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工业实验室的社会运行论

作 者: 赵克
导 师: 沈铭贤
学 校: 复旦大学
专 业: 科学技术哲学
关键词: 工业实验室 演进 科研组织 企业化运行 科技、经济与社会的结合点 规制 社会运行成本 体制转换 富民强国
分类号: F273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3年
下 载: 450次
引 用: 4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近现代人类文明前进的基础和核心动力。研究与发展是科技生产活动的基本形式。工业实验室因从事创新性生产而存在,是科技生产活动的基本组织方式,是科技、经济与社会协同发展的基本结合点。 近代以前,技术和科学完全是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传统下运行的。只有到了近代,经过产权变革后,解除了分封制和贵族垄断经营方式,随着商业、航海和贸易的增长,大工业的兴起,市场功能的充分发挥,社会技术、物质、市场平台发生转换,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企业科研的兴起才获得了历史基础。工业实验室的出现是企业科研兴起的基本标志。城市化和知识分子群体的出现、自然科学作为教学内容在大学中的确立、科学交流体制的产生、国立科研机构的出现、科学研究在社会中的扩散等相互联系、存在交叉的历史过程,有力的推动了科学研究的职业化。社会分工的发展、城市化及其工匠群体的出现,工匠群体与专门从事智力活动的有闲阶层的分离,对此起到了促进作用。企业科研的兴起,直接实现了科技、经济与社会的结合。专利制度和反垄断法在规制方面、教育的资本化运行在企业科研人才的来源方面、大工业的产生在物质条件方面、新教伦理和商业精神在社会价值观方面为企业科研的崛起提供了运行平台。 作为企业的或(和)企业化了的民间科研组织,工业实验室是适应科技、经济与社会协同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是唯一兼具科研组织和企业二者职能的、同属于发展生产力所直接采取的基本社会建制。 根据经济革命的发生和完成、原创性技术创新成就的分布和技术创新长波理论、科学繁荣中心国的转移等判据,工业实验室的演进在宏观上经历了“四波”。第一波是工业实验室的出现并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的时期。在这一波中,在大学实验室、独立实验室、政府实验室的纷纷建立中,在科技界和企业界的参与、示范下,科研活动与经济活动最终成为企业组织的一部分,工业实验室在科技与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优势开始被凸现出来。其中,德国的工业实验室比较典型。这一时期,德国不仅是世界科技中心,产业革命的中心,也是工业实验室的世界分布中心。第二波工业实验室的发展大致从20世纪初到“二战”前后。在这一波中,美国在工业实验室的发展上成为典范。由于是后起的移民国家,他们很少存在价值上的障碍和冲突,也很少政府的干预。造就了世界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企业科学家(I.兰缪尔)的通用电器公司的实验室和11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贝尔实验室都是在这一时期建立的。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工业实验室成为科层制工商企业内部的基本组织,成为现代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支撑。第三波工业实验室的发展大致从“二战”前后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这一时期是高科技中、小企业兴起的时期。同时在教育比较发达的大学周围出现了科学园区、高科技产业开发区等区域创新联合体。长期处于企业内部的工业实验室由于它本身的运行不需要直接面对市场,在竞争中的劣势逐渐被凸现出来。工业实验室本身也开始改变运行方式,出现了企业科研机构直接独立出来成为企业化了实验室、企业直接从事研究与发展(而不从事生产和销售)的研发公司等新的运行模式。由于运行方式的改变,最终把科研活动本身变成了经济中的一种产业—科技产业;变成了区域创新联合体和国家创新体系的细胞和基础。这一时期的特征是工业实验室开始了多样化和小型化发展。第四波工业实验室的发展大致从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是,工业实验室开始向不同的产业尤其是非制造业的渗透并加强,从而使科技资源的社会配置进一步发生了重大改变。同时,强化了科学研究本身成为一种产业的趋势。 接着,以贝尔实验室为例说明了工业实验室所从事的“生产”活动的基本特征是创新,创新是工业实验室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依据。同时,结合案例进一步对工业实验室的“生产二”运行过程、基本要素、运行系统、运行环境、运行模式和规范进行了探讨,并月_对_】二业实验室运行中存在的带有普遍性的经验和教训作了总结。 在企业层面,企业选择创建科研组织的一般原因在于商业和经济活动与科学技术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性既可以从现代企业理论和社会分工理论那里获得解释,也可以直接进行量化说明。从近现代企业角度看,国有企业的本质是生产型、服务型或公益型行政组织,它与工业实验室在本质(民间化了科研组织)上是不兼容性的。因此说没有民间企业就没有企业的科研组织。仅就民间企业而一言,统计研究表明,企业规模与是否需要建价率平研组织之间也不存在必然的联系。但是,进一步研究表明:企业所在行业的技术复杂程度、技术战略定位‘等企业的具体运行方式、存在状况与企业对科研的需要激励之间存在一定联系。尤其是,企业具体状况对要不要建立、究竟需要建立何种类型的研发组织存在较自_接的影响。 从社会层面来看,工业实验室是区域创新联合体、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和核心。案例展示了工业实验室在社会宏观层面的运行方式,说明了作为社会分工的一种基本类型与民间企业、工业实验室与近现

