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多面的现代性诉求

作 者: 吴武洲
导 师: 陈坚
学 校: 浙江大学
专 业: 文艺学
关键词: 现代性进程 20世纪上半期 中国话剧 剧作家 《终身大事》 四种模式 传统道德观念 人的现代性 现代性理论 社会现代性
分类号: J809.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4年
下 载: 631次
引 用: 3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现代性是一个众说纷纭的概念,它内涵的丰富性导致了多种解释的可能。在诸多的解释中,它在时间与社会模式的维度上获得了较多的认同。20世纪上半期中国的现代性状况是非常复杂的,其特点可以概括为:其一,现代性是与作为古代性相对的一个概念,自晚清始,中国的古代性语境开始松动,一些现代性质素渐渐露出冰山一角。随着对西方认识的加深,对于新现代性方案的诉求也开始提上日程。其二,现代性方案具有多样性,中国的现代性进程只是这诸多种现代性中的一种而已。其三,从性状而言,中国20世纪上半期的现代性进程总体上讲是一种宏大叙事。其四,虽然中国的现代性进程总体上不同于西方资产阶级的现代性,但中国面积十分之大,其内部本身存在有多种现代性的可能。 以这样的现代性理论来观照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话剧,可以看到四种不同的模式:晚清模式;五四模式;左翼模式;抗战模式。这四种模式各不相同又互相关联,它们在时间上的承续性与在内质上的互补构成了中国话剧在20世纪上半期的宏大景观。 晚清模式是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发生的,外来现代性压迫与自身传统的延续,使得这一时期的话剧在两种因素中“混揉”。因而,这一时段的作品中,既有《共和万岁》这样赞美西方现代性政体的作品,也有《家庭恩怨记》这类对传统模式留连低徊的剧作。这个时期,现代性因素已经在与传统的交战中露出端倪,像《新村正》这种作品已为五四剧作的产生埋下了伏笔。 五四话剧以倡扬人的主体性为主要题旨。主体性是人的现代性实现的重要命题。五四剧作以反对旧式婚姻,反对传统道德观念,张扬人的个性而著称。胡适的《终身大事》等即是对传统爱情伦理的批判性作品,而林语堂的《子见南子》直接通过塑造孔子的形象打破了中国旧式伦理道德的樊篱。这些剧作以一种“集体冲锋”的形式彰显着现代性在传统语境中的突围。 左翼模式力图表达的是建构社会新秩序的努力。这种指向于未来的选择使这一时期的作品笼上“乌托邦”的影子。不管是历史剧,还是现实题材的剧作;无论是展现农村斗争,还是表现城市劳资纠纷,其最终的目的是要建立一种前所未有的国家秩序。这种建构存在于剧作家的想象之中,这个想象给予了他们创作的激情。如文殊的《国庆之夜》充分展现了工人阶级不可阻挡的力量,这种宏大叙述寄托了剧作家对于未来的一种信念。 抗战话剧的产生是历史的情境所迫,因此,它的出现是伴随着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独立、自由、民主、富强,是一个民族最为明显的现代性特征。但如果独立的资格都被剥夺,对于现代性方案的选择只能是一种虚妄。这个时期的作品都不约而同的带有一个主题:抗日。《万世师表》这类作品通过正面形象的塑造,强调了民族精神的重要性,这种精神也正是民族现代性得以实现的保证。 在这四种模式的理论框架中,涵括了相当数量的剧作家,而这些剧作家中,曹禺对于现代性的展现是最为充分的一位。他的剧作有着对人现代性的找寻,也有着社会现代性维度的追问,并且更为深入地是,他对人的存在进行了终极意义上的探索。因此,作为中国话剧的现代性个案,曹禺堪称经典。

全文目录


内容提要  2-3
ABSTRACT  3-6
导论 多面的诉求与单维的指向  6-15
  一、 现代性概念的复杂内质及中国语境下的现代性界说  6-8
  二、 20世纪上半期中国话剧的现代性状况及其主要模式  8-13
  三、 多极的摇摆与单维的指向  13-15
第一章 晚清话剧:现代与传统之间的混揉与游移  15-32
  一、 话剧理论:初识、惊羡与创建  15-18
  二、 中与西的混揉:早期话剧的实践及其精神内涵  18-29
  三、 早期话剧现代性探索的开创性意义及反思  29-32
第二章 五四话剧:主体性的精神风标  32-49
  一、 婚姻自主与主体解放  32-35
  二、 对传统文化的现代性突围  35-42
  三、 个人意志的张扬  42-44
  四、 个人与民族:主体性的重合  44-45
  五、 探寻中的迷失:对五四话剧之得失的一种考量  45-49
第三章 左翼话剧:乌托邦式的想象性激情  49-71
  一、 左翼思潮与乌托邦的关系  49-50
  二、 城市:无产者的现世痛苦与彼岸想象  50-57
  三、 农村:困窘的生存与自赎的努力  57-62
  四、 历史:过去的面影与现实的影子  62-65
  五、 革命题材:乌托邦想象的激情实践  65-68
  六、 个人的缺席与集体话语的限度  68-71
第四章 抗战话剧:民族大义的宏大叙述  71-93
  一、 民族主义与现代性的关系  72-74
  二、 抗战话剧:民族主义的多维展演  74-89
  三、 民族主义庇护下的现代性努力及“工具论”的困境  89-93
第五章 曹禺剧作:现代性品格的全维演述  93-110
  一、 人的现代性:寻找“个人”与主体性倾向  93-98
  二、 生命存在的终极探索  98-101
  三、 政治现代性维面的选择与潜行  101-107
  四、 两种现代性难以弥合的间隙  107-110
结语  110-14
参考书目  14-113
后记  113

相似论文

  1. 《文明小史》与中国现代文明初体验,I207.42
  2. 20世纪前半期常熟地方精英考察,K29
  3. 现代社会中的信任危机研究,B82-052
  4. 质疑新文学“不证自明”的现代性,I206.7
  5.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现代性,D61
  6. 来华西方左翼思想家看社会主义在中国,D61
  7. “从梦中唤醒世界”,B089
  8. 毛泽东时代的现代性想象,J209.2
  9. 追求“艺术空间无限可能性”的双子星座,I207.42
  10. 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及当代启示,D61
  11. 现代性的建构与解构: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悖论,D61
  12.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人学思想研究,A811
  13. 转型社会背景下乡村女性的民间信仰实践,C912.82
  14. 针尖上的蜂蜜,I207.25
  15. 沈从文的乡野与都市,I207.42
  16. 现代性视域下的“五四”文学革命,I206.6
  17. 世纪末的台北想象,I207.42
  18. 哲学视域下的第三次数学危机,N02
  19. 真正的德国气派,B516
  20. 现代进程中的“余数”,I207.42

中图分类: > 艺术 > 戏剧艺术 > 戏剧艺术理论 > 戏剧艺术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