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中印现代化比较研究

作 者: 李云霞
导 师: 汪继福
学 校: 东北师范大学
专 业: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 中国 印度 经济现代化 政治现代化 文化现代化
分类号: D60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1464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中国印度是世界上两个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两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古代文明,又在战后摆脱了内忧外患的历史遭遇,在同样贫弱的基础上,走上现代化道路去追赶现代文明。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印两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都取得了相当的建设成就,而今天又面临着改革和发展。比较分析中印这两个有着极大相似性的后起发展中大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成败得失,对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现代化建设具有启示意义。但目前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都不尽人意。本文从分析中印两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入手,对中印两国的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进行比较研究,总结出两国现代化的发展规律和经验教训,以期获得新的认识。本文的研究对象决定本文必须采用比较研究法和多学科整合法。本课题从现代化的概念出发,通过对各种现代化理论的评析,确立中印现代化比较的内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比较研究方法和现代化理论的比较研究方法,从人类历史发展演化的角度,对中印两国的现代化进程进行比较研究,并对两国的现代化模式进行深入诠释与剖析。本文除了对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和方法的有机运用之外,还必须对法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整合运用。本文致力于中印两国现代化的比较研究。论文首先阐述了中印两国现代化的初始条件。通过自然条件、人口条件、社会组织结构和文化传统等条件的比较分析,从而得出中印两国现代化具有相对不利的初始条件,决定了中印两国独立后现代化的任务更加艰巨。由于两国国情不同,其起始条件也有所不同。但根据本国国情,各国有权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然而在高度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却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无法跨越。然后,根据现代化内容的界定,对中印两国的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和文化现代化进行了比较分析。关于中印两国的经济现代化。通过比较两国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从而得出结论:确定工业化道路必须要立足本国国情,扬长避短;确定工业化道路必须要放眼世界,突出特色;改革开放是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器;土地改革是农业现代化的前提;科技兴农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关于中印两国的政治现代化。通过分析两国的国家结构、政治构架、政党制度等,总结两国政治现代化的发展特点和经验教训。从而得出结论:政治制度的选择必须立足本国国情;政治稳定是压倒一切的大局;不同的政治制度提供不同的现代化国际环境。关于中印两国的文化现代化。通过分析两国的科技教育的发展以及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从而得出结论:科技发展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教育是实现现代化的前提条件;文化转型是实现现代化的普遍规律。本文研究表明,科学发展观是中印两国现代化的战略选择。现代化进程从根本上说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是—个以经济为主,同时也表现在政治、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变化的多方面进程。经济、政治和文化,在任何社会都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其中,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政治是社会发展的保障,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主导。若要保持现代化进程的可持续性,则各个领域必须能够协调发展。因此,科学发展观是中印两国现代化正确的战略选择。社会现代化关键是人的现代化。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社会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社会的现代化意味着人的现代化,同样,人的现代化也意味着社会的现代化。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社会现代化决定着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又推进社会的现代化。当前人类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任何国家的现代化发展都必须转换为人力资本型发展模式,即实现人的现代化已经成为其他一切现代化的基础。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观念到行为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才可被称之为现代国家,中印两国也不例外。虽然中国和印度在发展战略模式和经济体制等分面有许多相似之处,但由于两国采取了不同的社会制度,中国建国50多年现代化发展的成就从总体上看是大大超过印度的。这一判断是建立在对中印两国现代化的初始条件、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和文化现代化等各方面的比较基础之上的。印度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相对缓慢,无疑是归之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以及印度特有的社会文化制度(如宗教等)。虽然印度的总体发展水平低于中国,但其在追求发展的可持续性、公平性、和谐性和社会稳定方面却有诸多经验可供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认真学习。中印两国现代化的比较给我们一个最重要的启示是:两国现代化的发展各有自己的优势,只有互相学习,互相借鉴,才能尽快实现社会现代化。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4-6
英文摘要  6-11
引言  11-19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11-12
  二、关于现代化前人的研究成果  12-14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5
  四、本文的研究方法及框架结构  15-18
  五、本文研究的难点、不足及创新  18-19
第一章 中印现代化的初始条件  19-38
  一、中国现代化的初始条件  19-25
    (一) 内部条件  19-24
    (二) 外部条件  24-25
  二、印度现代化的初始条件  25-31
    (一) 内部条件  25-30
