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变俗与变政

作 者: 艾萍
导 师: 忻平
学 校: 华东师范大学
专 业: 中国近现代史
关键词: 民俗变革 政府权威 秩序重建 社会进步
分类号: K295.1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60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选取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十年间,上海的民俗变革历程为考察对象,探讨政府权威构建和维系的场景。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新政权首先面临的就是构建和维系政府权威的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政府必须在维持社会稳定和推动社会进步两个方面进行努力。民俗变革也正是围绕这两个目标展开。本文主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章,对国民政府时期上海市政府民俗变革的缘起进行分析。社会发展是民俗形成、变异的动力,近代上海都市民俗在世界城市化的浪潮中形成,展示出中西交汇、南北兼容、新旧杂陈的多元面相。与此同时,民俗的两重性特征,即:良俗推动社会进步,陋俗阻碍社会发展不会改变。政府将民俗变革纳入国家权力视野,不仅是维护政治统治的传统手段,亦是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规定性的产物。民国以来,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政府很快将俗为政先、以俗变政的理念付诸于实践,国民政府也将在此基础之上继续变俗以变政的努力。第二部分即第二、三章,主要考察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上海市政府以俗变政,构建和维系政府权威的历程,兼论中央、地方、民众三者的关系。其中,第二章着重论述政府破旧立新、重建秩序的历程。在对破旧立新背景、历程、特点进行阐释的基础上,分别以破除迷信和推行革命纪念日为例,分析涤荡旧俗和铸模新俗的过程和民众的反应。结果显示,国民政府旧俗的涤荡充满波折,新俗的铸模亦陷入困境。于是,化解合法性危机,实现权力向权威的转化这一问题依旧存在。第三章论述政府如何通过化民成俗,推动社会进步。在这一阶段,国民政府建立了一个高效能的组织系统,进行强制性社会动员,以推动民俗变革走向系统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强制性社会动员缺乏应有的广度和深度,其间不可避免地出现异趋,由此产生了整合的需要。对此,政府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是在社会整合力尚未崛起时,运用政治整合力试图唤醒市民现代意识的群体觉醒,引导民间力量积极参与社会革新,促使社会整合力的养成;二是在双轨制制度环境下,向租界学习,积极引入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充分发挥政治治理职能。最后,本文分别以集团结婚和丧葬礼俗为例,展示特殊时代背景下,政治整合力运作的场景。第三部分即第四章,通过对变俗与变政的结果及制约因素的分析,探讨政府权威维系过程中,中央与地方、国家权力与社会民俗的关系。纵观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民俗变革,笔者以为,这场俗改凸显以人为本,贯穿科学精神,促进了现代性的增长和社会文明进步;但是无法达成政府藉此巩固统治、维系权威的梦想。其两大制约因素分别为:其一,从共时性角度来看,被异化的“摩登”已然成为上海都市的象征,并成为引发地方张力的线索,中央变俗措施在地方被成功消解或转化;其二,从历时性角度来看,民俗的传承性成为政府强力介入民俗时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因素,长期留存的民间信仰和影响深远的宗法观念既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资源:亦是变俗变政中巨大的阻碍。综而言之,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民俗变革的实质就是要维持社会秩序、推动社会进步,以此实现夯实政府执政的合法性基础、构建和维系政府权威的终极目标,秩序与进步的偕同与纠葛正是民俗变革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在移风易俗过程中,现代国家更应该立足于民俗的“民”性,以“民”为本,以“民”为主,因势利导,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二者的关系,使传统民俗化为构建现代民族国家的重要力量。

