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东晋佛教思想与文学研究

作 者: 玄宗女贵莲(释慧莲)
导 师: 陈庆元
学 校: 福建师范大学
专 业: 中国古代文学
关键词: 东晋 佛教思想 文学
分类号: B949.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5年
下 载: 1033次
引 用: 6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首先赴依附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道术、玄学;至东晋佛教继续与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融合、发展,影响遍及全国,教理研修远远超过了前代。至此,佛教摆脱了玄学的影响,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佛教僧侣:佛图澄、道安的弘传,支道林的融玄阐佛,鸠摩罗什的译经,僧肇的解空第一,慧远及其结社念佛,竺道生与佛性论等,都显示出东晋佛教在整个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 当时,佛教思想文化逐渐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心灵之中,无论在文化或思想上,对中国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改变,佛教与文学的关系亦然。东晋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阶段。这一阶段,佛教僧侣与玄学名士交往甚密,使佛教深入到士大夫阶层。在文学领域,士大夫们已经潜移默化地在诗文中宣扬佛教义理以及他们本人对佛理的参悟了。佛教影响或表现在文学家的思想中,或在文学创作中,其中诗歌与小说尤为明显。而且,不少文人的佛学和玄学造诣皆十分精深。在他们的诗文作品中,或是融玄阐佛,或是阐明顿悟佛性论,或是体现佛教人生空幻无常的思想和生死观等,从而促进了中国哲学思维的发展。就东晋诗歌而言,其中的玄言诗、山水诗、佛理诗与佛教的宗教理想和佛学理论中独特的思维方式,如空、心性、言意、大慈大悲、因果、戒律之类皆有密切的关系;佛经故事的丰富想象力,佛教宣畅的神通变化,尤其是当时流行的观音感应故事为中国古典小说带来了新的生命力,拓展了新的叙事领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之,透过当时佛学、文学之互融互摄的状况,我们可以看到佛教思想对中国文学乃至文化的影响层面,可谓既深且广。

全文目录


第一章 绪论  7-12
  第一节 写作缘起  7-8
  第二节 研究思路、范围与对象  8-9
  第三节 本论文主要参考资料  9-12
第二章 东晋佛教概述  12-51
  第一节 佛教入华与发展  12-20
    一、佛教入华  12-14
    二、佛教的发展  14-20
      (一) 东汉末期  14-16
      (二) 三国时期—酝酿期  16-18
      (三) 西晋时期—发展期  18-20
  第二节 东晋佛教  20-51
    一、东晋帝王对佛教的提倡、支持  21-25
    二、鸠摩罗什及其译经活动  25-29
    三、东晋高僧与玄学  29-36
      (一) 支遁与玄学  29-32
      (二) 僧肇与玄学  32-36
    四、慧远及其结社念佛  36-42
    五、竺道生与佛性论  42-50
      (一) 竺道生思想之背景及其渊源  42-43
      (二) 顿悟学说  43-47
      (三) 佛性论—一阐提人皆有佛性  47-50
    小结  50-51
第三章 佛教与东晋文人  51-85
  第一节 陶渊明与佛教  52-68
    一、陶渊明的生平和思想  52-56
    二、陶渊明作品中的佛教思想  56-68
      (一) 人生空幻无常  56-61
      (二) 生死观  61-68
  第二节 谢灵运与佛教  68-85
    一、谢灵运的生平  69-72
    二、谢灵运和东晋高僧  72-79
    三、谢灵运《与诸道人辩宗论》  79-85
第四章 佛教与东晋诗歌  85-157
  第一节 玄言诗  85-108
    一、玄言诗形成  86-90
    二、玄言诗中的玄思佛理  90-108
      (一) 玄言诗中的玄佛交融  90-99
      (二) 玄言诗中的本体论  99-104
      (三) 玄言诗中的言意之辨  104-108
  第二节 山水诗  108-132
    一、山水诗的溯源与形成  108-112
    二、东晋佛教对山水诗形成的贡献  112-125
    三、谢灵运山水诗中的“顿悟”思想  125-132
  第三节 佛理诗  132-157
    一、佛理诗兴起的背影  132-142
      (一) 佛学与玄学思想的交融  132-134
      (二) 僧诗创作的开始  134-136
      (三) 偈颂对佛理诗的影响  136-142
    二、佛理诗的佛教思想  142-157
      (一) 无常与性空思想  142-144
      (二) 言不尽意思想  144-146
      (三) 大慈大悲思想  146-147
      (四) 戒律思想  147-154
      (五) 因果思想  154-157
第五章 东晋志怪小说中的佛教神通  157-200
  第一节 东晋志怪小说概论  157-170
    一、浅析志怪小说产生的原因  157-162
    二、东晋志怪小说概述  162-170
      (一) 干宝《搜神记》  163-164
      (二) 陶渊明《搜神后记》  164-165
      (三) 王嘉《拾遗记》  165-167
      (四) 荀氏《灵鬼志》  167
      (五) 《观世音应验记》  167-170
  第二节 佛教的神通  170-179
    一、佛经中的神通  170-175
      (一) 早期佛教经典的神通  170-173
      (二) 部派佛教时期经典的神通  173-174
      (三) 大乘佛教经典的神通  174-175
    二、佛经中神通的象征意义  175-179
  第三节 东晋志怪小说中的佛教神通感应  179-200
    一、东晋志怪小说中的佛教神通  179-188
      (一) 中国佛教对神通的运用  179-184
      (二) 小说中神通的象征意义  184-188
    二、东晋志怪小说中的观音菩萨感应  188-200
      (一) 观音菩萨感应的来由  188-191
      (二) 《光世音应验记》中的故事内容与意义  191-200
        1、火灾  191-193
        2、水灾  193-194
        3、狱灾  194-196
        4、杀灾  196-197
        5、病灾  197-200
结语  200-205
参考文献  205-215

相似论文

  1. 《诗经》文学研究的传承与创新,I207.22
  2. 文学语言的模糊修辞研究,H05
  3. 高中语文教材古代文学作品编选研究,G633.3
  4. 道安与佛教中国化,B948
  5. 幼儿文学的德育功能探析,G611
  6. 高中古典文学教学与当代高中生人格培养,G633.3
  7. 《无名的裘德》中的家庭伦理解读,I561.074
  8. 中高级对外汉语教材中文学作品研究,H195
  9. 网络文学及其版权保护模式研究,D923.41
  10. 苏教版语文教材中古典文学作品的人文教育探究,G633.3
  11. 杰克·伦敦作品中的意象分析,I712.074
  12. 边缘境遇下的女性书写,I313.06
  13. 从传统乡土写实到现代乡土抒情,I207.42
  14. 面朝黄土,背负青天,I206.6
  15. 伪满时期文学与政治的游移,I206.6
  16.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学文本细读策略研究,G633.3
  17. 池莉小说中的女性意识,I207.42
  18. 高中文言文教学优化研究,G633.3
  19. 幼儿师范学校中幼儿文学教学方法研究,I207.8-4
  20. 多彩的塞北乡村画卷—何申小说论,I207.42
  21. 从文学到革命—丁玲《北斗》、《解放日报》文艺栏时期心态研究,I206.6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宗教 > 佛教 > 佛教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