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中古公宴诗研究

作 者: 黄亚卓
导 师: 曹旭
学 校: 上海师范大学
专 业: 中国古代文学
关键词: 公宴诗 中古诗歌 创作环境 诗学意义 创作倾向 文人诗 创作主体 集体性 中古文学 中国古代
分类号: I207.2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3年
下 载: 466次
引 用: 3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中古公宴诗,是中古文人以歌咏帝王公卿所召集的宴会为主题,或抒写与宴会相关内容的诗。中古时期,文人写作公宴诗,是一种普遍且重要的文化现象。中古公宴诗的创作,主导着中古诗歌另一种主要的创作倾向。这是与个性抒情化创作并存的,集体性、功利性、交际应酬式的创作倾向。中古公宴诗在促进中古诗歌类型的兴盛上,在提高诗歌创作技巧、推进五言诗律化进程的贡献上,在确立中国古代文人诗性交际的传统、催生诗歌整体繁荣方面,都具有重要的诗学意义。本文试图对中古公宴诗作全面系统的研究。论文共分五章。第一章:探讨中古公宴诗的概念和类型。界定中古公宴诗的基本内涵和外延,以分类的方式,概要地把握中古公宴诗的各种表现形态。并从分析创作主体、方式和环境入手,揭示出中古公宴诗的特征:创作主体的贵族化;创作方式的集体性和规范性;创作环境具有浓厚的礼俗文化氛围。第二章:探讨中古公宴诗兴起的渊源和环境。首先以溯源的方式,从《诗经》时代的宴饮诗及其形成原因追溯起,探讨宴饮赋诗的传统习俗与中古公宴诗产生及风格形成的关系。其次深入到中古特定的思想文化环境中,从中古文化新思潮的产生、中古园林及中古文学集团的兴盛三个方面,进一步挖掘公宴诗于中古兴盛的必然性。第三章:探讨中古公宴诗的演进。建安、西晋、刘宋及梁陈,是公宴诗发展的标志性阶段。系统地分析、比较、总结,公宴诗各阶段不同的风貌和变异,清晰地把握中古公宴诗具体的发展历程。第四章:对中古公宴诗进行文本分析。分别解析公宴诗内部的几个重要质素:意象、情感、结构、体式和语言的特点,把握中古公宴诗特殊的文本形态。第五章:探讨中古公宴诗的诗学意义。首先论述竟陵王文学集团的公宴诗创作,如何影响“永明体”的产生和发展。再对梁陈公宴诗的律化情况进行细致地分析,论证中古公宴诗促进五言诗律化的重要意义。最后,从创作环境和目的上,探讨中古公宴诗创作对诗性交际行为的体现,进一步总结它对中国古代文人诗性交际传统的确立及意义。

全文目录


导言  6-8
第一章 中古公宴诗的概念和类型  8-24
  第一节 中古公宴诗的概念  8-10
  第二节 中古公宴诗的特征  10-17
    一、 创作主体的贵族化  10-11
    二、 创作方式的集体性和规范性  11-13
    三、 创作环境:浓厚的礼俗文化氛围  13-14
    四、 与咏物诗、赠答诗等相关诗类的对比中看中古公宴诗的特征  14-17
  第三节 中古公宴诗的类型  17-24
    一、 依公宴的主要目的分为:公宴诗会;游宴;饯宴;释奠宴  17-20
    二、 依作品的内容及风格特点分为:应制颂美型;即景抒怀型;唯美表现型;体悟玄理型  20-24
第二章 中古公宴诗兴起的渊源和环境  24-42
  第一节 宴饮赋诗的传统习俗与政治、文化内涵  24-33
    一、 《诗经》宴饮诗的文化内涵  24-28
    二、 春秋宴会赋诗及政治交际功能  28-30
    三、 《楚辞》宴饮作赋的审美娱乐性  30-31
    四、 汉赋与中古公宴诗创作之关系  31-33
  第二节 中古思想文化环境与公宴诗的兴盛  33-42
    一、 中古文化新思潮与公宴诗的兴起  33-36
    二、 中古园林的兴盛与公宴诗  36-39
    三、 中古文学集团与公宴诗  39-42
第三章 中古公宴诗的演进  42-75
  第一节 建安公宴诗的示范意义  42-51
    一、 建安公宴诗创作概况  42-43
    二、 建安公宴诗与“建安风骨”的形成  43-46
    三、 建安公宴诗的示范意义  46-51
  第二节 西晋公宴诗的多元化发展与过渡性  51-54
    一、 创作概况  51
    二、 颂美主体风格及形成  51-53
    三、 过渡性意义  53-54
  第三节 宋齐公宴诗对传统体格的复与变  54-61
    一、 宋齐公宴诗创作概况  54-59
    二、 宋齐公宴诗的复与变  59-61
  第四节 梁陈公宴诗的新变  61-75
    一、 梁陈公宴诗会特点及公宴诗概况  61-64
    二、 公宴诗风格新变特征  64-68
    三、 新变原因分析  68-72
    四、 “新变”对中古公宴诗发展的意义  72-75
第四章 中古公宴诗的文本分析  75-87
  第一节 意象特点  75-78
  第二节 情感表现  78-80
  第三节 结构模式  80-84
  第四节 体式和语言  84-87
第五章 中古公宴诗的诗学意义  87-107
  第一节 中古公宴诗与五言诗的律化  87-99
    一、 中古公宴诗促进五言诗律化示例  87-94
    二、 公宴诗促进五言诗律化原因分析  94-99
  第二节 中古公宴诗与诗性交际传统的确立  99-107
    一、 中古公宴诗创作对诗性交际行为的体现  99-103
    二、 中古公宴诗对诗性交际传统的确立及意义  103-107
主要参考文献  107-111
后记  111

相似论文

  1. 影视作品著作权归属问题探究,D923.41
  2. 中国古代建筑元素在动画场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954
  3. 关于中国古代建筑文献的基础研究,G256
  4. 中国古代家具风格发展的影响因素探研,J525.3
  5. 《太白》杂志研究,I206.6
  6.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B27
  7. 教化与审美,I207.3
  8. 清初浙东学派的文学思想研究,I206.2
  9. 传统文化在北方民居小区中的应用研究,TU984.12
  10. 中国传统山水画图式浅论,J212
  11. 中国绘画中建筑画法的演变探究,J209.2
  12. 文学的变局,I206.7
  13. 论“神妙”及其在中国小说中的表现,I207.41
  14. 清初诗人剧作论,I207.3
  15. 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理论对丁若镛的影响,I312
  16. 庙会文化与社会的调适性研究,K892.2
  17. 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对《静夜思》及其六个英译本的研究,I046
  18. 中国古代小说史视野下的《山海经》研究,I207.41
  19. 中国古代社会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研究,D69
  20. 试论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理性,D691
  21. 中国古代书院的文化传播研究,G649.299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 > 诗歌、韵文 > 诗歌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