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肃顺与咸丰政局

作 者: 高中华
导 师: 朱东安
学 校: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专 业: 中国近现代史
关键词: 肃顺 咸丰政局 重用汉人
分类号: K25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3年
下 载: 50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在太平天国为中心的全国反清大起义的猛烈冲击下,清王朝为什么能够危而复安,摇而不坠?有人曾用“委任汉大臣,坐致中兴”概括那拉氏与奕訢的功劳。其实,以汉制汉之策的倡行者是被他们杀掉的肃顺,他们不过是继承了这政策而已。正是肃顺继承文庆的遗志,力排众议,重用汉臣,并引导咸丰帝接受这一主张,将地方军政实权交到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手中。只是由于他有识无学,一味恃强,加以身为宗室疏族,无力与太后皇族对抗,最后人头不保,成为舍命保国的悲剧。但他的出山,秉政及其功过是非,长短得失,对后人都有借鉴作用。 在清朝政权岌岌可危的情况下。肃顺“应运出山”,扶颠持危。他力主“破除满汉成见”,予汉人将领以地方军政实权。为筹措财政所需,肃顺主张铸大钱、铁钱,发行纸币,改革盐法、漕运,减少旗人的薪俸等等,以聚财筹饷,暂时应付军需,亦加剧了通货膨胀。肃顺以“乱世务用重典”之策打击满汉旧贵,并借以扫除政治上的障碍。肃顺极力主张坚持“民族外交”,在对俄边界交涉中拒绝俄国领土扩张的要求,但在武力不能战胜外敌的情况下,和战不定,最后又屈服签约。 咸丰帝病死,肃顺等以赞襄王大臣的身份处理国政,政治格局发生变化。肃顺不知事异势殊,不能功成身退,明哲保身,遂致祺祥政变中身败名裂。那拉氏、奕訢等人,作为政权的承继者“杀其人而不废其策”,更加主张使用汉人,以致能“坐致中兴”,亦使晚清政局为之一变: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分权增强,国家军政实权落入地方汉人督抚手中。 将肃顺置身于内忧外患日益加重的历史背景之下,与太平天国起义、第二次鸦片战争等联系起来进行考察,深刻理解肃顺的成败得失及成因和咸丰一朝的变化及发展趋势。肃顺是咸丰一朝政治转型的关键人物,他对中国近代历史进程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全文目录


绪论  5-15
  一 研究内容和思路  5-6
  二 史料和文献评价  6-9
  三 研究述评  9-15
第一章 乱世权臣  15-40
  第一节 应运而出  15-22
  第二节 重用汉臣  22-40
第二章 敛财筹饷  40-60
  第一节 发行钱钞 筹大钱铁钱  41-47
  第二节 征收厘捐 改革盐法漕运  47-53
  第三节 征收鸦片税  53-55
  第四节 减发旗人薪俸  55-60
第三章 重典治国 打击旧权贵  60-82
  第一节 压抑保守派  60-62
  第二节 整肃科场 严惩考官  62-67
  第三节 打击贪官 惩处奸商  67-75
  第四节 严明军纪 力惩逃帅  75-78
  第五节 耆英议约违旨和斩留之争  78-82
第四章 和战不定  82-96
  第一节 中俄边界交涉  82-90
  第二节 屈服签约  90-96
第五章 祺祥惨败  96-117
  第一节 北逃热河 大臣寒心  96-103
  第二节 赞襄政务与垂帘听政之争  103-108
  第三节 祺祥政变  108-113
  第四节 舍命保国 人亡策存  113-117
附录一: 肃顺年谱  117-121
附录二: 肃顺世袭简表  121-122
附录三: 主要参考文献  122-126

相似论文

  1. 解析咸丰皇帝的政治遗愿,K252
  2. 晚清汉译地理图说考述,K252
  3. 清中期以后京杭大运河衰落对运河地区城乡经济的影响,K252
  4. 《游戏报》中的花榜活动探析,K252
  5. 曾国藩的科技思想研究,K252
  6. 京汉铁路早期经营研究(1895-1912年),K252
  7. 晚清海外修学旅游政策研究,K252
  8. “西学东渐”与晚清经济思想的近代化(1860-1911年),K252
  9. 清末《东方杂志》民族主义思想研究,K252
  10. 十字架与樟脑,K252
  11. 竹添光鸿与清末中国,K252
  12. 人生轨迹与宦海沉浮:杨坊初步研究,K252
  13. 曾国藩治家思想研究,K252
  14. 杨浚及其著述与交游考论,K252
  15. 晚清湘军的“三缘”特征研究,K252
  16. 荣禄军事活动述论,K252
  17. 从儒家“中和”思想看晚清外交中的和战交锋,K252
  18. 清朝同治年间重修圆明园研究,K252
  19. 吴汝纶与西学本土化历程,K252
  20. 曾国藩历史形象探微,K252
  21. 中日修约之比较,K252

中图分类: > 历史、地理 > 中国史 >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年) >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 > 清后期(1840~1911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