    (二) 外部条件  30-31
  三、本章小结  31-38
    (一) 不同的初始条件,无法选择的起点  31-34
    (二) 相同的起点,不同的发展模式  34-36
    (三) 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作用重大  36-38
第二章 中印两国的经济现代化比较Ⅰ:工业化比较  38-74
  一、关于工业化的理论  38-39
  二、中国工业化的发展  39-51
    (一) 帝国主义的入侵与中国的自强、变法  39-42
    (二) 建国后30 年的工业化  42-46
    (三) 改革与“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46-49
    (四)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49-51
  三、印度工业化的发展  51-70
    (一) 殖民统治与印度工业化的起步  51-54
    (二) 尼赫鲁的工业化道路  54-61
    (三) 改革与工业化道路的转轨  61-65
    (四) 印度知识经济的亮点:软件产业  65-70
  四、本章小结  70-74
    (一) 确定工业化道路必须要立足本国国情,扬长避短  70-71
    (二) 确定工业化道路必须要放眼世界,突出特色  71-72
    (三) 改革开放是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器  72-74
第三章 中印两国的经济现代化比较Ⅱ:农业现代化比较  74-111
  一、农业现代化的理论  74-75
  二、中国的农业现代化  75-90
    (一) 中国的土地改革  76-79
    (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业的发展  79-83
    (三) 中国扶贫计划的实施与绩效  83-88
    (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88-90
  三、印度的农业现代化  90-106
    (一) 印度的土地改革  90-95
    (二) 印度的农业发展与绿色革命  95-98
    (三) 贫困问题与农村扶贫计划  98-102
    (四) 印度农业存在的问题与建设农村计划  102-106
  四、本章小结  106-111
    (一) 土地改革是农业现代化的前提  106
    (二) 科技兴农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106-108
    (三) 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  108-111
第四章 中印两国的政治现代化比较  111-153
  一、政治现代化的理论  111-112
  二、中国的政治现代化  112-133
    (一) 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112-116
    (二) 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  116-124
    (三)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24-126
    (四)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126-130
    (五)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130-133
  三、印度的政治现代化  133-147
    (一) 殖民统治与议会民主制  133-136
    (二) 印度政治体制的结构  136-141
    (三) 印度政治体制运行的稳定功能  141-144
    (四) 印度的政治民主化  144-147
  四、本章小结  147-153
    (一) 政治制度的选择必须立足本国国情  147-148
    (二) 政治稳定是压倒一切的大局  148-150
    (三) 政治制度影响现代化的国际环境  150-153
第五章 中印两国的文化现代化比较  153-195
  一、关于文化现代化的理论  153-154
  二、中国的文化现代化  154-174
    (一) 中国的科技政策与科技发展  154-159
    (二) 中国的教育政策与教育发展  159-166
    (三) 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166-171
    (四) 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71-174
  三、印度的文化现代化  174-190
    (一) 印度的科技政策与科技发展  174-179
    (二) 印度的教育政策与教育发展  179-182
    (三) 印度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182-186
    (四) 印度世俗化  186-190
  四、本章小结  190-195
    (一) 科技发展是现代化的关键  190-191
    (二) 教育是实现现代化的前提条件  191-192
    (三) 文化转型是实现现代化的普遍规律  192-195
结 语  195-208
  一、科学发展观是中印两国现代化的战略选择  195-198
  二、中印两国现代化的优势比较  198-203
  三、社会现代化关键是人的现代化  203-208
参考文献  208-217
后记  217-218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218

相似论文

  1.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与儒学传统思想的继承,G633.2
  2. 塞缪尔·亨廷顿的政治稳定理论研究,D09
  3. 中印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之比较研究,G623.58
  4. 福建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研究(1949-1976),D665
  5. 第29届奥运会中国男篮攻防转换的研究分析,G841
  6. 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服装结构研究,TS941.1
  7. 后配额时代中印纺织品贸易发展关系研究,F752.7
  8. 哲学视域下的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建设研究,D25
  9.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D61
  10. 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观演变中的思维方式变革,D61
  11.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宗教政策研究,D635
  12. 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律制度完善研究,D922.68
  13. 传播学视域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B27
  14. 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改革与完善的路径选择,D25
  15. 论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的制度化建设,D262.11
  16. 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研究,D616
  17. 我国大学文科教育本质和功能的反思,G649.2
  18. 我国企业档案管理体制的发展与演变,G275.9
  19. 中国科技传播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G301
  20. 夏南牛和中国西门塔尔牛肉品特性的比较研究,S823
  21. 道安与佛教中国化,B948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中国政治 > 政策、政论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