全文目录


摘要  6-8
Abstract  8-14
导言  14-26
  一、选题旨趣  14-17
  二、学术回顾  17-21
  三、资料概况  21-22
  四、研究取向  22-24
  五、基本框架  24-26
第一章 上海市政府变革民俗的缘起  26-74
  第一节 城市化与上海都市民俗  26-38
    一、城市化与都市上海  27-31
    二、上海都市民俗特征  31-38
  第二节 政由俗革:民俗变革的背景分析  38-50
    一、变俗与转型期秩序稳定  38-40
    二、变俗与城市经济发展  40-43
    三、变俗与现代文明进步  43-48
    四、租界的刺激与示范  48-50
  第三节 革故鼎新: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50-60
    一、以巩固统治为变俗根本  51-55
    二、以南京临时政府法令为蓝本的上海特色  55-58
    三、变俗结果的不彻底性  58-60
  第四节 继承与异动:北洋政府时期  60-74
    一、继承辛亥遗产,新俗初立  60-67
    二、尊孔复古,陋习重现  67-74
第二章 破旧立新与秩序重建(1927—1934)  74-128
  第一节 破旧立新:民俗变革的全面展开  74-89
    一、变俗背景与历程  74-80
    二、特点  80-89
  第二节 旧俗涤荡的波折—以破除迷信为例  89-107
    一、取缔迷信营业与民生经济  90-98
    二、禁止迎神赛会与地方秩序  98-107
  第三节 新俗铸模的困境—以推行革命纪念日为例  107-128
    一、革命纪念日的确立  108-112
    二、纪念日的推行  112-121
    三、纪念日的现实操演  121-128
第三章 化民成俗与社会进步(1934—1937)  128-186
  第一节 变俗变政的系统建构  128-138
    一、第一阶段(1934.2-1934.7):系统初建,宣传为主  129-133
    二、第二阶段(1934.7-1937.8):组织加强,逐步推进  133-138
  第二节 组织化的社会动员  138-150
    一、识字运动  139-143
    二、卫生运动  143-145
    三、社会动员及其效果  145-150
  第三节 政治整合与社会整合—以集团结婚为个案  150-163
    一、政府引领与集团结婚的出现  150-154
    二、政府管理与集团结婚发展  154-156
    三、集团婚礼的特点  156-160
    四、集团结婚的社会效应  160-163
  第四节 双轨制下的整合效应—丧葬礼俗的演变  163-186
    一、中西冲突与家舍问题  164-168
    二、租界与公墓制引入  168-171
    三、学习西方:市政府的殡葬管理  171-180
    四、现代性与丧葬礼俗  180-186
第四章 进步与秩序:民俗变革的效果与制约因素分析  186-226
  第一节 变俗变政的效果  186-190
    一、变俗:现代性增长的动力  186-189
    二、以俗变政:任重而道远  189-190
  第二节 上海的地方性:一种共时性的考察  190-210
    一、“破坏摩登”:取缔“奇装异服”禁令的出台  191-198
    二、“摩登无罪”:禁令推行中的上海特色  198-204
    三、摩登化:上海地方性探究  204-210
  第三节 民俗的传承性:一种历时性的考察  210-226
    一、民间信仰长期留存  211-216
    二、宗法观念影响深远  216-226
结语  226-230
附录  230-252
主要文献目录  252-264
后记  264-265

相似论文

  1. 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研究,A811
  2. 社会进步与发展伦理的构建,D61
  3. 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630
  4. 美国“黑幕揭发运动”研究,G219.712
  5. 乡镇政府权威流失研究,D630
  6. 关于贯彻科学发展观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思考,D61
  7. 交往与社会进步,B03
  8. 清代漳州府械斗问题探究,K249
  9. 构建武汉“两型”社会的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研究,D67
  10.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进步评价尺度的探索研究,D61
  11. 社会进步标准的当代阐释,B03
  12. 《鹖冠子》与先秦道家,K231
  13. “中体西用”文化范式再思考,K25
  14. 战后上海“社会秩序”的重建及其失败,D693.6
  15. 政府权威的历史发展及我国服务型政府权威建设,D625
  16.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研究,F320
  17. 服务型政府视角下的政府权威问题研究,D630
  18. 明遗民群体的消失—现象背后的文化意义,K249
  19. 公民参与视野下的当代中国政府权威,D623
  20. 论我国转型期的政府权威,D62
  21. 鲁迅评价刍议,I210.9

中图分类: > 历史、地理 > 中国史 > 地方史志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