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双拥工作的伦理分析

作 者: 朱磊
导 师: 文艺文
学 校: 广西民族大学
专 业: 伦理学
关键词: 双拥工作 历史考察 伦理分析
分类号: E22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5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双拥工作是中国共产党和军队处理军政军民关系的重要思想和方法,生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政府和军队践行“为人民服务”的终极伦理价值取向。回顾双拥历史,我们可以真切感触到其强劲的历史脉搏:革命战争年代,它有效加强了军政军民团结,形成了军民团结如一人般的铜墙铁壁;和平建设时期,它引导军民利益趋同,发挥军地不同优势、互帮互助,协力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双拥工作是军政军民之间信息互通的桥梁、增进情感的纽带、互助团结的增益机制,发挥着凝聚军心民心、激励军民共进、调节军政军民利益、增进军政军民团结的作用。近70年的历史,双拥工作由萌芽、产生、发展到繁荣,也曾遭遇文革时期的挫折,但是整体不断发展创新,内涵不断丰满。双拥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生活,逐渐内化为一种意识,一种伦理,一种文化。但是,新时期随着时代环境的变化,计划经济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双拥工作面临机遇的同时遇到了巨大的挑战。长期的和平环境使人们习惯于和平的氛围,习惯于战争远离假象的感觉,失去了对战争的警惕,并逐渐淡化了双拥主体之间的伦理关系;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急剧转型过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的深入发展,导致利益主体多元化和社会价值观的多样化,导致双拥主体间利益冲突遽然增多。本文正是基于这个严峻的现实,建议从伦理层面增强军民关系和谐的思想基石、进一步明确双拥主体间的责任关系、狠抓部队作风纪律建设、铸牢保国卫民的奉献精神,并不断完善双拥工作机制,以期保持双拥工作的积极作用。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9
绪论  9-14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9-10
    (一) 选题依据  9
    (二) 选题的意义  9-10
  二、相关研究现状  10-12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12-13
    (一) 研究方法  12-13
    (二) 研究思路  13
  四、创新之处  13-14
第一章 双拥工作主体伦理关系及伦理属性  14-27
  第一节 双拥工作主体伦理关系  14-20
    一、双拥工作的内涵  14-15
    二、双拥工作主体的伦理关系  15-20
  第二节 双拥工作的伦理属性  20-23
    一、合人民性  20-22
    二、历史进步性  22-23
  第三节 双拥工作的价值意义  23-27
    一、凝聚军心民心的价值  23-24
    二、激励斗志的价值  24-25
    三、积极引导的价值  25
    四、调节利益的价值  25-27
第二章 双拥工作的历史考察  27-40
  第一节 双拥工作产生的历史机缘  27-31
    一、双拥工作产生的时代背景  27-29
    二、双拥工作产生的伦理基础  29-30
    三、双拥工作产生的实践基础  30-31
  第二节 延安时期双拥工作的产生  31-34
    一、双拥工作的萌芽  31-32
    二、双拥的正式提出及历史作用  32-34
  第三节 解放战争时期的双拥工作  34-36
    一、解放战争时期双拥工作的辉煌成绩  34-36
    二、解放战争时期双拥工作的经验  36
  第四节 建国以来的双拥工作  36-40
    一、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的双拥工作  36-37
    二、改革开放后的双拥工作  37-40
第三章 新时期双拥工作影响因素的伦理反思  40-47
  第一节 长期和平环境对双拥工作的价值影响  40-43
    一、和平时期双拥工作主体伦理关系的淡化  40-42
    二、“温水效应”下忧患意识淡薄  42-43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双拥工作的价值影响  43-47
    一、利益主体多元化对双拥工作的影响  43-45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观多样化对双拥工作的影响  45-47
第四章 强化新时期双拥工作的伦理思考  47-55
  第一节 夯实双拥工作主体和谐团结的伦理基石  47-49
    一、增强国民的忧患意识  47-48
    二、增强双拥工作主体的责任感  48-49
  第二节 永葆子弟兵“为人民服务”的伦理精神  49-52
    一、认真做好党的“形象代言人”  50-51
    二、争当新时期“最可爱的人”  51-52
  第三节 完善双拥工作的合理机制  52-55
    一、强化双拥机构领导力  52
    二、强化双拥工作的整合力  52-53
    三、完善军人社会化保障制度的激励力  53-55
结语  55-56
参考文献  56-60
后记  60

相似论文

  1. 建国初期学校教育的政治社会化历史考察,G529
  2.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考察与经验启示,D231
  3. 中国电视媒介“弱势群体歧视”现象的伦理分析,G206
  4. 当代中国农村土地物权制度的历史考察与思考,F301
  5. 明初反腐治贪的历史考察,K248.1
  6. 中国“亲亲相隐”制度及其现代立法思考,D929
  7. 福建城镇集体工业史研究(1949-1992),F121.22
  8. 菲律宾华文教育发展研究,H195
  9. 中共指导资本市场发展的历史考察及经验研究,F832.51
  10. 代孕母亲的伦理反思,B82-052
  11. 中央苏区红色标语的历史考察与当代价值研究,D231
  12. 伦理视角下的艾滋病孕妇问题探析,R-052
  13. 政绩观的历史考察与理论探析,D262.3
  14. 高校思想品德课程建设的历史与现实考察,G641
  15. 社会保障水平的伦理分析,D632.1
  16. 民国时期研究生教育的历史考察与思考,G643
  17. 论凌力长篇历史小说的悲剧意识与“文明”视角,I207.42
  18.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历史考察与思考,G641
  19. 安顺屯堡文化区域形成之历史考察,G127
  20.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的伦理分析,D923.8

中图分类: > 军事 > 中国军事 > 政治工作 > 群众工作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