析  87-89
      1.4.4 教师职业生涯高原与工作效果变量的典型相关分析  89-91
      1.4.5 教师职业生涯高原各因子对其工作效果变量的回归分析  91-92
    1.5 讨论  92-96
    1.6 结论  96
  2 教师职业生涯高原、人格与工作效果变量的关系  96-103
    2.1 引言  96-97
    2.2 研究目的  97
    2.3 研究方法  97-98
      2.3.1 被试  97
      2.3.2 研究工具  97-98
      2.3.3 数据处理方法  98
    2.4 结果  98-101
      2.4.1 教师职业生涯高原、人格与工作效果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  98-100
      2.4.2 人格对教师职业生涯高原与工作效果变量关系的调节作用  100-101
    2.5 讨论  101-102
    2.6 小结  102-103
IV 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的认知-情感特点研究  103-126
  1 职业生涯高原教师的编码特点实验研究  104-110
    1.1 实验目的  104
    1.2 实验被试  104
    1.3 研究方法  104-105
      1.3.1 实验设计  104-105
      1.3.2 实验材料  105
      1.3.3 实验程序  105
    1.4 结果  105-109
      1.4.1 职业生涯高原教师编码量的分析  105-107
      1.4.2 不同被试类型对正性、负性和中性条目的编码分析  107-108
      1.4.3 职业生涯高原教师的编码偏向的分析  108-109
    1.5 讨论  109-110
  2 职业生涯高原教师的再认特点的实验研究  110-115
    2.1 实验目的  110
    2.2 实验被试  110
    2.3 研究方法  110-111
      2.3.1 实验设计  110-111
      2.3.2 实验材料  111
      2.3.3 实验程序  111
    2.4 结果  111-114
      2.4.1 职业生涯高原教师对正性、负性和中性条目的再认量分析  111-113
      2.4.2 职业生涯高原教师的再认偏向的分析  113-114
    2.5 讨论  114-115
  3 职业生涯高原教师启动效应特点的实验研究  115-120
    3.1 研究目的  115
    3.2 实验被试  115
    3.3 研究方法  115-116
      3.3.1 实验设计  115
      3.3.2 实验材料  115
      3.3.3 实验程序  115-116
    3.4 结果  116-119
      3.4.1 职业生涯高原教师启动效应分析  116-117
      3.4.2 职业生涯高原症状教师对正性、负性和中性条目的启动加工分析  117-118
      3.4.3 职业生涯高原教师的启动偏向的分析  118-119
    3.5 讨论  119-120
  4 职业生涯高原教师情绪特点的实验研究  120-126
    4.1 实验目的  121
    4.2 实验被试  121
    4.3 研究方法  121-122
      4.3.1 实验设计  121
      4.3.2 实验的设备及材料  121
      4.3.3 实验程序  121-122
    4.4 结果  122-124
      4.4.1 职业生涯高原教师与非职业生涯高原教师反应时差异分析  122-124
      4.4.2 职业生涯高原教师与非职业生涯高原教师的情绪偏向分析  124
    4.5 讨论  124-126
V 总讨论与总结论  126-137
  1 总讨论  126-134
    1.1 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的结构与测量工具  126-127
    1.2 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的基本特点  127-128
    1.3 教师职业生涯高原、人格与工作效果变量的关系  128
    1.4 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的认知一情绪特点  128-129
    1.5 本研究的特色及创新之处  129-130
    1.6 应对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的建议  130-134
      1.6.1 对教师的建议  130-132
      1.6.2 对学校的建议  132-134
      1.6.3 对全社会的建议  134
  2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134-135
    2.1 教师职业生涯高原问卷需要进一步完善  134-135
    2.2 职业生涯高原教师存在负性职业自我图式的观点有待进一步检验和完善  135
    2.3 教师职业生涯高原、人格与工作效果变量的关系尚需进一步探索  135
    2.4 教师职业生涯高原四因子间的内在关系需要进一步研究  135
  3 总结论  135-137
VI 参考文献  137-149
VII 附录  149-165
VIII 后记  165-167

相似论文

  1. 中小学教师课堂印象管理策略问卷的编制及应用,G632.4
  2. 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政策实施研究,G637.2
  3. 民办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G635.1
  4. 美国中小学教师绩效评价制度研究,G637
  5. 中小学教师教学权和学生评教权的冲突与协调,G632.4
  6. 中小学教师职业高原的现状、成因及其对个体职业生涯的影响,G635.1
  7. 美国公立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制度研究,G637
  8. 美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研究,G635.1
  9. 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项目有效实施策略研究,G635.1
  10. 心理契约破裂对职场偏差行为的影响研究,F272.92
  11. 南宁市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策略研究,G635.1
  12. 促进中小学教师网络环境下有效学习的策略研究,G434
  13. 南京市机关公务员与中小学教师激励措施选择偏好的比较研究,G635.1
  14. 基于信息技术的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个案研究,G635.1
  15. 衡水市中小学教师体育健身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G635.1
  16.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研究,G635.1
  17. 民办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保障问题研究,G635.1
  18.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的元分析,G635.1
  19. 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政策的历史沿革与现实反思,G635.1
  20. 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聘中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G637.2
  21. 中小学教师效能感量表的编制与应用,G635.1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教师与学生 > 教师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