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习行经济

作 者: 傅济锋
导 师: 谢遐龄
学 校: 复旦大学
专 业: 中国哲学
关键词: 习行经济 实学 习斋哲学 儒学发展
分类号: B249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5年
下 载: 215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明末清初,经历了民族社会沧桑巨变与理学衰落的双重困厄,儒家学者沉痛反思社会治乱的根源与儒学未来发展的出路,普遍认为“学术不明”是造成社会衰亡之根源,而欲以复兴儒学为救治时艰之良方,或主张反王尊朱、或主张通经明道,理学批判与经世致用思潮交迭兴起;而在清初文教政策之下,朱子理学官方权威逐渐确立,经学考据也得到表彰,儒学的发展发生了复杂的变化。习斋哲学正是在明末清初社会历史与儒学发展的双重背景之下产生。习斋哲学切于对现实民生社会及儒学未来发展的关注,从孟子论治而悟古圣“学、教、治一致之道”乃在于顺性中度而制为礼乐,从而知宋儒之论学、论治背离周孔之正学、正道,其论性有违人性自然,故而学亡道丧、乾坤湮晦;在继承孔、孟性善论的基本立场并吸取明代自然人性论的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坚决批判了宋明理学静敬、空虚无用之学、教及其严重危害,并对造成这种学、教之理论根源进行深入的批判。如批判宋明儒之理气观、人性论及格物致知论等思想观点,提出并阐述了“理、气一致”的理气观、“气质性善”论的人性论思想以及以“习行六艺”为主调的格物论思想,论证了古圣儒学“道在六艺”、“六艺总归(?)礼”、“道即是礼”的观点;依据古圣“学、教、治之道一致”的原则,主张以“习行六艺”为学、教之根本内容,复兴儒学礼、乐教化,实学实习“六艺”之文,践形尽性以实体实行“六艺”之道;进而主张以复古“礼治”经济民生天下为旨归。最终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建基于气质性善论”的“习行经济”的实学思想。整个习斋哲学明显地遵循着“辨学”、“明道”、“致用”的内在逻辑理路,在每一个理论环节上都有完整的展开。习斋哲学切于现实民生社会的关注,坚持了儒学传统并吸取了前代哲学发展的理论成果,创造性地提出自己独特的思想理论,对当时代社会政治与学术的发展作了积极有效的回应,产生相当的影响。本文正是参照这一时代背景,循着习斋哲学“辨学”、“明道”、“致用”的内在逻辑理路,分别从“‘理、气一致’的理气观”、“气质性善论”、“以‘习行六艺’为主调的格物论”、“复古‘礼治’的思想主张”等方面对其作了全面深入的考察。最后本文还分析了习斋哲学复古“习行六艺”的思想对于探索儒学近代化、现代化道路的价值与意义。

