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清末民国时期中学教育研究

作 者: 王伦信
导 师: 孙培青
学 校: 华东师范大学
专 业: 教育史
关键词: 清末民国时期 中学教育研究 20世纪前半期 中学课程 现代中学 教育哲学 儿童中心主义 学校教育工作 国民政府时期 中国近代社会
分类号: G529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1年
下 载: 1925次
引 用: 19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通过对清末民国中学教育发展过程的考察,从整体上理清20世纪前半期我国中学教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核心问题。为达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分别从制度、课程、训育等中学教育研究中的基本问题入手,以专题研究的形式展开论述。而后试图在对有关统计资料进行归整分析的基础上,以量化形式描述清末民国时期中学教育规模和结构的动态发展。 西方中学的发展存在贵族性的“下构型”路线和平民性的“上构型”路线,现代中学制度在两条发展路径的沟通中逐渐成形。沟通过程中这种由社会性矛盾所引起的中学目标、功能、结构上的矛盾在西方自然发展的中学制度中逐渐得到调整。而我国现代中学制度的产生是在向西方借鉴和模仿的基础上骤然、成套出台的,所移植的制度中包含的中学目标、功能、结构上的意义并不与中国社会发展水平相吻合,需要有一个调适的过程。清末民国时期在中学教育目标定位上一直纠缠于升学准备、充实普通知识以提升国民素质、进行生活和职业预备三种取向的分离与结合,在中学制度模式上长期存在单轨制与多轨制、分段制与一贯制、功能综合与功能分散、文理分组与并组等方面的争论,正表明了这种调适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清末民国时期中学课程在理论上虽已深受西方各种课程观念的影响,但在课程设置和实施上,则一直以科目本位和学科中心课程为主导,即使在20年代儿童中心主义盛行的时候也没有完全偏离这一中心。20世纪前半期世界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文化主义的教育哲学逐渐被实用主义的教育哲学所取代,教育心理观念上的形式教育说逐渐让位于实质教育说,作为这种变化在课程上的反映,是非学术性的技能性科目、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内容逐渐增加,清末民国时期中学课程的演变大体反映了这种趋势,具体表现为工具类课程比重减少,文体技能类课程比重的增加。 训育工作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代以来从人自身出发的教育内涵分解逐渐演化为学校内部工作职能划分的结果。清末民国中学训育从指导原则看,经历了清末的专制权威、民国初年的人格感化、五四时期的学生自治和个性主义,到国民政府时期强调团体和纪律的训练等阶段,明显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节律变动对学生行为观念的要求。 清末民国时期中学教育在动荡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曲折发展,艰难地承受着中国社会变革所赋予的使命,不仅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内部结构上也逐渐能反映现代社会的要求。如学生来源的阶层分布日益广阔,中学教育平民化的程度不断提高,女子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办学主体的多样性,师生比例、教职员比重的渐趋合理化,办学效率的不断改善等。 清末民国的中学教育已成历史,但今天我们所面临的中学教育问题中却有历史的影子。在对中学教育的历史过程进行认真思考总结之后,我们将会从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全文目录


引言  8-13
  一、 研究对象、范围及其基本特征  8-10
  二、 研究现状与问题  10-11
  三、 基本思路和结构框架  11-13
第一章 中学教育制度的建立与演变  13-69
  第一节 中学观念的引入与清末中学制度的建立  13-23
    一、 西方中学教育的演进  13-17
    二、 中学教育观念的引入及在清末的实践  17-20
    三、 中学制度的建立  20-23
  第二节 清末民初中学制度的探索  23-41
    一、 关于“文实分科”与设立中学第二部的争议  23-30
    二、 一个没有实现的计划——1915年湖南学制提案与中学教育  30-36
    三、 清末民初大学预科(高等学堂)的中学性  36-41
  第三节 1922年“新学制”与中学制度的发展  41-60
    一、 来自美国的影响  41-47
    二、 “三·三”制的确立  47-53
    三、 综合中学的兴衰  53-60
  第四节 国民政府时期关于中学制度的讨论和改革试验  60-69
    一、 三十年代中期的讨论  60-63
    二、 中学制度的新探索和试验  63-69
第二章 课程设置与实施  69-100
  第一节 课程设置演变的基本脉络  69-84
    一、 清末民初的中学课程设置  70-75
    二、 20年代的学分制与中学课程设置  75-78
    三、 30-40年代的频繁调整  78-84
  第二节 课程设置和课程实施的基本趋势  84-100
    一、 课程构型的演变特征  84-89
    二、 课目构成的演变特征  89-96
    三、 课程实践中的基本问题  96-100
第三章 中学训育理论与实施  100-141
  第一节 中学训育理论发展的基本脉络和背景  100-111
    一、 民国初年:训育观念的初步确立  101-103
    二、 五四运动时期:中学训育研究的兴盛  103-107
    三、 国民政府时期:中学训育研究的政策化和体系化  107-110
    四、 训教合一:永恒的理论主题  110-111
  第二节 学校训育组织设施的变迁  111-129
    一、 清末民初中学监督(校长)、监学(学监)与训育  111-115
    二、 “五·四”后学校训育组织实施的改革与争论  115-121
    三、 国民政府时期的级任制、导师制及军训制度  121-129
  第三节 学生自治会与中学训育  129-141
    一、 清末民初的蕴酿  130-131
    二、 五四运动后的勃兴  131-138
    三、 国民政府时期的整顿与限制  138-141
第四章 中学教育发展状态的量化考察  141-167
  第一节 中学教育发展的整体规模和构成  141-157
    一、 中学教育的发展阶段和发展速度  141-148
    二、 中学教育的基本构成  148-157
  第二节 中学教育地区分布与性别构成  157-167
    一、 中学教育发展区域差异的历史流动  157-160
    二、 中学女子教育的进展  160-167
结语  167-174
  一、 坚持从国情出发学习和借鉴世界教育经验  167-169
  二、 坚持中学教育的基础性  169-170
  三、 加强文理渗透,中学应以不分文、理科为宜  170-171
  四、 发展综合中学应当审慎  171-174
附录  174-178

相似论文

  1. 博物馆与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研究,G269.29
  2. 吴雁南先生与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研究,K25
  3. 辛亥革命前后的江苏教育总会,K257
  4. 国民政府时期财政部的金融监管研究(1927-1940),F832.9
  5. 华北水利委员会研究(1928年-1937年),F426.91
  6.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上海商会与国货运动研究(1928-1937),F752.9
  7. 国民革命运动与中国现代化研究,K262
  8. 国民政府时期金融监管体制变迁研究,K262.9
  9.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乡保行政人员贪污与暴力现象研究,K265
  10.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1928—1937年)行政机制与行政能力研究,K263
  11. 学校课程的权力与控制——英国个案研究,G556.1
  12. 对当前幼儿教师课程观的研究,G612.3
  13. “儿童观”的嬗变与中国近现代文学,I206.6
  14. 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意义,J60-4
  15. 论池田大作的和谐道德教育思想,B82-092
  16. 何声奇长笛教学研究,J621.1
  17.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音乐教育哲学观念研究,J60-4
  18. 大学学术生态研究,G644
  19. 20世纪前半期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的道路,K092
  20. 张楚廷5I课程观研究,G423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中国教育事业 > 教育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