全文目录


摘要  6-9
Abstract  9-12
第一章 引论  12-19
  1-1 问题提出  12-14
  1-2 研究内容  14-17
  1-3 研究现状、重点以及开展本论题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7-19
第二章 企业科研的兴起  19-53
  2-1 早期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19-21
  2-2 近代早期的企业技术创新活动  21-24
  2-3 企业科研活动兴起的表现和意义  24-30
  2-4 企业科研活动兴起的历史基础  30-50
    1 科学研究的职业化  30-36
    2 大工业的激励  36-39
    3 新教伦理与商业精神  39-43
    4 教育成为资本,科学家成为工人  43-45
    5 规制的创新--专利制度和反垄断法  45-50
  2-5 小结  50-53
第三章 工业实验室演进  53-91
  3-1 实验室的涵义和类型  53-54
  3-2 分析工业实验室演进过程的基本判据  54-59
    1 判据的初步筛选  55-56
    2 基本判据  56-59
  3-3 第一波工业实验室  59-67
    1 大学实验室和独立实验室的出现  59-60
    2 科技界的参与和科技型企业家的示范  60-62
    3 企业内科技雇员的增长  62
    4 世界上最早的一批工业实验室  62-65
    5 工业实验室的历史地位及其作用  65-67
  3-4 第二波工业实验室状况  67-78
    1 美国的工业实验室  67-71
    2 日本科研资源的民间化和工业科研的诞生  71-74
    3 基本特征及其表现  74-78
  3-5 第三波工业实验室的发展  78-87
    1 前两波特征的延续  78-79
    2 工业实验室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特征  79-85
    3 日本的经验及其启示  85-87
  3-6 第四波工业实验室  87-89
  3-7 结论与启示  89-91
第四章 工业实验室的内部运行  91-128
  4-1 因“生产”而存在  91-98
  4-2 实验室的“生产”运行  98-103
    1 基本案例  98-100
    2 案例分析  100-103
  4-3 实验室“生产”运行的基本要素  103-107
    1 参与者  103-105
    2 研发目标  105
    3 研发内容  105-106
    4 研发资源  106-107
    5 文化环境  107
  4-4 实验室的“生产”运行系统  107-119
    1 “生产”运行的一般过程  107-109
    2 “生产”运行环境  109-110
    3 内部运行的结构与规范  110-119
  4-5 内部运行的一般经验与教训  119-126
    1 以项目为核心的研发运行  120
    2 科研职业角色的定位、冲突和协调  120-125
    3 对管理者、决策者的基本要求  125-126
  4-6 结论与启示  126-128
第五章 科研组织的企业选择  128-162
  5-1 对企业的认识  128-137
    1 分工和专业化理论  128-130
    2 交易费用论  130-132
    3 团队生产理论  132-134
    4 委托-代理理论  134-135
    5 动态的企业理论  135-137
  5-2 企业选择创建科研组织的一般因素  137-143
    1 完整的技术创新活动过程离不开企业组织  138-139
    2 服务是用来交易的,交易是有成本的  139-141
    3 离开技术创新的支持,企业无法长期维持其竞争力  141-143
  5-3 企业性质与科研组织  143-145
  5-4 企业规模与科研组织  145-151
    1 已有解释  145-146
    2 统计分布  146-150
    3 结论:企业规模与科研组织是一种波动关系  150-151
  5-5 企业所在行业对研发组织选择的影响  151-157
  5-6 企业运行方式对科研组织具体形式的影响  157-162
第六章 工业实验室的社会运行  162-190
  6-1 经验基础  162-168
  6-2 规制与社会成本  168-174
  6-3 地主经济:刚性结构与规制脆弱  174-177
  6-4 商业经济:弹性结构与韧性规制  177-182
  6-5 “运动员-裁判”公理  182-188
    1 “运动员”定则  182-183
    2 “教练” 定则  183-185
    3 “裁判”角色  185
    4 “运动员、(教练、)裁判”一体化的可能性  185-188
  6-6 科研组织社会运行的边界条件  188-190
第七章 科研组织企业化运行对中国的启示  190-202
后记  202-205

相似论文

  1. 中国股票市场波动的长期记忆性实证分析,F224
  2. 论我国行政垄断行业的规制改革,D035
  3. 我国机动车尾气污染环境法规制研究,X734.2
  4. 群体性事件的法律规制,D631.4
  5. 论市场误导行为的法律规制,F123.9
  6. 市场规制法视角下的网络广告法律问题研究,F713.8
  7. 转移定价法律规制研究,F275
  8. 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多元规制路径研究,D035
  9. 论一人公司,D922.291.91
  10. 家族企业控制权与现代企业制度的规制,D922.291.91
  11. 互联网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法律规制,D922.294
  12. 行业协会的反垄断法规制问题研究,D922.294
  13. 民事能动司法探究,D926
  14. 论恶意诉讼,D925.1
  15. 无意思联络网络群体性侵权研究,D913
  16. “醉驾”的罪与罚,D924.3
  17. 论外资并购环境下中国的反垄断法律规制,D922.294
  18. 我国就业歧视及其法律规制研究,D922.5
  19. 侵犯个人信息安全的刑事规制研究,D924
  20. 中国电信业反垄断规制研究,F626

中图分类: > 经济 > 经济计划与管理 > 企业经济 > 企业生产管理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