全文目录


中文提要  6-7
Abstract  7-9
前言  9-14
  一、研究动机  9
  二、习斋哲学研究综述  9-12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  12-14
第一章 引论  14-70
  第一节 习斋之生平及学思历程  14-25
  第二节 习斋哲学产生的背景  25-42
    一、明末清初的社会变革——习斋哲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26-28
      (一) 明朝的衰亡历史教训激起学界的沉痛的反思  26-27
      (二) 清初实施的文化政策的影响  27-28
    二、明末清初儒学思想的发展——习斋哲学产生的理论背景  28-42
      (一) 明末清初社会危机的爆发与理学的衰落  28-32
      (二) 明末清初理学批判与经世实学的兴起  32-42
  第三节 习斋哲学的产生、发展  42-62
    一、对于"明亡,亡于学术"的理论反思  42-44
    二、对清初学术发展的回应  44-50
      (一) 对于"反王尊朱"的理论动向的批判  45-49
      (二) 对于清初学术吴现出多种路向的发展的回应  49-50
    三、习斋之为学方向与学术特点  50-62
      (一) 批判理学  50-53
      (二) 倡导"习行经济"之学  53-56
      (三) 习斋哲学的三个主要的特点  56-58
      (四) 从明末清初中国社会思潮的发展看习斋哲学的回应  58-62
  章末小结:——"吾从孟子论治而悟学"  62-70
第二章 重"习"之气质性善论  70-166
  第一节 人性论问题的概述  72-99
    一、人性论问题的早期发展及问题发生的实质  72-81
      (一) 人性论问题的早期发展  72-78
      (二) 人性论问题发生的实质  78-81
    二 宋、明人性论问题的发展  81-99
      (一) 张载之"性分二元"、"变化气质"说  84-87
      (二) 二程之"惟理可进"、"主敬穷理"说  87-91
      (三) 朱熹之"气偏性便偏"、"变化气质"说  91-97
      (四) 阳明"良知"说到其后学之"自然人性"论  97-99
  第二节 重"习"之气质性善论  99-147
    一、习斋气质性善论思想的缘起  99-101
    二、"理、气一致"的理气观  101-114
      (一) "天道统体"的宇宙观及宇宙生成论  102-107
      (二) "理"、"气"范畴  107-109
      (三) "理、气一致"的"理"、"气"关系  109-114
    三、"性即是气质之性"  114-123
      (一) 习斋对于"性"之内涵的阐释:"物则非性而何?"  114-121
      (二) "性、形不二":"性"与"气质"的关系  121-123
    四、"气质之性善"  123-131
      (一) 习斋对"气质之性恶"观点的批判  124-128
      (二) "气质之性善"观点的提出  128-131
    五、"恶"由"引蔽习染"说  131-136
      (一) 习斋重"习"的思想:"习与性成"  131-132
      (二) "恶"产生的根源:"祸始引蔽"  132-136
    六、"践形尽性"的工夫论  136-147
      (一) 由"气质偏驳易于引蔽习染"到"欲使私欲不能引染,惟在明明德"  137-139
      (二) 从"践形尽性"到"习行六艺"  139-143
      (三) "修德立业":以"德性"达至"事功"  143-147
  第三节 以气质性善为出发点的义利观  147-153
    一、"利者,义之和"  147-149
    二、"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  149-150
    三、习斋义利观的新内涵  150-153
      (一) "圣贤之欲富贵,与凡民同"  150-151
      (二) "非力不食":"义"之新解  151-153
  第四节 关于习斋人性论思想的定位与思考  153-156
  章末小结:  156-166
第三章 以"习行六艺"为主调的格物论  166-230
  第一节 宋明儒关于"格物致知"问题的基本观点  170-180
    一、朱熹之"致知在格物"说接着二程说  170-175
    二、阳明"格物在致知"的思想  175-180
  第二节 对宋明儒格物论的批判  180-198
    一、"读书、静坐乃学术无用为害最大者"  182-186
    二、何以以静坐、读书为为学工夫?  186-194
    三、"读书乃致知中之一事"  194-198
  第三节 以"习行六艺"为主调的格物新论  198-222
    一、格物新论:"格物非他,即学习六艺以成其德与行"  198-213
      (一) "格"乃"犯手捶打搓弄之义"  199-202
      (二) "物即‘三物’之物"  202-208
      (三) "格物非他,即学习六艺以成其德与行"  208-213
    二、格物余论:"六艺总归一礼"  213-222
      (一) "道在六艺"  213-215
      (二) "道即礼"  215-218
      (三) "六艺总归一礼"  218-220
      (四) "体用一致":"明道"以"致用"  220-222
  章末小结:  222-230
第四章 复古"礼治"的思想主张  230-274
  第一节 习斋复古"礼治"思想的发生  230-236
    一、明末清初"复古"与"经世致用"思潮的涌动  230-232
    二、习斋复古"礼治"思想的发生  232-236
  第二节 躬行古"礼"的实践与倡导  236-240
    一、习斋对于古"礼"的躬行实践  236-237
    二、习斋对于躬行古"礼"的倡导  237-240
  第三节 习斋复古"礼治"的改革主张  240-268
    一、"富天下"的经济改革主张  240-249
      (一) 复"井田"以"均田"  240-246
      (二) 关于水利思想:"兴利即除害"  246-247
      (三) 税制改革:"税本色"  247-249
    二、"强天下"的军事改革主张  249-251
    三、"安天下"的教育改革主张:学术、人才、政事  251-262
      (一) "学术乃人才之本、政事之本":教育之重要地位  251-252
      (二) 教育之目的:"人才论"思想  252-253
      (三) 教育选拔制度上以"选举"代"考试"  253-256
      (四) 教育之内容:"正大经",突出"三事"、"三物"之学教  256-258
      (五) 教育之方针、方法  258-260
      (六) 关于学校教育重要性的思想:兴礼乐、谨学校  260-262
    四、政治改革的主张  262-268
      (一) 秉持"得君行道"之政治原则  262-263
      (二) 封建与分权  263-268
  章末小结:  268-274
结束语——习斋哲学之定位及本文之总结  274-280
参考文献  280-288
附录一:习斋哲学演进之逻辑分析  288-306
附录二:习斋哲学理气观问题的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306-310
后记  310-312

相似论文

  1. 个体性与公共性之间:《四库全书总目》阐释思想之精神,K204
  2. 朝鲜一代名臣——南公辙研究,K312
  3. 曾子伦理思想初探,B82-09
  4. 邓小平的实用理念与近代经世实学思潮,D092
  5. 顾宪成实学思想研究,B248
  6. 易堂九子与清初学风,K249
  7. 政治和文化双重影响下的国家治理,K234.1
  8. 《盐铁论》的主要思想及其文学价值,K234.1
  9. 从《日知录》看顾炎武历史编纂思想,K092.48
  10. 明清启蒙思想家经世致用教育思想研究,G40-092
  11. 柳宗元与中唐儒学,K242
  12. 西汉前期儒学发展的新动向,K234
  13. 刁包思想初探,K248
  14. 明清之际的社会思潮与朝鲜实学,C091
  15. 论《西国记法》在明清之际中国的遭遇及其启示,K248
  16. 论吕祖谦的实学教育思想及其价值,B244
  17. 陆九渊研究,B244.8
  18. 论明清之际实学思潮中的经世思想,B248
  19. 易学视野中的“横渠四句教”,B244.4
  20. 颜元实学教育思想研究,G40-092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中国哲学 > 清代哲学(1644~1840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