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明清之际的社会思潮与朝鲜实学

作 者: 李英顺
导 师: 李宗勋
学 校: 延边大学
专 业: 专门史
关键词: 明清之际 社会思潮 朝鲜 实学
分类号: C09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3年
下 载: 278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中国明清之际朝鲜李朝后期,封建制度的丧钟虽还没有敲响,但在这个制度内部进行自我反思与对之批判已经有了必要和可能,作为这种自我反思与批判之产物的实学思潮,从社会的各个领域开辟出了新的局面,形成了新的社会风貌,起到了促进封建文化解体的作用。可以说,具有启蒙意义的实学思潮事实上成了向近代化迈进的桥梁。本文运用国内外的有关资料,试对明清之际与李朝后期的实学思潮从产生、发展及特点等方面作进一步阐述,并对中朝实学的异同作一比较。本文论述了三个问题:一、明清之际的社会思潮中国明清之际,经历了一次巨烈的社会振荡。这一社会振荡,集中地暴露了封建社会的痼疾,有着广阔的社会背景和长久的历史酝酿,给思想文化领域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在这个社会巨变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思想家,从哲学、历史、政治、伦理等各个方面,对宋明以来的理学进行了批判。而此间西学的输入,又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客观上推进了明清之际社会思潮的高涨。展开于明清之际“天崩地解”时代的社会思潮“是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通往近代新学的桥梁,是近代进步学者批判封建制度的理论先驱”。二、朝鲜实学朝鲜实学不像儒、佛、道那样直接从中国传入,而是在朝鲜自己的历史与现实文化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但在形成初期和发展过程中明显受到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及欧洲西学的影响。17世纪朝鲜李朝后期,面对政治的腐败、经济的无力,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立足于现实,以舍虚务实的思想方法提出一系列救国扶民的思想和主张。李朝后期的实学思想是朝鲜古代传统文化通向新学即开化思想的桥梁,是古代传统社会向近代新社会转向的心理准备期的反思,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启蒙意义。三、中朝实学思潮的比较中朝两国实学思潮的兴起、发展及其思想内容,呈现出一些共同的特征,但因两国社会历史条件的差异,其发展情况、社会影响和历史作用等方面又各有不同之处。综上可知,历史上中朝两国实学思潮虽各有不同的特点,但都经历了兴盛发<WP=3>展的灿烂时期,其丰富的内容,革新创造的勇气和闪烁着近代曙光的启蒙精神,都对本国的经济、政治乃至思想文化起过推动作用。它还将作为一份丰厚的精神财富,融入本国的传统文化之中,为后人所继承和发扬光大。

全文目录


摘要  2-4
Abstract  4-7
第一章 绪论  7-9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7
  1.2 学术界研究情况  7-8
  1.3 研究方法与结构  8-9
第二章 明清之际社会思潮  9-23
  2.1 晚明实学思潮的产生  9-14
  2.2 明清之际经世实学的发展  14-20
  2.3 清初考据实学的兴起  20-23
第三章 朝鲜实学  23-34
  3.1 朝鲜实学的产生  23-27
  3.2 朝鲜实学的发展阶段  27-30
  3.3 朝鲜实学的特点  30-34
第四章 中朝实学思潮的比较  34-42
  4.1 中朝实学思潮的共同点  34-37
  4.2 中朝实学思潮的不同点  37-42
结论  42-43
参考文献  43-45
注释  45-47

相似论文

  1. 在京朝鲜族青年跨文化适应研究,C95
  2. 新井白石的朝鲜观,K313.4
  3. 《备边司誉录》史料价值初探,K312
  4. 明清之际辽东佟氏家族研究,K248
  5. 李明博政府对朝政策转变的原因及其影响,D815.2
  6. 朝鲜白头翁的化学成分研究,R284
  7. 朝鲜语专业立交式人才培养模式建构方案研究,H55
  8. 青岛市“朝鲜族社区”建设的政策研究,D669.3
  9.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研究,D61
  10. 论中韩两国在构建朝鲜半岛和平机制中的作用,D822.331.2
  11.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研究,C912.67
  12. 延边朝鲜族传统民居特征及发展趋势研究,TU-05
  13. 延边朝鲜族传统节日的人类学解读,G122
  14. 基于家族关系的延边地区朝鲜族社会网络空间结构研究,K901.8
  15. 和龙市朝鲜族人口迁移特征及农村区域变化研究,K928.5
  16. 中国朝鲜族绘画作品中体现的韩国民艺性研究,J205
  17. “政治共名”时期朝鲜族戏剧研究,J809.2
  18. 唢呐曲《庆丰收》与《百鸟朝凤》之比较研究,J607
  19. 朝汉语第二人称指示对比,H55
  20. 《华语类抄》的词汇研究,H55
  21. 朝鲜语讯问笔录的语言考察,H55

中图分类: > 社会科学总论 > 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论 > 社会科学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